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凌云
原浚县县长
傅凌云(1908—1963),又名傅凌、傅崇山。河南汤阴人。青年时积极参加由“五卅”大惨案引起的反帝爱国学生运动。此后不久,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8年后,因敌人干扰,与上级党组织关系时常被迫中断。1942年7月重新加入中共党组织。12月任中共卫西工委武装委员。1945年,中共领导下的浚汤支队正式成立,任政治部主任。是年9月,在首次解放汤阴县城战斗中,任副指挥长。此后,任浚县人民政府民政科长。1947年,任浚县县长。1963年因病逝世。
人物生平
傅凌云,1908年生,河南省汤阴县东东江窑村人。幼年在家读私塾,14岁进县城上初中。15岁入汲县第四农校读书,和同乡、省立五师学生任鸿勋(又名伴竹、铭阁)、牧野中学学生苏仰之等结识,常在一起谈论国家大事,并积极参加由“五卅”大惨案引起的反帝爱国学生运动。不久,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8年2月,冯玉祥在河南进行反共活动,中共河南省委遭敌破坏,县党组织与省委的联系中断。任鸿勋等人被迫隐蔽乡间。麦收前,党支部书记任鸿勋回到任庄老家,何名臣、傅凌云、韩墨卿等曾到任鸿勋家里研究工作交换意见,一致认为,虽然暂时与上级党组织失去了联系,但党组织、大多数党团员还在,无论在多么复杂的情况下,都要尽最大努力去进行党的工作,并千方百计与上级党组织取得联系。
1928年冯玉祥举兵反对蒋介石后,形势有所缓和。1929年秋,傅凌云入安阳第二高中上学。1930年,六河沟煤矿党组织到安阳联系工作,傅凌云与其接上关系,后因敌人破坏而中断。1931年暑假后,任鸿勋曾到安阳城隍庙文运书社与中共安阳地下党组织联系,通过皇甫冠群又接上了组织关系,任鸿勋曾分别召集共产党员傅凌云、何名臣和共青团员郭体森等研究工作,争取早日恢复党的组织活动,“九·一八”事变后,傅凌云在安阳二高课余之到郊外向群众宣传民族危亡及抗日救国主张,在学生中大讲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中国东北三省的罪行,黑夜散发爱国抗日传单。10月,傅凌云得知安阳行署派人抓自己的消息后,离开安阳回家,在东江窖村学校任代课教师,向学生灌输新思想,反对蒋介石捕杀共产党,冬季,傅凌云在周围一带村庄张贴标语进行革命宣传,在群众中产生了很大影响。
1932年2月,汤阴县党支部与上级党组织的联系再次中断,党支部于1932年春虽然停止活动,但傅凌云仍然坚持着党的活动,1933年冬到1934年夏,傅凌云曾先后到开封六河沟煤矿去找党组织,虽没找到,但仍不灰心,在东江村组织一班青年,以学拳术为名,讲解革命道理,宣传抗日救国和枪杆子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成立了一个联庄抗匪局所,以保卫周围村庄的安全。还联合地方开明绅士,在南里于村庙内召开成立汤阴县抗日义勇军大会,进行抗日宣传活动。傅凌云的革命行动,一直坚持到抗日战争爆发,其间虽被几次追捕,但从未停止过党的工作。
直至1937年底,国民党汤阴县党政机关畏惧日军入侵,逃至县西山区后,傅凌云返回乡里,获得抗日活动的自由。由于傅的宣传活动极富成效,火龙岗一带村庄以东江窑为中心,广大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年,抗日爱国觉悟普遍高涨。1939年农历3月27日,东江窑村在数名青年带动下,以16支步枪、1支手枪和少量手榴弹的劣势装备,取得击退数百名日伪军在20余门大炮、40挺机枪配合下的6次进攻,毙伤其30余名的重大胜利,这是傅凌云组织发动取得的重大成果之一。
