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中都遗址
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元中都遗址,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馒头营乡白城子村、积善村和淖沿村之间,始建于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
历史沿革
蒙元王朝曾有四座都城,分别是哈拉和林、上都、大都以及中都。其中,中都营建最晚,存世也最短。中都建于元大德十一年至至大三年(1307~1310年)。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元中都被红巾军焚毁。
1981年,张家口一中语文教师尹自先自费考察北羊城遗址,第二年在《张家口日报》发表文章,大胆提出“此城实为元代中都城遗址”。
1998年9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当时的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等单位组成了联合考古队,对“白城子”进行考古挖掘。经过考古发掘,最终作出了北羊城遗址实为元中都遗址的结论。
2003年,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及地市文物部门对元中都遗址进行考古发掘。
2008年,元中都遗址进行修复保护工程。
2009年,一号大殿遗址进行实验工程。
2012年,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及地市文物部门对元中都遗址进行考古发掘。
2013年,一号大殿遗址进行保护工程。
2014年,皇城南门、宫城西马道和小广场进行保护工程。
2015年,宫城南门、西南角台建筑遗址夯土进行保护及排水系统工程。
2016年,宫城西城墙南段进行保护工程。
2016年,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及地市文物部门对元中都遗址进行考古发掘。
2022年为五年考古工作计划的首年,发掘总面积约800平方米,清理了F3、F2、F4、1号廊庑共4处建筑基址,基本搞清了其建筑布局和营造方式。
2023年重点发掘工作为宫城东门内侧7号建筑基址,发掘面积约1500平方米,旨在进一步厘清元中都宫城东半部建筑平面布局、分期沿革及功能分区。
2022年至2024年间的元中都遗址考古发掘中,发现了许多来自不同陶瓷窑址的瓷器。其中出土了多件景德镇卵白釉印花龙纹高足杯。
遗址特点
元中都遗址由内、中、外三重城依次相套。内城平面呈长方形,周长约2360米,四隅有角台,四面各设一城门。中城套在内城之外,面积约80万平方米。外城城垣的东墙、北墙、南墙也均已找到。东西约2900米,南北约2964米,总面积约8.6平方千米,方向177°。元中都的宫室建筑按中轴线布局设计,作为正殿的一号宫殿基址居于内城的中心位置,平面呈“工”字形,有排列整齐的柱础石及琉璃瓦当、滴水和花砖等。以一号基址为中心的主体宫殿群位于内城的中北部。宫城南门面阔约88米,3个门道,地面铺玄武岩条石,为三观二阙三门道木结构的过梁式宫门,今留存底部巨大石基。元中都的建筑在布局规划方面遵从周礼,在建筑风格上主要是对中原传统的继承。
主要遗迹
1号宫殿基址
1号宫殿基址即宫城,是元中都的核心部分,城墙底部厚约9米,用土夯打而成,质地坚硬,东西宽约560米,南北长约620米。四隅有角台,四墙正中均有一门,南门为三个门道。东西南三面墙下设有水道。宫城南门位于南城墙中部,为宫城正门,包括阙台、墩台、隔墙门道、登城马道及门内矩形广场。门台面阔约88米,进深约18米。台体全部包砖,转角处立角柱石,门道地面铺砌石灰岩条石。从西南角台东行百余米,是南墙一号排水涵洞,位于墙体下部,南北向垂直横穿城墙,由底部铺地石、东西两壁、顶盖、铁栅栏四部分组成。这个涵洞今依然发挥着排水的功能。
