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通诠——陈来学术论集》是2015年孔学堂书局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陈来。
内容简介
在中国文化过去两千多年的历史上,儒家在中国社会和文化中占据了突出的地位,在东亚诸国文化的形成上起了主要作用。儒学一方面通过少数圣贤的经典传递着理想的价值观,另一方面则注重一般民众生活和日常行为所表现的实际价值取向。经典体系的价值理想通过与世俗生活相妥协而转移为对世俗生活有现实规范的价值。这种规范价值对中国,乃至东亚汉字文化圈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民族精神气质、地理、历史、社会存在条件的不同,中、日、韩各国儒学形成了自己的个性和特色,中国儒学凸显其“仁”,韩国儒学凸显其“义”,日本儒学凸显其“忠”,这些都分别是儒家所倡扬的诸德之一,它们为近当代东亚经济的腾飞奠定了有力的思想基础。
中国古代儒学由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孔子维护周朝的“礼”,主张贵贱有“序”。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政治上主张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西汉董仲舒改造儒家思想,使儒学成为正统。及至宋代儒学有了新发展,朱熹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他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王守仁则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宋明时期是古代儒学发展的巅峰。
儒学作为传统文化的主流,到了近现代曾一再受到传统批判者的抨击,“五四”时期,这种抨击甚至达到相当激烈的程度,与此同时出现了一批以维护儒家道统为己任的新儒家学者。其中冯友兰把他自己的哲学体系命名为“新理学”。他继承了程朱理学对于理的强调,通过吸收西方的新实在论,在哲学里面建立起一个理的世界,以此作为儒家哲学形上学的重要部分。熊十力建构的新的儒家哲学体系是“新易学”。“新易学”主要是一个注重宇宙论建构的儒学体系。熊十力坚持孟子本心的哲学思想,依据大易的原理,把本心建立为一个绝对的实体。同时他还建立了一套关于“翕辟成变、体用不二”的宇宙论。马一浮的儒学体系被称为“新经学”。马一浮认为:“一切道术皆统摄于六艺,而六艺实统摄于一心,即是一心之全体大用也。”就是各种学科都能被六艺所囊括,包括传自西方的科学。六经、六艺又都统摄于一心。因此,他反复强调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即在于“发明自心之义理”。
图书目录
儒学思想通论
003 孔子与当代中国
013 儒家伦理与中国现代化
028 蒙学与世俗儒家伦理
071 儒教研究的方法
087 儒学的普遍性与地域性
100 东亚各国儒学伦理的历史文化特色
111 论儒家的实践智慧
古代儒学思想
125 论儒家思想的根源
138 竹帛《五行》篇为子思、孟子所作论 —— 兼论郭店楚简《五行》篇出土的历史意义
147 中国早期政治哲学的三个主题
157 朱子《仁说》研究
181 朱子哲学中“心”的概念
190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
211 王阳明的拔本塞源论
225 儒家传统中的神秘主义
247 王船山《正蒙注》的思想宗旨
现代儒学思想
263 圣贤之后的人生追寻 ——冯友兰《新世训》的伦理学意义
283 熊十力《体用论》的宇宙论
298 马一浮的理气体用论
309 世纪末“中国哲学”研究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