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格林沁王府,又称“博王府”,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
科尔沁左翼后旗吉尔嘎朗镇,是科尔沁左翼后旗第七任王爷
齐默特多尔济,按郡王形制建造的科尔沁左翼后旗王府。
历史沿革
清乾隆三年(1738年),科尔沁左翼后旗第七任科尔沁王爷
齐默特多尔济按郡王府形制建造僧格林沁王府。乾隆五年(1740年),王府告竣。
清咸丰三年(1853年),第十任扎萨克郡王
僧格林沁被朝廷晋升为亲王爵,并赐“博多勒噶台”号,王府开始按亲王府的规制进行过扩建和修缮。
清末至民国期间,因战乱年久失修,僧格林沁王府建筑倒塌严重。
内蒙古自治区解放后,僧格林沁王府尚存10余座建筑。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僧格林沁王府大部分建筑被毁。
2012年下旬,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为配合僧格林沁王府的复建工作,于9月开始对王府的西及西南部地基进行局部清理发掘。根据清代建筑均依中轴线对称分布的特点,并兼顾当地学校现存建筑的实地情况,在现存两栋原建筑的正南偏西约21米处(现为学校操场),布置10x10米探方42个,在正对寝殿大门前方,布置38x2米探沟1条,为正南北向,西侧沿探方西边、向西布置12x2米探沟4条,距离探方南侧约17米处,东西向布置12x4米探沟1条。至11月初清理面积总计达4600余平方米,大约占王府总面积的1/4余,基本弄清了王府中部以及西南部的地基建筑分布情况。
2013年,科左后旗在僧格林沁王府遗址的基础上开始破土,按照中路五进、东西各四进的原有规模进行一比一复建。
2020年,僧格林沁王府全貌复原,建设了配套的文旅服务设施,进行了复原陈列和专题布展,冠以“僧格林沁王府博物馆”之名欣然面世宣展。
建筑格局
僧格林沁王府,因僧格林沁受封“博多勒噶台亲王”,王府又称“博王府”。王府府院主体结构为五重四进,按中、东、西三路建筑并行排列,东路有凝安殿、养性堂是生活和出行保障区,中路有崇圣殿、恭勤殿是核心礼政区,西路有扎萨克大堂、内务府是旗政办公区。王府占地面积约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1788平方米,共85栋殿舍,375间。王府院落围合紧凑,功能完备,殿堂亭阁,飞檐反宇、雕梁画栋,是典型的清代官式建筑。
中央大院是王府的中心院落。一进院正面建筑有三间会客厅(亦称过厅)。会客厅前两侧有东、西厢房各三间,为普通会客厅。二进院正面建筑为比较威严高大的五间大厅,这是博王府的正殿,是扎萨克王爷接受圣旨、会见重要贵宾及举行喜庆大典之所。正殿两边有东西耳房。东耳房是印刷处,是扎萨克、协理等官员处理政务的地方;西耳房,是王爷的佛堂。正殿前两侧及东西配殿各三间。从一进院过厅后面的仪门两侧有回廊与配殿、正殿相贯通,形成四合院格局。三进院,是后仓(亦称后府),有七间正房,是王爷、福晋太太们的寝宫。寝宫前面院内有凉亭一座。寝宫后面靠墙有灶房九间,是博王府的膳食房。灶房前还有东西厢房各三间,是佣男侍女的住所。
西大院,是博王府扎萨克衙门。靠南墙有五间青砖瓦房,是王府的卫兵营。平时有三十名卫兵驻守,负责王府的安全保卫任务。一进院正房五间,是博王府管理全旗军政、军事、司法事务的扎萨克衙门。配东西厢房各三间,是扎萨克衙门笔帖式办公、住宿之所。二进院正房五间,东西厢房各五间,这里是王府内务衙门。在这里协理台吉、官旗章京、副管旗章京、印务扎兰等王府官员,每月逢初一和十五召开“色恩会”,处理府内日用事务。三进院,正房五间,是后仓,是储藏王爷家眷金银财宝、四季衣物及日常用品的库房。设东西厢房各三间,是排生达、博衣达、笔帖式及佣人的办公及住宿之所。