宫城内显露地面的有27处建筑遗址。宫城中心大殿的台基分为两层,呈工字形,自南而北由月台、前殿、柱廊、寝殿、东西夹室和香阁组成,下层为宫殿回廊,共有7条上殿坡道。中心大殿北侧没有门,也没有上殿通道。不设北门可以防止冬季北风直接灌入殿内,而夏季殿内不需南北通风就凉爽,这显然是因地制宜的建筑理念。中心大殿较高,各处回廊外部下方布满汉白玉螭首。回廊各处90度拐角的角部螭首较珍贵,身躯前扑、头部微昂、双角贴颈、两耳后抿,双前脚用力后登。这种蓄势待发的迅猛力量感,把游牧民族特有的气息表现得淋漓尽致。
宫城的角楼较特殊和精致,是奇特的“三出阙角楼”。角楼出土了大量形制巨大的琉璃釉陶龙、凤、海马、行什等屋脊部装饰构件和浮雕龙纹的瓦当、滴水。这些建筑构件均体现了角楼的皇家性质。宫城西南角楼残存台基高5米多,最大宽度约16米,双向三出阙的墩台形制,夯土外包砖。角楼台基平面呈曲尺形、从宫城西南角起向东向北呈三级缩折后分别与宫城的南墙和西墙连接。
7号建筑基址
7号建筑基址位于宫城东门内侧,考古发掘确认围墙院落1处,编号一号院落;夯土建筑基址1处,编号JZ7;房址、墙基、夯土隔墙、铺砖面、灰坑、沟、路、柱洞、灶等遗迹123处。
第一期为JZ7及西侧残存铺砖,元代,为元中都营建及使用期。JZ7平面呈“凸”字形,坐东朝西,整体南北约24米,东西18.6米。可分主殿台基及月台两部分,均由夯土夯筑,四周包砖;营造方式为平地垫土起夯,先夯筑主殿台基后夯筑月台,最后外围挖包砖基槽并包砖。主殿台基尺寸,东西宽10.1米,南北长约24米,现高0.65米。主殿面扩5间,进深1间,殿外留台明;殿门位于西墙中部,外出抱厦;抱厦宽4.1米,进深约3米,为3开门形制;殿内北侧两间(稍间、尽间)靠墙基一圈存“U”型沟1条,沟内可见取缸坑10个。月台近长方形,南北20.5米,东西8.5米,现高0.6米;西端中部出主踏道,残存踏道东西长1.7米,南北宽1.82米;南端中部出侧踏道,南北长1.55米,东西宽1.6米。
第二期为一号院落(含院墙及内部建筑),长方形,南北长约45米,东西宽约29米,元代晚期。此时期在JZ7外围建设了长方形围墙;对JZ7主殿进行修缮及沿用;院落内增建了生活起居房屋;院内中部铺设了一条直通院墙南门的砖石道路。修缮后的JZ7主殿仍为主功能区,基本格局未变,仍为面扩5间,进深1间。变化主要体现在三处位置,第一,殿内新筑支撑夯土墙3道;第二,对JZ7主殿北侧两间原“U”储缸位置进行了改造填平,于北侧次间新挖袋状坑1个,中部当心间及南次间新挖土坑7个,其中东北角1个缸尚保留在原位置;第三,对主殿抱厦进行了改造,改造后抱厦宽2.1米,进深约3米。新建生活起居住房主要位于JZ7夯土台基南侧及JZ7月台上部,可辨6处。南侧房屋紧贴台基南部包砖建设,房屋北墙直接建于台基包砖之上;月台上起居房屋亦是如此,充分利用JZ7原建筑结构,屋墙西墙北墙直接于月台西、北侧包砖起建。房屋内部下挖,建有火炕,部分房屋内部尚存火炕砌砖烟道。
文物遗存
综述
元中都遗址出土了大量汉白玉螭首、形制巨大的琉璃龙、凤、行什,以及浮雕龙纹的瓦当、滴水,提示了元中都建筑的皇家性质和气象。
行什
元中都遗址出土一件较完整的行什,它头上戴了一顶圆形镶花边的小帽,尖嘴猴腮,挺胸腆肚,背生双翅,手按金刚杵。裸露的上身套了件宽松的坎肩,肃目锁眉,憨态可掬,表现出元代建筑的民族特色。行什在脊兽中排行第十,故得此名。行什模样颇像传说中的雷公,有防雷的作用。行什的使用象征着皇家建筑的最高等级。
汉白玉螭首
汉白玉螭首出土于元中都遗址中心大殿,其中63件是台沿螭首,唯有一件造型截然不同。它的头部微微昂起,凝眉瞠目,两耳后抿,双爪紧扣基石,蓄张扬之势,是元代三座都城中出土的唯一一件角部螭首。
青石六六幻方
元中都遗址宫城中心大殿遗址出土一件青石六六幻方,被压在殿基下避邪防灾。其上刻有36个古印—-阿拉伯数码,巧妙地排列组合使它的横行、竖列以及对角线上的数字之和均为111。去掉“六六幻方”最外一层数字,剩下部分是一个四阶幻方,其每行、每列以及两条对角线上的4个数字之和都是74。因蕴含着精妙的数学原理,又被唤做完美幻方。幻方石板是中国数学上应用阿拉伯数字的实物记录,也是当时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物证。中国仅发现两块六六幻方,另一块出土于陕西安西王府遗址。
