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量级别(Level of reserves)是区分和衡量矿产
储量精度(或可靠程度)的标准,其目的是便于正确掌握
国家的资源,统一矿产储量的
计算、审批、统计和用途。
储量分级最早出现于
英国,经过长期的实践,当前在北美、南美及非洲大多数
国家的
行业协会仍然沿用
美国胡佛1909年提出的
证实储量、
概略储量和
可能储量这些术语,尽管其定义有所变动。是统一区分和衡量矿产储量精度或可靠程度的等级标准。划分煤炭储量级别是为国家准确地掌握各级煤炭储量,统一煤炭储量的计算、审批、统计和管理工作;为煤炭资源勘查部门更加经济合理地做好煤田地质勘探工作;为煤矿生产建设部门提供可靠的资源和投资依据。
1944年由美国矿务局及
美国地质调查所提出,根据
矿体的揭露程度、
观测点及
取样点的密度以及对
矿产位置、质量、数量了解的可靠程度,将矿产储量分为
确定储量、
推定储量和
推测储量三级。随着对资源的重视,储量分级在20世纪70年代发展为资源和储量分类。
1910年在国际地质学会第十一次会议上,提出了用数字指数,即A、B、C表示
铁矿石的各级储量。前苏联自1928年起,也采用A、B、C表示不同的储量级别;又从经济的角度,将矿产储量分为平衡表内与平衡表外两类,以后虽经多次变动,但基本上仍然保留
计划经济体制下按规范管理的特征。1981年苏联的储量和资源分类新增了P1、P2、P3三级预测资源和按
矿床复杂程度的分类,规定了各类矿床应探明的各级储量比例。1997年
俄罗斯批准了新的分类,取消了各级储量比例的
勘探程度要求,
矿石技术加工和开采技术条件由对各级储量提出要求改为对整个矿床加以确定。此外,
平衡表内储量细分为采收有经济效益储量和国家采取特别措施支持下可开采的储量两个亚类;
平衡表外储量也划分为两个亚类:①符合表内要求,限于
矿山技术、法律、生态等条件不能利用的储量;②质量低或开采复杂因而经济上不合理,技术进步可以改变者。
(1)学习引进阶段。建国初期,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主要是引用苏联的“两类五级”的分类方案。1954年12月,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引进并转发了1953年1月苏联的 “固体矿产储量分类”。这个方案首先将储量分为
平衡表内储量和
平衡表外储量两类,然后根据对矿床的研究程度将储量分为A1、A2、B、C1、C2五个等级。
(2)总结开创阶段。1958年以后,在不断总结中国地质勘探经验的基础上,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和有关工业部门对矿产储量分类、分级进行了多次改革。①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于1959年1月,草拟了《矿区地质勘探的基本原则(草案)》;同年9月,正式制定并颁发了中国《矿产储量分类暂行规范(总则)》,其中包括了金属、非金属和煤等三个储量分类规范。首先,根据固体矿产在工业利用及矿山开采方面的可能性,将固体矿产的储量分为平衡表内储量和平衡表外储量两大类。然后,再根据固体矿产的勘探、研究程度和工业建设的需要,将固体矿产储量分为四类)(开采储量、设计储量、远景储量、地质储量)、五级(A1、A2、B、C1、C2级),并详细规定了各级储量的具体条件,强调了各级储量的作用,增加了地质储量这一级,为中国矿产储量分类、分级奠定了基础。②1961年4月,地质部和煤炭工业部联合颁发的《矿产储量分类规范(暂行)》第二辑煤,基本上与1959年9月的分类法相同。
(3)变动探索阶段。1965年4月以后,在勘探方法改革的形势下,煤炭工业部制定并颁发了《地质工作若干技术规定》,把煤炭储量分为普查储量、详查储量、精查储量。在此期间,还出现了Ⅰ级、Ⅱ级、Ⅲ级储量;甲级、乙级、丙级储量等分类法。1975年12月,燃料化学工业部颁发的《煤田地质勘探规范(暂行)》,把煤炭储量统一划分为三类(工业储量、远景储量、预测储量)、四级(A、B、C、D级)。
(4)重建创新阶段。1972年12月至1977年6月,国家计委地质局、
冶金工业部、燃料化学工业部、国家建委建材组联合起草、制定并颁发了《金属矿床地质勘探规范总则(试行)》和《非金属矿床地质勘探规范总则(试行)》,对中国矿产储量分类、分级作了统一划分,根据对矿床的勘探、研究程度和工业建设的需要,将矿产储量级别划分为工业储量(包括A级、B级、C级)、远景储量(D级)和预测储量。1983年,为满足矿产资源预测工作的需要,地质矿产部地矿司和资料局提出了矿产储量分类分级方案,把矿产资源总量划分为探明储量(通过地质勘探所获得的储量,即A、B、C、D级储量之和)和预测资源量(煤田预测时估算的煤炭资源量,包括E、F、G级)。1980年1月,由煤炭工业部颁发试行和1986年9月,经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审核批准、正式颁发施行的《煤炭资源地质勘探规范》,把中国煤炭储量划分为两类:能利用储量(煤层厚度、结构、煤质及水文地质、开采技术条件等均符合当前煤矿开采经济技术指标)、暂不能利用储量(煤层厚度、结构、煤质及水文地质、开采技术条件等不符合当前煤矿开采经济技术指标);四级:A级、B级、C级、D级,其中A级和B级称为高级储量。
储量误差是储量精度的一种度量,指地质勘探阶段探明的煤炭储量与煤矿开采实际煤炭储量之间存在的差异。它可通过探采对比资料和采用一定的公式计算确定。按误差性质和产生原因,储量误差可分为地质误差、技术误差和方法误差。①地质误差。又称类比误差或推断误差,由于以已知勘探工程所获得的资料向未知地段进行地质推断而产生的误差,与勘探区的勘探程度和研究程度直接有关,它对储量精度影响最大。②技术误差。在测定储量计算各种原始数据时,由于技术原因引起的误差。③方法误差。由于储量计算方法选择不当引起的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