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德
汉语词语
“德”字从彳,有“以德为循”,即遵循、循行之义,后来引申为一种品质
词语内容
储德(chǔ dé)
1.蕴蓄的美德。2.太子的德行。
作品原文
储德
作者:敬锐
《诗经》中有“言念君子,温其如玉”之语,先秦儒家有比德于玉之说。《礼记》中记载,子贡曾发问于孔子:“敢问君子贵玉而贱珉者,何也?”孔子正言比德于玉之说:“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宻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队,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揜瑜,瑜不揜瑕,忠也;孚尹旁逹,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逹,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同样,除了“于玉比德”之外,在先秦原始儒家元典中还有很多以山、水比德之语,孔、孟、荀均有以水喻德,先秦儒家之“道”的思想,是儒家道统理论之发端,亦是中华道统思想核心价值之所在。孔、孟、荀比德于水,以水之渊源绵长、奔流不复、润泽万物之属性喻人、事之本源厚重、勇往进取、德政善化之”道”。
德有“八德”,“八德”是道德的具化,是古人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忠、孝、仁、爱、礼、义、和、平,合称为“八德”。“忠”本义为“忠诚、“忠心”,后引申为“诚实”、“老实”、“做事认真”等义。我们的祖先历来重视道德文化建设,告诫人们要忠君爱国、诚实做人、诚实做事、忠心不二。这就是我们民族尊奉的基本道德准则之一。“孝”,本义为“孝敬老人、孝敬长辈、孝敬父母”,我们的祖先历来就非常提倡孝敬老人、孝敬长辈,注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道德文化建设;注重孝道,才能“子承父业”;民族要发展,人类的繁衍至关重要,认为老而有子则为孝,老而无子则为不孝。由此可见,我们的祖先历来就非常提倡孝敬老人、孝敬长辈、孝顺父母,并将“孝”作为人们必须遵循的基本道德准则之一,而且这种优秀的传统道德文化习俗一直沿袭至今,并逐渐形成“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居、老有所乐”的尊老敬老的良好社会氛围。“仁”,我们的祖先特别尊奉聪明之人,也就是特别尊奉那些善于学习,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智者;我们祖先心目中的“仁者”,是指上古“有巢氏”、“三皇五帝”这些有美好品德、有仁爱之心、能造福众人、能施博爱于天下的上等人,而非残暴无比、毫无品行、毫无仁爱之心的暴君,只有具备上等品行的上等人,方能称得上“仁者”,才能称得上后来孔子特别推崇的仁爱之人;“仁者”是能和睦相处之人,只有人人彼此和睦相处,才能构建和谐仁爱的大同社会,体现了我们祖先以仁为贵的道德思想文化。正因为“仁”字储存着以上道德文化信息,所以“仁”成为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认为“仁者,人也”,“仁者,爱人”,“仁者,仁爱也”,非常明确地告诉后人,只要是人,就应该做到好学上进,做到相互关心、相互爱护、相互帮助,否则,你就对不起代表万物之灵长“人”的称号,就不配做人。因此,“仁”自古以来成为我们民族人人必须遵循的基本道德准则之一。“爱”,“爱”就应该主动献出自己火热的心,并且要大胆地付诸行动,才能赢得他人的爱心;“爱”就是主动将自己的怜悯之心送给他人,他人才会送给你怜悯之心;“爱”就是对所从事的工作、对周边的动植物主动献出爱心,事业才能有成,环境才会和谐。可见,爱人、爱事、爱物均要主动奉献爱心,只有人人都主动献出一份爱,整个世界将变得更加温暖、更加和谐。因此,“爱”自古以来就成为我们民族做人必须遵循的基本道德准则之一。“礼”,我们的祖先最重之礼,莫过于击鼓奏乐,献出稀贵之玉,以表诚心结交结盟;自古以来,我们民族接人待物均有严格的礼节,讲究讲究祭神、祭祖之礼;讲究礼貌,注重人神之礼、君臣之礼、长幼之礼;讲究礼尚往来、投桃报李。总之,礼数备至。不论对人、对神还是对事,均要以礼相待,不可马虎。这已经成为我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习俗。正因为如此,所以“礼”也就自然成为我们民族古今人们必须遵循的基本道德准则之一。“义”,我们的祖先非常重视祭祀之礼仪;古代礼仪有严格的要求规范,不能有丝毫马虎;古代在重大仪式上,非常注重礼仪,讲究仪式、仪容、仪表、仪态,可见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文明的礼仪之邦,并且礼仪已经成为一种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如祭祀礼仪、迎宾礼仪、着装礼仪、座次礼仪、饮食礼仪、待客礼仪、辈份礼仪等等,因此,“义”也自然而然成为我们民族每个人都必须遵循的基本道德准则之一。“和”,历来吹奏乐器讲究和谐;鸟鸣应和亦讲究和谐;调酒也讲究和谐。可见,我们的祖先历来讲究和谐,只有人与人、人与自然、国与国、家与家讲究和谐,才能构建和谐的世界。因此,我们的民族自古以来讲究以和为贵,“和”也就自然而然成为我们民族每个人必须遵循的基本道德准则之一。“平”,我们的祖先历来就重视平衡,主张人与人的平衡、家与家的平衡、国与国的平衡、人与自然的平衡,只有万事万物保持平衡,世界才会和谐而不乱;我们的祖先历来主张“平等”、“公平”,不论对人还是对事都讲究“平等”、“公平”,只有平等相待、公平合理,世界才会太平,因此,“平”也就自然而然成了我们民族每个人必须遵循的基本道德准则之一。