东大院,一进院设正厅五间,是王爷的书房,建筑典雅考究。东西厢房各三间,靠南墙还有五间房舍,距书房有100多米间距,整个院内青砖铺地。这里既是王爷看书作画的地方,也是习武练箭(射箭场)场地。其它房舍是梅林、笔帖式的办公、住宿的地方。二进院正房五间,屋内全是大火炕,是王爷、福晋太太们过冬的寝宫(也称冬暖阁)。还有东西厢房各五间。东厢房是内厨房,王爷、福晋太太们的膳食房。西厢房为佣人、侍女的住所。在博王府的后面,还单设一个大院。这里是专为车、马夫、及外勤劳逸(如:打柴、劈柴、打草、更夫等)人员生活住宿的地方。靠北大墙有五至七间房舍,是佣人住所。西厢房为马厩,有十多间,东厢房为车棚和草屋,也有十来间。在这个小院内有水井一眼,院墙上的东北角、西北角各开一扇大门,主要为王府内物资运输至车马过往之用。
僧格林沁王府除东北角和西北角各开一大门外,南门有三。中门为大门,东西两侧各开一侧门。三大院内部还开五扇小门相互贯通,设计巧妙、布局合理。
建筑遗迹
综述
僧格林沁王府现存地面建筑两处,一处位于学校北墙里边,为东西向九间后仓房,东西开间29.4米。南北进深7.9米,为硬山式建筑。另一处位于后仓房正南19.4米处,为五间寝殿或后殿建筑,东西开间21.2米,南北进深13.4米,也是硬山式建筑。地基主要建筑可以分为八个部分,沿中轴线由南向北分别为照壁、府内及府门卫、仪门、砖铺甬道、西厢房(配殿)、正殿(银安殿)、印务处或佛堂、院墙及排水沟等。
照壁
照壁位于府门南21.4米处,基础平面呈细长方形,长14.4米、宽1.4米。建筑材料由白灰沙、粘土搅拌成三和土夯实,形成基槽内基础,其砖墙上部逐层垒砌青砖。由于青砖完全残碎,垒砌方法不详。
府门、府门卫房、待客厅
府门、府门卫房、待客厅位于照壁建筑北21.4米处,整个府内及府门卫房基础平面外廓呈“凸”字形,北距仪门3.6米。府门平面呈“竖”长方形,为“凸”字形的上部,地基进深南北长22.8米、东西间宽8.4米,基础沟槽多在1.4~2.3米不等。府门内现有8个大小不等的立柱基础,立柱基础与府门地基均由、沙、土参合形成的三和土严密夯筑而成,呈黄色。府门卫房位于府门西,紧贴府门。平面呈“横”长方形,为“凸”字形的下部,其东西间宽9.6米、南北进深3.8米。地基沟槽宽度1~1.6米不等。地基沟槽内用搅拌均匀的三和土逐层夯筑而成。府门卫房西侧一排房基应为待客厅。待客厅与府门卫房之间约有1米空隙,平面呈“横”长方形,东西间宽15.2米,南北进深4.6米地基沟槽宽1.2米。西侧距离西内院墙仅0.2米。
仪门
仪门位于府门和正殿之间,平面呈不规则方形,南距府门北墙地基3.4米。仪内内部南北进深10米、东西间宽7.6米。仪门南端中部放置3块石条,总长3.3米、每块宽0.3米,石条两端头部各有1个柱础窝。仪门北端有两条对称的夯筑基础,条状基础长度为3.8、宽1.2~1.6米。仪门东侧暴露出一些条状夯筑基础。仪门与正殿之间,是由青砖铺就的甬道相连结。
甬道
甬道为青砖平铺,北接正殿,南通仪门,长20.5米、宽3.8米。路面中间用边长0.33米的正方形青砖将整条路面分为左右两个等分,中线与正殿大门中线对正,为整个王府建筑的中轴线。
西厢房
西厢房或配殿位于青砖甬道西侧,南北向开间,现存5.4米长的西墙基础和部分地基痕迹。
正殿
