做作,汉语词汇。拼音:zuò·zuo,释义:是指故意做出某种不自然的表情架势和
腔调,而且故意摆谱。
反义词:真实。出自《
朱子语类》卷九三:“圣人做作又自不同。”
基本解释
1. [affected;artificial]∶装腔作势;故意做出某种表情、动作、姿态等
2. [do or making a thing;
make;manufacture]∶从事某种活动。例:制作只要做作的好,花样变得多,社员们一定喜欢吃
3.[plot
against;
tease]∶暗算,捉弄。例:不该做作我
出处
例句
1、作为,举动,所作所为。
②金·董解元 《记诸宫调》卷七:“妾想那 张郎 的做作,于姐姐的恩情不少。”
③ 元·
杨显之 《酷寒亭》第四折:“眼见得这场做作,官司里怎好兜罗。”
④明·
施耐庵《水浒》第四回《鲁智深大闹
五台山 赵员外重修文殊院》 我这里出家,是个清净去处,你这等做作,甚是不好。
⑤《
警世通言·俞仲举题诗遇上皇》:“﹝酒保﹞入到里面,一把抱住 俞良 道:‘解元甚做作。你自死了,须连累我店中。’”
⑥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八·乔太守乱点鸳鸯谱》:只见媳妇共女儿互相搂抱,低低而哭。刘妈妈见如此做作,料道这事有些蹊跷。
2.装模作样。
①宋
米芾 《海岳名言》:“世人多写大字时……要须如小字,锋势备全,都无刻意做作乃佳。”
②元·戴善甫《风光好·第三折》:实丕丕与你情亲,你把万般做作千般怒,兀的甚一夜夫妻百夜恩。
③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一本第四折:“扭揑着身子儿百般做作,来往向人前卖弄俊俏。”
④
鲁迅《南腔北调集·作文秘诀》:“‘白描’却并没有秘诀,如果要说有,也不过是和
障眼法反一调: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
3. 暗算;捉弄。
①元 无名氏 《盆儿鬼》第二折:“你本是个会做作狠心大哥,更加着个会撺掇毒害虔婆。”
②明
罗贯中《
三国演义》第五四回:杀了
刘备,我女便是望门寡,明日再怎的说亲,须误了我女儿一世。你们好做作。
③《
初刻拍案惊奇》卷六:“ 巫娘子 道:‘只是该与我熟商量,不该做作我……’”
④
沙汀 《淘金记》三:“我只是说,吃得真太快了。好象做作的样,米越贵,越吃得。不要再说了吧,明天去借几担谷子。”
4. 从事某种活动;制作。
①《
初刻拍案惊奇》卷七:“
玄宗 大喜,一齐同到道场院,看他们做作。”
②
李准《
李双双小传》:“只要做作的好,花样变得多,社员们一定喜欢吃。”
来历
《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故意做出某种动作、
腔调等意思。
其一:
做作,做就是所做出来的动作,作是作假,也就是并不是出自于个性上或内心的意思 。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或是效果逼自己硬是去表现。不过这种感觉只会用在不喜欢那个人的身上。例如同样是一个主持人,相同的一句话,不喜欢他的人会觉得他很做作,而喜欢他的只会觉得他很搞笑。
其二:
做作就是不真实、虚伪、假装,惺惺作态 。所表现的都是装出来的,就是做作。
另:故意表现不自然的也是做作。
本词用于贬义。
相关词语
装
做作就是“佯”,就是“乔”,也就是“装”。
苏北方言有“装佯”的话,“乔装”更是人人皆知。旧小说里女扮男装是乔装,那需要许多做作。难在装得像。只看坤角儿扮须生的,像的有几个,何况做戏还只在戏台上装,一到后台就可以照自己的样儿,而女扮男装却得成天儿到处那么看。侦探小说里的侦探也常在乔装,装得像也不易,可是自在得多。不过——难也罢,易也罢,人反正有时候得装。其实你细看,不但“有时候”,人简直就爱点儿装。“三分模样七分装”是说女人,男人也短不了装,不过不大在模样上罢了。装得像难,装得可爱更难;一番努力往往只落得个“矫揉造作。”所以“装”常常不是一个好名儿。
假装
“一个做好,一个做歹”,小呢逼你出些码头钱,大呢就得让你去做那些不体面的尴尬事儿。这已成了老套子,随处可以看见。那做好的是装做好,那做歹的也装得格外歹些;一松一紧的拉住你,会弄得你啼笑皆非。这一套儿做作够受的。贫和富也可以装。贫寒人怕人小看他,家里尽管
有一顿没一顿的,还得穿起好衣服在街上走,说话也
满装着阔气,什么都不在乎似的。——所谓“苏空头”。其实“空头”也不止
