僮族在广西的历史分布情况
壮学宗师黄现璠教授生前撰写的名作
《僮族在广西的历史分布情况》是壮学宗师黄现璠教授生前撰写的一篇名作,于1957年4月19日发表在《广西日报》。作者于文中对壮族在广西的历史分布情况进行了论述。
基本信息
题名:《僮族在广西的历史分布情况》
作者:黄现璠
刊名:《广西日报》、《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
日期:1957年4月19日、2004年7月
分类:民族学
简介
《僮族在广西的历史分布情况》,是壮学宗师黄现璠教授生前撰写的一篇名作,于1957年4月19日发表在《广西日报》。并在2004年7月收录进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作者于文中对壮族在广西的历史分布情况进行了论述。本文对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成立起到了史料辅助作用。
成文背景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对于广西的命名,是成立广西壮族自治区,还是使用民国的旧称“广西省”,这个问题在广西各界讨论非常热烈。以新桂系三巨头之一的黄绍竑为代表的一方,坚决主张沿用旧称“广西省”;而在广西文化界以黄现璠为代表的一方,则主张使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命名,认为这样比较符合广西的历史。虽然黄绍竑与黄现璠过去关系不错,但在这个问题上,两人各持己见,吵到几乎翻脸。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黄现璠始把多年研究的成果,拿出来发表,以正视听。
作者略历
忆黄现璠教授
钟文典
摄于广西宁明花山 居中为黄现璠 右一为邓少琴.右四为侯哲安
在这个盛大的纪念黄现璠教授百年诞辰的大会上,系和学校的领导对黄老教授的道德文章已经做了介绍,我深有同感,在此就不重复了。借此机会,让我就黄老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几件旧事,说说我对黄老的认识。
我是1952年秋从北京回到广西大学史地系工作的。当时黄老是史地系的教授兼学校图书馆馆长。每周学习时间,总有机会见面。1953年秋院系调整,我们又都留在广西师范学院历史系任教。当时全系的教职工不足十人,而且都住在南区宿舍里,黄老和我仅一路之隔,因此共同相处的机会就更多了。直到1982年黄老辞世,前后共事三十年,彼此相识相知,有过欢乐,也同过患。
自从认识黄老以后,他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勤奋,十分的勤奋!不论在家里,在系里,在开会,在听报告,或者外出参观,从事社会调查,黄老的手头必定有书、有笔、有记事本。只要和他同在一起,也就可以看见他在认真的读书,习惯地侧着脑袋在思考,而后用心地在记事本上书写。即许在“整风反右”、“文革十年”受到冲击的艰难时刻,他的这种手不释卷、笔不停写的习惯也没有改变,真是“品性难移”!几十年来,我从未见黄老戴过眼镜,而他所写的都是工工整整的蝇头小楷,从不马虎了草。据我所知,黄老一生淡泊名利,勤奋治学的品性,早在学生时代就养成了。常言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黄老所以能在大学尚未毕业就有学术专著问世,此后几十年,在历史学、民族学、社会学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中做出大成绩,取得宏富的成果,应该说是和他一生勤奋、从不苟且分不开的。这种可贵的无声之教,对于我等晚辈后学,是受益至大至深的。
黄老给我另一个深刻的印象是他待人诚实,处事坦率,对人对事,喜怒哀乐,皆出本心;不会弄虚作假,也不会弄虚作做;不懂权术,也不畏权势。他认为应该说的话,就实话实说;他认为该做的事,必尽心地去做;他认定应该帮助的人,也不辞辛劳,不避嫌隙,一帮到底。尤其是他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出任全国政协委员后以,更是亲身深入群众,奔走基层,了解民情地情,听取各方意见,及时向有关方面反映。经过他的努力,的确解决了不少问题,也使一些受到不公正待遇的同志得到了解脱。当然,他所说的和所做的有些也难免出现偏差,因此遭人之忌,甚至受到批判,而他无怨无悔,那坦诚的性格始终不改。若问他何以如此?他总是天真的回答:“顶不住”。骨鲠在喉,不吐不快,眼睛里容不得米粒砂子。如果他弄明白自己所说所做的确实不对,他也会坦诚地自我检讨,甚至向被误会的同志当面解释、道歉。黄老这种既勇于坚持真理,又敢于修正错误的精神,在师生中也是有口皆碑的。
