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筒帕
傣族群众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傣族筒帕是傣族群众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傣族人民不论是进城赶集,还是上山打柴和下河捕鱼,都要随身携带,用它来装生活用品。据记载,“筒帕”已有1000多年的生产历史。它由最初的麻、棉纺织发展到现在的丝、毛、棉混合纺织。
简介
傣族“筒帕”(挎包),是傣族群众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傣族人民不论是进城赶集,还是上山打柴和下河捕鱼,都要随身携带,用它来装生活用品。
“筒帕”一词为傣族语,意为挂包。群众通称民族包。傣、彝、哈尼、景颇、佤、傈僳、崩龙等民族都生产和使用筒帕。由于傣族的筒帕生产历史悠久,已有一千多年,织工精细,图案丰富,美观大方,广为人知,“筒帕”就成为各少数民族挂包的代表。
筒帕既是日常生活必需品,又是精致的工艺美术品。对于傣族青年男女,更是相互表达爱慕之情的信物。傣族妇女从小学习编织傣锦和筒帕,人人都有一手出色的编织技艺。心灵手巧的傣族姑娘,总是倾注情意地编织出最漂亮的筒帕,送给自己心上的人。小伙子收到姑娘的筒帕。就是获得爱情的讯息,需要把自己亲手编织的竹器回赠对方。从此两情相悦,互通款曲,直到结成美满姻缘。有时,为了表达民族团结的情谊,筒帕也会送给来到傣族村寨工作的各族干部和守卫边疆的解放军战士。筒帕凝聚了傣族人民的心意,使人倍加珍视。
制作
筒帕是傣族织锦的一种,从最初的麻、棉纺织发展到现在的丝、毛和棉混纺。它的制作精致,式样美观,装饰图案形象生动、概括简练,用色鲜艳明悦、对比强烈,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民族风格,是特色显著的民族工艺美术品。在筒帕上编织着传统的群众喜闻乐见的几何图形和鸟鸟兽花卉,极其丰富多彩,令人眼花缭乱。那飞舞的彩蝶、开屏的孔雀、绽开的山茶、奔跑的小鹿、沉静的大象,都“跃”上筒帕,充满生命的活力,展示出傣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傣族艺人还创作出许多新的图案,反映民族团结、边疆建设的新的生活风貌。
筒帕虽小,却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它不仅为各族人民喜爱,而且引起许多外国朋友的兴趣,成为深受欢迎的珍贵的旅游纪念品
历史背景
据记载,“筒帕”已有1000多年的生产历史。它由最初的麻、棉纺织发展到现在的丝、毛、棉混合纺织。“筒帕”制作十分精致,图案极为丰富,多采用动物、花卉、鸟兽和各种几何花纹图案编织。这些年来,“筒帕”工艺有了新的发展,增加了“孔雀开屏”、“民族团结”等图案。最近,昆明有关工艺美术研究机构又试制出手提式塑料压模“筒帕”。
含义
傣族妇女人人会织“筒帕”,女孩长到八九岁时,母亲、姐姐和嫂子就开始传授编织“筒帕”的技艺,姑娘们都认真地学习和钻研。因为姑娘成年后,与男朋友定情,往往要送男朋友一个自己亲自纺织的“筒帕”。“筒帕”编织得好,便显示自己心灵手巧,就会更加博得男朋友的喜爱。
发展
随着人民生活的改善和对外旅游的发展,旅游者对筒帕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筒帕生产随之迅速发展。除家庭生产外,西双版纳傣自治洲、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还成立生产合作社集体生产。1983年以来,筒帕连续三次被国家轻工部、国家民委、国家经委、国家旅游局评为优秀旅游纪念品,荣获景泰蓝奖杯。
傣族筒帕虽小,却是一件精美的民族文化艺术品。它不仅为各族人民所喜爱,而且引起了许多外国朋友的兴趣,成为深受欢迎的、珍贵的旅游纪念品。而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和对外旅游的发展,旅游者对傣族筒帕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筒帕生产也随之迅速发展起来。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7-12 11:35
目录
概述
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