东江窑一带的抗日斗争,引起了卫河东中共直南地委(后为冀鲁豫四地委)的注意。先后派中共党员马冠群、黄友若与傅凌云取得联系。1940年,傅凌云到卫河东任浚县民主政府秘书。旋被派进浚汤交界处之天门会,开展地下工作。天门会是带有迷信色彩的地方武装团体。冀鲁豫军区政治部,为建立冀鲁豫平原地区与太行山区的交通联系,发展党的组织,搜集敌人情报,决定进入天门会内部,争取团结会长杨贯一,达到开展各项工作的目的。和傅凌云同时在天门会开展工作的还有胡紫青。他们分别和会长杨贯一、副会长常仙甫有亲戚关系。傅、胡通过帮助整顿会务,取得杨的信任。正式建立浚滑汤天门会总办事处后,胡任参谋长、傅任秘书。为扩大工作地区范围,在邶城建立天门会二处,傅凌云兼理二处工作。
1942年和1943年,中共党组织在江窑、大寒泉、龙虎、冯村、小元等村发展第一批党员,9月,成立以中共党员为骨干的天门会第十八中队。1942年7月,傅凌云重新加入中共党组织。12月任中共卫西工委武装委员。
1943年,投靠日军的汉奸扈全禄所部,经常到天门会辖区催粮逼款,给地下交通联系带来威胁。傅凌云根据组织决定,6月一天,发动二处队长李子彬(国民党员)带领50名武装,赶往扈辖区区长郭春芳率人催款地点,打死其20余人,将其赶出境外。此次事件,加之前不久,两名日伪便衣宪兵被十八中队处决,引起了驻汤日军恼恨,声言天门会有共产党分子,直接点出傅凌云的名字,要查办会长杨贯一。中共党组织为进一步争取杨贯一,保存天门会,以便更好地开展工作,决定由杨贯一以“严整会务”名义,将傅凌云“清除”,使傅凌云转入外线活动。日伪当局虽由此松懈了对天门会的追究,但却加紧了对傅凌云的迫害。一次,日伪武装,到东江窑捕傅不果,将其父逮去,几乎折磨致死。次年,又抓走其妻,并将其家洗劫一空。傅凌云在县城机智地捉获伪军长刘月亭一名亲属,实行互换,救出了妻子。之后,其家庭人口全部逃至河东,直至日寇投降才得回家。
从1942年起,中共冀鲁豫军区党委,陆续派黄友若、姜侠夫、田启明、鲍世清、李家明、杨敬斋、宋再明、李志儒、孙自省等中共党员进入天门会开展地下工作,以致会长杨贯一、副会长常仙甫以下官佐多数被争取到统一战线中来,天门会的武装大部分被掌握。天门会借受辖日伪之名,行革命活动之实,胜利完成了包括邓小平、杨勇、肖华、吕正操、舒同等领导人在内的大批干部战士于太行区和冀鲁豫区之间的通行护送和发展组织、搜集情报的任务。傅凌云在完成这些任务中,做出了应有贡献。
1945年,日军投降前夕,“天门会”完成了历史任务,在中共党组织领导下,宣布起义。其武装除少数顽固分子外,正式组成中共领导下的浚汤支队,胡紫青任队长,傅任政治部主任。原会长杨贯一,改任浚县首届人民政府县长。是年9月,在首次解放汤阴县城战斗中,傅凌云任副指挥长。此后,任浚县人民政府民政科长。1947年,继杨贯一后任浚县县长。
1949年,由于长期战斗生涯的极度耗损,傅凌云的肺病严重发作,被迫离开工作岗位,住院就医,且病情一直未有转机,至1963年,傅凌云逝世。
轶事典故
大革命失败后,所有的共产党员都遭到国民党反动当局的通缉。傅凌云(汤阴县东江窑村人,1926年入党)为了躲避搜捕,便离开家乡到安阳上学。此时,他虽然与上级党组织失去了联系,但信仰未改、斗志未减,暗中在同学中继续宣传共产党的主张,揭露蒋介石的反动统治。课外时间,仍在努力寻找党的组织,想方设法与党接上联系。
不久,傅凌云的活动被学校察觉,校方除对他暗中监视外,还报告给国民党安阳当局。傅凌云闻讯后,便在几个进步同学的掩护下连夜逃离安阳,潜回村内。汤阴县警备队得知傅凌云已经回村,曾去东江窑村搜查过好几回,都被他机智地躲过。傅凌云知道家里无法存身,便通过亲戚关系到浚县裴庄村的一所乡间私塾继续就读。
