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催花牡丹”,是指运用高科技促成栽培技术,打破牡丹的自然生长规律,使牡丹顺应人意,随时反季节盛开。
基本信息
所谓“催花牡丹”,是指运用高科技促成栽培技术,打破牡丹的自然生长规律,形成反季节盛开。
菏泽的“催花牡丹”起源于清朝时期,催花技术早已炉火纯青,可催花的牡丹品种已有上百种。
催花历史
“听老辈人讲,清朝时期冬季时,赵楼人推着红车子浩浩荡荡将牡丹植株推到北京、广州、天津等地催花,一车能推1000多棵,赚了钱回来就能买一亩地。”但当时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催花术,只是依靠“提高温度与湿度,注重施肥与光照”来达到牡丹提前开花的目的,其在延迟开花及掌握牡丹的生态习性和开花生物学特性上研习不深。当时没有煤炭就靠烧柴提高温度,没有塑料纸就用普通纸涂一层油来代替。到了20世纪30-70年代,由于自然灾害和社会动荡的频繁,牡丹催花术处于停滞状态。
催花产业
十一届三中全后,催花业再次展开。1978年和1979年的春节,对菏泽人民来说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日子:在澳门和香港的两次牡丹花会展上,菏泽催花牡丹以其卓越的风姿赢得了港澳及社会各界人士的极高赞誉,被当地媒体称之为“四百年首见”的盛会。于是,80年代以来,菏泽人上北京下广州,大规模的异地催花逐渐展开。时任牡丹栽培策源地赵楼村负责人的赵东升说:“1980年冬季下广州催花,牡丹一朵就卖50元,一季就为集体揣回来几十万元。”菏泽催花牡丹多次参加全国性及世界级盛会,在国家举办的1-5届全国花卉博览会上,
菏泽牡丹获奖60余项。在’99
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上更是冠压群芳,一举夺得世界牡丹单项奖111项奖中的81项,占总奖项的73%,不仅宣传了菏泽牡丹,也为国家争得了荣誉。在2005年9月28日至10月7日举行的第六届中国花卉博览会上,菏泽牡丹囊括了牡丹专项奖全部五项金奖,为生活在“
中国牡丹之都”的菏泽人挣足了面子。
产业规模
2024年菏泽牡丹占世界牡丹种苗交易量的70%以上,占全国牡丹种苗出口量的80%以上,当地已建成催花牡丹标准化生产基地近30个,催花质量逐年提升,2024年春节将有60万盆发往全国各地供应年宵花市场。
2025年菏泽市本地催花牡丹数量达60万盆,到北京、广州等大中城市催花20万盆,占据全国销售市场份额的60%以上。
发展规划
一是催花片区基本形成。菏泽市催花牡丹培育基地主要分布在牡丹区,现已逐渐形成4大片区,以绿美牡丹园为中心的临商路催花片区、以花王牡丹产业园为中心的220国道催花片区、以诚美牡丹产业园为中心的上海路催花片区和以
曹州牡丹园为中心的赵楼催花片区。催花片区的形成,催花设施的提档升级,有力提升了催花牡丹种植的规模化、标准化水平,必将进一步推动催花牡丹产业向高端化、集群化方向发展。
二是催花质量明显提高。菏泽市林业局加大技术指导力度,成立了由57名国内知名专家组成的牡丹芍药专家服务团。举办牡丹芍药企业交流会、成果推介会、专家对接会、专题培训班等培训服务会议5次,培训企业花农2000余人次。长期致力于“老盆”牡丹催花技术研究,开展水质净化、栽培介质改良、精准施肥、光照调控等技术创新,取得显著成效。2025年,菏泽市“老盆”牡丹催花数量大幅增加,首次突破10万盆。与传统“新盆”催花相比,“老盆”牡丹根系发达,枝条粗壮,叶片浓绿,花大色艳,花期延长2-3天,优势非常明显。
三是催花品种不断增多。菏泽市林业局技术人员持续攻克晚花期品种催花难题,从原来的少数几个品种向全色系、多花型转变,现已覆盖白、粉、红、紫、黑、黄、绿、蓝、复等九大色系,60多个品种。白牡丹有香玉等,粉牡丹有雪映桃花、玉面桃花等,红牡丹有卷叶红、鲁菏红、彤云、乌龙捧盛、旭港等,紫牡丹有紫二乔、冠群芳等,黑牡丹有黑豹、墨润绝伦、乌金耀辉等,黄牡丹有皇冠、海黄等,绿牡丹有绿幕隐玉、春柳等,蓝牡丹有彩绘、蓝月亮等,复色牡丹有岛锦、花二乔等。
四是催花订单销售大幅增加。比如,花王牡丹产业园催花牡丹订单生产达60%以上,重庆垫江一次性订购诚美牡丹产业园催花牡丹8000盆,等等。同时,鼓励广大花农借助“互联网+”,通过电商直播等销售方式,不断提高市场销售份额,销售由北京、上海、广州等重点城市扩展到北至漠河、南至昆明等区域,真正实现了畅销全国各地。
下一步,菏泽市林业局将继续强化技术指导,充分发挥人才、成果和组织优势,持续邀请省内外专家为企业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在技术攻关、科技服务和人才培养等方面与相关企业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不断提升菏泽催花牡丹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进一步增强
中国牡丹之都的影响力。
销售运输
“较大规模的牡丹种植基地都有专业人员进行电商销售,不少花农也通过手机直播销售催花牡丹,订单自己就会上门。”
牡丹区花农借助“互联网+”,将包括催花牡丹在内的牡丹产品销售渠道由实体转到线上,进一步拓展了市场。据皇镇街道浩森花木负责人王景国介绍,通过精准营销推广、电商直播和现代物流,牡丹芍药鲜切花、催花牡丹可以配送到全国各地。牡丹区全区线上牡丹经营商户达到1.2万余家,网络销售份额占到市场销售总额的6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