历史文化
元中都的建立
元中都始建于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七月,建造者为元世祖忽必烈的曾孙元武宗孛儿只斤·海山。海山急于要建成中都,为加快进度,“发六卫军万八千五百人”、令“上都卫军三千人”加入施工,“罢不急之役”以保中都建设。至大元年(1308年)七月即建成宫城,从开工到建成宫城仅用了13个月。后又加建宫城角楼、皇城和郭城,使其成为蒙元时期继和林、上都和大都之后的又一帝国都城和皇室避暑、游猎胜地。元中都作为都城时间较短,至大四年(1311年)正月,武宗猝逝,其弟爱育黎拔力八达(元仁宗)继位。其对武宗劳民伤财建设中都不满,为顺应民意,继位不久即下诏“罢城中都”。
保护开发
2018年6月9日,元中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式建成开放。
2021年11月,《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中,元中都遗址被列入“展示提升工程”。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制定了《元中都遗址2022-2026年考古工作计划》并获河北省文物局和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拟通过五年考古工作,全面厘清元中都宫城的平面布局、分期沿革和功能分区,基本明确皇城、郭城内外的建筑基址、城门、道路、水系等信息。
主要展览
元中都博物馆
2010年12月,元中都博物馆正式开馆。这是中国第一个蒙元历史专题性博物馆,也是全国第一个以单一朝代为主题的博物馆。蒙元文化、蒙汉文化、草原文化研究中心也在该博物馆挂牌。该博物馆的建成,对蒙元发展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元中都博物馆位于张北县城,与南山公园隔路相望。该馆建筑面积约9202平方米,其中展厅面积约3700平方米。整个博物馆的结构设计仿照元中都建制,以“墟之记忆”为主基调,由廓城、皇城、宫城组成,设计为回字格局,并将残洞、片段融入建筑之中,突出了宏伟、残缺、认知的特点,将曾经辉煌、巍峨、宏伟的元中都,荒芜于残砖碎瓦的废都浓缩于博物馆内,展现了元朝的兴盛与衰败历程。围绕“一座中都城,半部元朝史”这一主题,设计人员集中展出了元中都中心大殿等主要建筑复原模型,并展出了包括螭首、六六幻方等在内的500多件元代重要文物和辅助展品。此外,还对蒙元王朝历史沿革、文化艺术等进行了系统展示与介绍。
文物价值
元中都遗址是河北省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时代比较单一、后期破坏最少的元代都城遗址。其发现是中国城市考古特别是元代考古的重大突破,为研究中国封建时代晚期都城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保护措施
2001年6月25日,元中都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元中都遗址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所获荣誉
元中都遗址入选199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元中都遗址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馒头营乡白城子村、积善村和淖沿村之间。
交通信息
自驾:自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人民政府开车前往元中都遗址,路程约17.8千米,用时约22分钟。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8 16:11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