私塾设在裴庄东寨门里的常瘐岭家,先生是汤阴县城大北街人,名叫杨天刚,思想比较开明,富有正义感。傅凌云虽出身富家,但从未看不起穷家子弟,和他们很能说得来,深受同学们的拥护。再加上他天资聪明,悟性又好,先生也对他另眼相看。上学期间,他除了学习《左传》,对其他课都不感兴趣;课外时间,他常和杨先生就《左传》中的许多问题进行探讨,并不时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杨先生暗中思忖,这个学生不简单,比其他孩子都有出息。因此,对傅凌云平时的行动就睁只眼闭只眼,有些事情只当没看见。于是,傅凌云每天天刚亮就起床,或到寨墙上,或去野外,偷偷地学习《共产党宣言》等革命书籍,继续为自己的崇高理想而奋斗。
一天早晨,他照例早早地就起了床,掖上一本革命小册子准备去野外学习。刚上寨墙,就见从东北方向来了一队警察。傅凌云马上断定,这肯定是汤阴县警备队又去东江窑抓捕自己,到村里扑了个空才又到裴庄来的。他不敢怠慢,急忙下了寨墙,跑回学校,向杨先生说:“先生,汤阴县警备队的人要来抓我,我得赶紧躲躲。”杨先生劝傅凌云不要害怕,先到村南的善化山上躲避几天,这儿的一切由先生来应付。傅凌云赶紧谢过杨先生,向刚刚起床的同学们打了个招呼,带上几本革命书籍,从村西南角越过寨墙,向善化山方向跑去。
警备队来到村外,叫开寨门,径直向裴庄私塾奔去。见了杨先生,为首的出示了通缉令,声称奉上司之命,前来缉拿傅凌云,要杨先生把傅凌云交出来。杨先生爱理不理地说:“傅凌云上哪儿去了,本人一概不知,我只管教书,其他的事概不过问。再说,这儿是浚县的地盘,傅凌云犯了事,自有浚县当局发落,你们汤阴警备队的手伸得也太长了吧。”为首的支支吾吾,答不上话来。此时,闻声赶来的村民把汤阴警备队围得严严实实,纷纷指责他们的不是。为首的自知理亏,不敢久留,只好灰溜溜地返回。
再说傅凌云,自从跑到善化山后,渴了喝山上的泉水,饿了摘野酸枣和树叶充饥,晚上就睡在山上的破庙里。艰难困苦的流浪生活非但没有摧垮他,反而更加坚定了他向往革命的决心。他每天在山上坚持学习马列主义理论,从中寻求革命真理,坚信黑暗即将过去,曙光就在前头,革命一定会取得最后胜利。半月后,山下风声平息,杨先生派学生到山上找到傅凌云,把他接下山。傅凌云回到私塾,为不连累大家,辞别了杨先生,重回自己的家乡东江窑一带,继续从事革命活动,为日后该地区抗日斗争的蓬勃开展和党组织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后世纪念
傅凌云故居位于汤阴县瓦岗乡东江窑村,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平方米,包括纪念碑、英雄广场、烈士游园、故居大院等,是党员干部群众开展红色革命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基地。
从东江窑村村委会向东100米,是傅凌云于1951年亲自撰写的英勇烈士革命纪念碑,记载了1939年发生在东江窑村的全民抗日自卫战事迹和“刚毅不屈、英勇果敢”的抗日精神,碑文中也有对同村战友的告慰与纪念。
从纪念碑先向北100米,再向西100米,到达傅凌云故居。傅凌云故居原址因年久失修、无人居住看管,后毁于火灾。后人为纪念傅凌云辉煌的革命生涯,于2015年在原址基础上重建了目前的居所。走进故居室内,北墙上以时间为线索,记载了傅凌云出生、求学、思想转变、闹革命、入党、战斗、传播抗日思想、打入天门会、建立红色交通站等光辉事迹。堂屋东墙上有傅凌云去世那年在疗养院的党费证,还有其署名的公文通告。东面小屋的北墙上有傅凌云的大儿子、大儿媳写的《忆父亲》,回忆了一家人革命时期艰苦的生活经历,回顾了傅凌云高尚的革命情怀、家国情怀,言辞真切,感人肺腑。东墙是傅氏族谱,呈现傅凌云上下几代家族脉络。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22 19:02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