正殿中心沿中轴线建筑,正南北向,平面呈长方形,位于仪内与寝殿之间,南边地基距离仪门北墙基础约15米,北边地基距离寝殿南墙基35.5米。正殿南北进深10.8米、东西开间16.2米。东、西、北三面地基全部用白灰和沙土夯筑而成,地基宽窄不一,东墙地基宽1.8米、西墙地基宽1.6米、北墙地基宽约1米。北墙地基中部有一缺口,宽2.8米,应是门道。南、北墙内侧均有4个对称长方形柱础基槽,长1.4米、宽1.2米,内填夯筑白灰和沙土。南墙柱础基槽外侧还有两个对称长方形夯筑基础。
印务处或佛堂
印务处位于正殿西北约8米处,平面长方形。印务处南墙地基与正殿北墙地基水平并排。印务处地基南北进深5.2米、东西间宽14.8米。南墙基宽0.4米、北墙基宽0.6米、东西墙各宽0.8米。印务处地基局部垒砌有青砖,推测是后来修补或增建。
院墙及排水沟
院墙地基的南和西南大部分暴露,南院墙地基的西半部分东西向长度30米(府门西侧),且只见基槽内白灰沙土掺和夯筑。西院墙暴露部分南北长度约67米,下部为基槽内白沙土掺和夯筑,上部多处残留有青砖垒砌。基槽宽约1米、砖墙宽0.8米,残高0.1~0.5米。西院墙由南向北42~45米之间有两处排水孔,由东向西穿过墙基。两条排水道均为青砖白垒砌,敞口,槽状。南侧一条出墙折向南又向西折,全长16.4米、宽度0.2~0.4米。北侧一条出墙向西,残长约6、宽度0.2~0.3米。
历史文化
相关人物
僧格林沁(1811~1865年),蒙古族,博尔济吉特氏,清嘉庆十八年(1811年)生于科尔沁左翼后旗,是元太祖成古思汗二弟哈布图哈萨尔二十六世孙索特纳木多布斋嗣子。道光五年(1825年)十月二十五日袭札萨克多罗郡王。咸丰五年(1855年)正月二十一日晋封亲王,赐“博多勒噶台”号。四月十八日诏世袭罔替。咸丰十年(1860年)八月二十八日革札萨克亲王。九月二十七日复札萨克郡王。咸丰十一年(1861年),恢复“博多勒噶台亲王”,仍诏世袭罔替。同年朝廷任其为哲里木盟盟长,僧王奏辞盟长职,同治四年(1865年),在山东曹州府境内与捻军作战时阵亡。后清廷将其葬于今辽宁省法库县巴罕巴虎山的公主陵,并立满汉两种文字青石蟠龙碑以表其功。僧格林沁既有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的一面,又有力主抗击外国侵略者,维护祖国独立和尊严的一面。1983年3月,解放报在“戎边英雄录”栏内,肯定僧格林沁在第二次大活口战役中打败英法联军的战功。1995年后,一些史学家确任他为爱国主义将领,并将其列在名将录之中。
保护开发
僧格林沁王府博物馆
2020年,僧格林沁王府冠以“僧格林沁王府博物馆”之名,对外开放。博物馆总计349件(套组),分计845件,涵盖夏家店文化至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文物类别多样,有陶、瓷、金银器、铜器、纸质、科尔沁民族文化类等。
文物价值
僧格林沁王府是清代爱国将领
僧格林沁的居所而名声远扬,曾有七任札萨克王爷和十一任旗长在此就职。僧格林沁王府是北方与中原建筑艺术的完美结合,也是科尔沁草原文明的象征,是汉文化、蒙古族文化和满文化融合的具代表性的文化遗产。
保护措施
2006年5月25日,僧格林沁王府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僧格林沁王府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吉尔嘎朗镇。
交通信息
自驾:自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人民政府开车前往僧格林沁王府,路程约122.5千米,用时约121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