在我认识黄老的时候,他已经“年过半白”。按当时人们的观念,应入老人之列了。但我发现,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黄老常怀一颗可贵的童稚之心,他的言行举止,就很有几分青少年的脾性。1954年,学校从将军桥搬出王城。那时候,教工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十分融洽,历史科(系)的女同学有一支颇有实力的篮球队,经常向男教工挑战,而且规定教工中谁出场,应由对方点名决定。当时教工本来就不多,经常被“点将”出场的就是黄老、蒙达坦、严沛、黎家铨、赵文涛几位老师和我。我们几个属于外行,黄老则“老”、“外”兼而有之。可是,打起球来,最不服老的就是他。每有比赛,他总是主动请战,每役必当主力队员,从不做替补队员。考虑他的年龄,安排他打后卫,他却情不自禁地到处冲闯,奔跑全场,虽汗流浃背,气喘吁吁也不休息,每赢一球,他会高兴得手舞足蹈,反之,他则捶胸顿足,习惯地连叫几声“呀!呀!呀!呀!”而后高卷袖子,高声鼓励队友努力以赴,似乎队长和指导都是他。如此的球赛,技艺虽不入流,而欢快的气氛却吸引了不少观众。黄老一生俭朴,而身体健康。我曾问过他健康之道为何?他回答是:“快乐自可长寿”。妙哉斯言。
黄老出生贫寒,青少年时代饱受艰苦生活的磨练。记得在“文革”期间,他和我们几个同受“审查”的难友说及在旧社会长年食不果腹,冬无寒衣,夏缺蚊帐的生活时,悲伤得老泪淋漓,不能自制。后来虽然学而有成,做了大学的教授。但是,由于国难当头,加以国民党蒋介石政府的昏庸腐败,生活依旧是颠沛流离,少有安定。黄老每与人谈及过去,痛恨黑暗的旧社会,痛恨国民党蒋介石反动政府的心情,依旧是愤愤不平。所以,他由衷地热爱新社会,热爱新中国和中国共产党,即许在“反右”、“文革”受到冲击的时候,这种爱心依然不改。他关心国家大事、世界风云。每逢国家边境有事,或者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横行霸道之时,黄老总是留心传媒报导,认真学习党和政府的有关文件,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60-70年代,苏修反华之风甚嚣尘土,黄老深为关注,他认真研究文件,收集资料,很快就写出了十万余言的专稿,警告霸权主义者,“伟大的中华民族不容诬蔑,神圣的中国领土不容侵犯”。一位爱国老人的思想感情,于此可见一斑。
“文革”十年,黄老同我同是被“审查”的“难友”,同在一起学习、劳动。有一回,几位常到黄老家里请教的“小将”,在“文革”时竟然振振有词地说黄老如何毒害了他们。黄老听罢,也是习惯地侧着脑袋,照例连呼几个“呀!呀!”而后不慌不忙地说:“这就难讲了!如果说是毒害,也是你们自己送上门来给我毒的,而不是我主动去毒害你们”。这颗橡皮子弹一出,“小将”们只有虚叫几声口号就撤退了。如此遇事不惊,解难题于谐谑之中的事,也成了同志们经常津津乐道的话题。
黄老辞世已经十七年了。他的音容笑貌,依旧萦回我的脑际。他淡泊名利,教书育人;辛勤笔耕,著书立说的彰明业绩,将是永存的。
[原载《黄现璠教授诞辰百年纪念文集》(阳太阳题名),广西师范大学编印,1999年11月]
内容摘介
壮族在历史上,周朝称为淮,楚、晋、隋、唐称为獠(壮是獠族中之一),到宋始称为僮(古作獞)。而历代反动统治者也多以西瓯骆越、蛮、俚、摆夷和狼等称之,名异实同。他们在广西居住的历史已很久。现可以用一些历史记载来说明这问题。
秦始皇三十三年南开五岭,《淮南子·人间训》对这次战争曾有这样的描述:“三年不解甲弛努,使监禄无以转响,又以卒凿渠而通粮道,以与越人战,杀西呕君译吁宋,而越人皆人丛薄中,与禽兽处,莫肯为秦虏。“西呕”即西欧骆越,系壮族最早之别称、从上面这段描述可以看到壮族居住广西,必在秦始皇南征以前的殷周或春秋时代。这一情况,历史文献已有明白记载。始皇白平南越之后,《史记·秦始皇本纪》说:“发诸尝浦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滴遣戍。”派汉人来守桂林等郡,究有多少?汉司马迁《史记集解·秦始皇本纪第六》注引:“徐广曰:五万人守五岭。”这就足以说明汉人来广西,是在壮人之后了。(秦以前汉人在广西不见记载。)
由于壮族人民是广西土著,过去广西的人口,壮人必占绝大多数。远的且不必说,即以明朝而论,世宗嘉靖二十五年巡按广西御史冯彬尚说:“广西一省,狼人(壮人别称)居其半,其三瑶人,其二居民(即汉人),以区区二分之民,介蛮夷之中,事难碎举。”(《粤西丛载》卷二十六)所以,一直到明清两代时,壮族人民仍相当普遍地分布于广西全省。
最后说桂南。郁林,即秦始皇所开之桂林郡。(韦昭注《史记·秦始皇本纪》)《旧唐书·地理志》卷四十一说:“郁林郡,古西瓯骆越所居。”骆越,为壮族旧称。《钦定续通志》卷六百三十九也说:郁林,有僚族渠帅宁长真。那么,王林为壮族人民旧居已无疑义。古今该县山心区自藤牛口两村,约三四百户,尚讲壮话,他们不知,自称为“狼话人”。玉林以东之容县,晋代为荡昌县,唐代称容州,进人中国版图较早,但在宋代初年,那里的居民,尚且”獠人杂居,鼻饮跣足好吹葫芦笙击铜鼓,习射弓弩,及宋南渡后,北客避地者,多衣冠礼乐,并同中州”(《太平寰宇记》,《舆地纪胜》也有类似记载)。夷人,必为壮瑶等。容县附近之岑溪县,壮瑶居地在连城乡、上里、平河等二十村,而以六十三山为最著,时起反抗。(明崇祯四年谢君惠修《梧州府志》卷二)该县明朝时,还曾出过一壮族领袖潘积善领导当地壮族人民起来反杭当时的统治阶级,可见当时该县还是住有不少的壮族。
即到清朝嘉庆年问,仍是“广西之境,大约狼(,古作狼,狼壮同族)人半之,瑶壮三人,居民二之”(嘉庆七年黄泌等修《临杜县志》卷十二)由此可见,历代以来壮族在广西的分布是很普遍的。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04 14:27
目录
概述
基本信息
简介
成文背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