礼记大学
《礼记·大学》所讲“意正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治国,国治然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道德心性修养是人生的第一个阶梯,是有价值的人生的第一个平台。中国古代非常重视人的道德,很早就提出了“以德配天”的思想。《周易·乾·象》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说天的运行是有规律并且一往无前的,人应效法天,像天那样刚健有为,自强不息。西周时期,随着由重天道向重人道的转变,尊德、敬德的思想日益突出。周公在解释商周之际的社会变革时,认为:夏商所以灭亡,是因为他们不能“敬德保民”而丧失了“天命”,周所以兴起,是因为文王能够“敬德保民”,因而上帝授命于周,令周代商统治四方。因此,周公提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尚书·蔡仲之命》)的思想,也就是说,掌握人间帝王命运的上天,对任何人都没有私人的爱好和情感,它只辅助那些有德行的人来统治人民。统治者要想维持和巩固自己的政权,必须具备应有的品德。据此,周公提出对最高统治者要进行道德教育,就是师保之教,他的师保之教贯穿着强烈的敬德保民思想,内容包括个人品德之教,施行德治之教等许多方面。周公还提出选拔人才的原则是任人唯贤,特别提出要用“九德官人”,所谓“九德”,即“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尚书·皋陶漠》)这些无不反映出周朝对德的高度重视。周公不仅重视对帝王进行道德教育,也非常重视对庶民百姓进行德行规范教育,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化民成俗的教化活动。可见,从西周开始,我国古代便形成了一种崇德重教的风尚。
孔子在继承和发扬西周“尊德”传统的同时,对德的内容和为德的方法加以丰富。孔子把德作为最重要的修身内容,他曾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把学习道德放在学习知识之前。他主张“为政以德”,重德治,轻法治,认为道德高于一切社会活动。他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体系,他所追求的君子和圣人就是道德至高至善的典范。
周易
《周易》也十分重视品德修养方面,《周易》包含尊天道、重人谋的思想观念,强调人的能动性,贯穿《周易》始终的是人的品德修养与人的智慧能力在具体事物中起着关键作用。人的品德修养好,可以逢凶化吉:如《周易·履》“履道坦坦,幽人贞吉。”在遭遇艰险之时,人能守中持正,襟怀坦荡,就可逢凶化吉,遇难成祥。在理想人格的塑造方面,《周易》通过《谦》、《比》、《履》《无妄》、《离》等卦提出了君子所应具备的道德修养要求。君子应该努力提高道德素质,主动与贤德之士相亲;应该按“礼”来规范行为;处世应该刚正无私,讲求事实;应该光明磊落,谦虚柔顺。
储,为积累,积蓄,沉淀之意。储要慢,一步步,一点点,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的。国要储兵,企业要储信,君子应储德,作恶的应储善,人的德行离不开储。冬藏春播秋收,四时有序。“德”靠正气,靠修养,靠储。德不是凭空而来,需要长期积累,需要静心修养。良好的道德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来源于持之以恒的道德实践。绳锯不断,水滴石穿,铁棒磨成绣花针,慢慢积累,功到自然成。因此要学会储,平时多积累,生活中应积极为善、积习为德。形成道德自觉,养成道德习惯,经过长期熏陶、浸渍、涵养,培养人的德性,使礼仪之统的价值理念逐渐内化于人的心灵,并在日积日成的生活中转化为外在的德行,形成良好的道德风气。如果生命之魂的德性与智性能够随时受到培养,春风化雨,生命之花就会绽放。
储德,即是修身、正身、诚身、洁身,它是以自身为对象,像加工玉器一样去琢磨,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无瑕之人,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其实质就是用社会伦理道德规范进行自我改造,提高自身道德素质和道德境界。注重个体自身内在的道德心性修养,并以此确立理想人格。
天府有小室,藏书二千余册,志同道合之友常聚于此,谈天论地,海阔天空,经济人文,琴声和鸣,珠玉之音,乐在其中,心藏丘壑,不异山林,清宵对月;静以修身,潜龙勿用;应多储德。源此,故命名为“储德馆”,是为记。
辛卯年夏草于储德馆
作者简介
敬锐,又名晓风,号容膝斋主人,男,汉族,四川仪陇人,居住于四川成都,生于1985年。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有色金属商品分析师;中国青年志愿者;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会员;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香港委员会义工;成都市义工联合会分队队长。热爱公益,喜好投资理财,好营销策划。个人作品散见报刊。因倡导专业投资,反对散户盲目炒股,有“中国反散户炒股第一人”之称。
作为职业投资人和职业公益人的敬锐。倡导大家应该多储德,积善,修身,正身。生活中积极为善、积习为德。注重个体自身内在的道德心性修养,并以此确立理想人格。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28 09:23
目录
概述
词语内容
作品原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