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汉字
儿(读作:ér )为现代汉语一级字(常用字)儿的繁体字“兒”,最早见于甲骨文其本义为幼兒,古时男称“兒”,女称婴,后来孩童都称“兒”;引申义有兒女对父母的自称、年轻人、青年、古代年轻女子的自称等。“兒”简化字的“儿”是由兒删减部件“臼”而来。念ér音时简化。此外,表姓氏时,与“倪”通。
字源演变
象形字。该字之构形像小儿头囟未合形,引申为乳子,但甲骨文、西周金文皆不见使用“兒”字之本义者。“兒”字形体从甲骨文开始,经西周金文,战国秦汉文字,一直到楷书,都没有很大的变化。
许慎《说文》“:‘兒’,孺子也。从儿(rén),象小兒头囟未合。”
朱骏声通训定声:“《苍颉篇》:男曰兒,女曰婴。《广雅·释亲》:“兒,子也。” 清王筠《说文释例》:“象小儿头囟未合,谓臼也。” 于省吾主编《甲骨文字诂林》 “兒”字条后姚孝遂按语:“《说文》训“兒”为‘孺子’,‘孺子’即‘乳子’。《释名》:‘人始生曰婴兒。’初生之兒也。难以总角,且 卜辞字作,亦不象总角形。“兒”当以‘象小儿囟未合’之说为是。李孝定“象总角”之说不可信。卜辞用为人名及方国名。”此处读ér音 “兒”又用于表周代诸侯国名,又引申为姓氏“兒”,后世在姓氏义中也写作“倪”。此处念ní音”。
大概到了明清时期,出现了把“兒”在念ér音时删减部件“臼”做“儿”的俗写。比如成书于1757年(乾隆年间)的《朝邑县志》里的“兒子”省作“儿子”。后来新中国的汉字规范整理中,将兒除ní音外,念ér时简化为“儿”。还有“兒”在简化中文的常用字中只见于一些相关汉字的形旁中,譬如“倪”、“霓”等。
但是“兒”简化字的“儿”与一个读rén音的部首用字“儿”为同形字(字形相同,字音字义无关的汉字),并不是异字代替。需要注意。
同形字“儿”(rén)也为象形字。《说文》:“儿,仁人也。古文奇字人也,象形。孔子曰:在人下故诘屈。”所谓古文奇字,当指战国时代东方六国文字,但出土的古文字资料中还没有发现这样独立使用的形体。在《说文》“儿”部中有兀、允、兑、充等字,还有兄部、皃部、先部、见部等字所从之“儿”的篆文形体皆在字形结构下部,因此必须写作“图2-1”形。这些从“儿”的字大多也见于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与篆文形体近似,只是小篆“儿”部更弯曲而已。大概“儿”部之字无法归属,《说文》将“儿”旁立为部首以统领之。孔子曰:“在人下故诘屈(弯曲)。”这是符合字形实际情况的。但《说文》解为“仁人也”或“仁也”,则是望文生训,不足为据。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仁人也。古文奇字人也。象形。孔子曰:“在人下,故诘屈。”凡儿之属皆从儿。
孺子也。从儿,象小儿头囟未合。
说文解字注
古文奇字人也。
此冡人部而言,“人者、天地之性冣贵者也”。此籒文象臂胫之形,其作儿者,则古文奇字之人也,如大下曰“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大象人形,古文亣也”亣下曰“籒文大”,则例正同。亣与儿之义已见於大与人之下,故皆不必㪅言其义。今俗本古文奇字之上𡚶添“仁人也”三字,是为蛇足。同字而必异部者,异其从之之字也。
象形。孔子曰。儿在下。故诘诎。
“儿在”各本作“在人”,今依《玉篇》。“诎”各本作“屈”,误,今正。举孔子说证象形也,籒文兼象臂胫,古文奇字则惟象股脚,诘诎犹今云屈曲也。如邻切,十二部。
孺子也。
子部曰:“孺、乳子也。”乳子,乳下子也,《襍记》谓之婴儿,女部谓之嫛婗。儿、孺双声,引伸为凡幼小之偁。
从儿。象小儿头𦥓未合。
谓篆体臼也。𦥓者,头会脑盖也,小儿初生,脑盖未合,故象其形。汝移切,十六部。
康熙字典
《集韵》《韵会》𠀤而邻切,音仁。《说文》:人也。《玉篇》:仁人也。孔子曰:人在下,故诘屈。戴侗《六书故》:人儿非二字,特因所合而变其势。合於左者,若伯若仲。合於下者,若儿若见。郑樵《六书略》:人象立人,儿象行人。
又《集韵》居拜切,音戒。仁人也。
古文:𠒆。
《唐韵》汝移切。《集韵》《韵会》《正韵》如支切。𠀤尔平声。《说文》:孺子也。象形。小儿头囟未合。
又《韵会》:男曰儿,女曰婴。
又《韵会》:儿,倪也。人之始,如木有端倪。
又《仓颉篇》:儿,嬬也。谓婴儿嬬嬬然,幼弱之形也。
又《韵会》:姓也。汉有儿宽。
又《唐韵》五稽切。《集韵》《韵会》研奚切。《正韵》五黎切。𠀤音霓。姓也。《前汉·艺文志》:儿良一篇。注:师古曰:六国时人也。《儿宽传》:儿宽,千乘人也。
又《韵会》:弱小也。通作倪。《孟子》:反其旄倪。
详细释义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演示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韵书集成
上中古音
参考资料
.汉典.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04 08:30
目录
概述
字源演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