苏州有。——有钱人却又怕人家打他的主意,开口闭口说穷,他能特地去当点儿什么,拿
当票给人家看。这都怪可怜见的。还有一些人,人面前老爱论诗文,谈学问,仿佛天生他一副雅骨头。装斯文其实不能算坏,只是未免“雅得这样俗”罢了。
装模作样
有能耐的人,有权位的人有时不免“装模作样”,“装腔作势”。马上可以答应的,却得“考虑考虑”;直接可以答应的,却让你绕上几个大弯儿。论地位也只是“上不在天,下不在田”,而见客就不起身,只点点头儿,答话只喉咙里哼一两声儿。谁教你求他,他就是这么着。——“笑骂由他笑骂,好官儿什么的我自为之。”话说回来,拿身份,摆架子有时也并非全无道理。老爷太太在仆人面前打情骂俏,总不大像样,可不是得装着点儿,可是,得恰到分际,“过犹不及”。总之别忘了自己是谁。别尽拣高枝爬,一失脚会摔下来的。老想着些自己,谁都装着点儿,也就不觉得谁在装。所谓“装模作样”,“装腔作势”。却是特别在装别人的模样,别人的腔和势.为了抬举自己,装别人;装不像别人,又不成其为自己,也怪可怜见的。
装聋作哑
“不痴不聋,不作阿姑阿翁”,有些事大概还是装聋作哑的好。倒不是怕担责任,更不是存着什么坏心眼儿。有些事是阿姑阿翁该问的,值得问的,自然得问;有些是无需他们问的,或值不得他们问的,若不痴不聋,事必躬亲,阿姑阿翁会做不成,至少也会不成其为阿姑阿翁。记得那儿说过美国一家大公司经理,面前八个电话,每天忙累不堪,另一家经理,室内没有电话,倒是从容不迫的。这后一位经理该是能够装聋作哑的人。“不闻不问”,有时候该是一句好话;“充耳不闻”,“闭目无睹”,也许可以作“无为而治”的一个注脚。其实无为多半也是装出来的。至于装作不知,那更是现代政治家外交家的惯技,报纸上随时看得见。——他们却还得勾心斗角的“做姿态”,大概不装不成其为政治家外交家罢。
装痴装傻
装欢笑,装悲泣,装嗔,装恨,装惊慌,装镇静,都很难;固然难在像,有时还难在不像而不失自然。“小心赔笑”也许能得当局的青睐,但是旁观者在恶心。可是“强颜为欢”,有心人却领会那
欢颜里的一丝苦味。假意虚情的哭泣,像旧小说里妓女向客人那样,尽管一把眼泪一把鼻涕的,也只能引起读者的微笑。——倒是那“忍泪佯低面”,教人老大不忍。佯嗔薄怒是女人的“作态”,作得恰好是爱娇,所以《乔醋》是一折
好戏。爱极翻成恨,尽管“恨得人牙痒痒的”,可是还不失为爱到极处。“假意惊慌”似乎是旧小说的常语,事实上那“假意”往往露出马脚。镇静更不易,秦舞阳心上有气脸就铁青,怎么也装不成,
荆轲的事,一半儿败在他的脸上。
淝水之战谢安装得够镇静的,可是不觉得意忘形摔折了屐齿。所以一个人喜怒不形于色,真够一辈子
半辈子装的。《乔醋》是戏,其实凡装,凡做作,多少都带点儿戏味——有喜剧,有悲剧。孩子们爱说“假装”这个,“假装”那个,戏味儿最厚。他们认真“假装”,可是悲喜一场,到头儿无所为。成人也都认真的装,戏味儿却淡薄得多;戏是无所为的,至少扮戏中人的可以说是无所为,而人们的做作常常是有所为的。所以戏台上装得像的多,人世间装得像的少。戏台上装得像就有叫好儿的,人世间即使装得像,逗人爱也难。逗人爱的大概是比较的少有所为或只消极的有所为的。前面那些例子,值得我们吟味,而装痴装傻也许是值得重提的一个例子。
做阿姑阿翁得装几分痴,这装是消极的有所为;“
金殿装疯”也有所为,就是积极的。历来才人名士和学者,往往带几分傻气。那傻气多少有点儿装,而从一方面看,那装似乎不大有所为,至多也只是消极的有所为。
陶渊明的“我醉欲眠卿且去”说是率真,是自然;可是看魏晋人的行径,能说他不带着几分装,不过装得像,装得自然罢了。阮嗣宗大醉六十日,逃脱了和
司马昭做亲家,可不也一半儿醉一半儿装,他正是“喜怒不形于色”的人,而有一向当时人多说他痴,他大概是颇能做作的罢。
装睡装醉
装睡装醉都只是装糊涂。睡了自然不说话,醉了也多半不说话——就是说话,也尽可以装疯装傻的,给他个驴头不对马嘴。
郑板桥最能懂得装糊涂,他那“难得糊涂”一个警句,真喝破了千古聪明人的秘密。还有善忘也往往是装傻,装糊涂;省麻烦最好自然是多忘记,而“忘怀”又正是一件雅事儿。到此为止,装傻,装糊涂似乎是能以逗人爱的;才人名士和学者之所以成为才人名士和学者,至少有几分就仗着他们那不大在乎的装劲儿能以逗人爱好。可是这些人也良莠不齐,魏晋名士颇有仗着装糊涂自私自利的。这就“在乎”了,有所为了,这就不再可爱了。在
四川话里装糊涂称为“装疯迷窍”,北平话却带笑带骂的说“装蒜”,“装孙子”,可见民众是不大赏识这一套的——他们倒是下的稳着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