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墩头村
广东省深圳市盐田区沙头角街道沙头角社区辖村
元墩头村是广东省深圳市盐田区沙头角街道沙头角社区辖村,位于沙头角街道北部,距街道办事处约0.5千米。相邻自然村有径口村、恩上村、海山街道叶屋村。北依梧桐山,南望大鹏湾、深圳河,西南面有元墩头河、暗径河、径口河及正坑水库,始建于清朝初期。邱、曾2姓先到此地落籍,后李火德后人李振林迁入沙头角一带聚族而居,其长子、二子分别落籍元墩头老围、新围,三子迁入恩上村。过去村西面有一个圆形的山丘,高10余米,形似墩头,故得名圆(园)墩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取谐音更名为元墩头村。改革开放后,元墩头老围、新围、吓田心、邱屋、卢土兹坝、牛栏窝、鼓头塘等7村并入元墩头自然村。
清朝,属新安县。1914年,属宝安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属宝安县东和乡;1958年,属南天门公社沙头角大队;1979年,属深圳市罗湖区沙头角镇;1983年,属沙头角管理区沙头角镇;1990年,属罗湖区沙头角镇;1998年,属盐田区沙头角镇;2002年,属盐田区沙头角街道沙头角社区
世居村民主要有李姓、邱姓、曾姓等。第一大姓为李姓,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从广东长乐(今五华)迁居该地。第二大姓为邱姓,清朝初期迁入此地。第三大姓为曾姓。
2015年末,户籍人口295人,其中男性147人,女性148人;80岁以上4人,最年长者93岁(女);实际在村人口235人。非户籍外来人口2000人,祖籍该村的香港同胞约300人。祖籍该村的华人华侨约200人,主要分布在美国、比利时、荷兰、德国、加拿大、法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世居村民为汉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传统经济为农业生产,以种植水稻、薯类、豆类为主,兼种果树、茶树,养牛、猪、鸭、鸡等。因靠山,闲时上山砍柴售卖。改革开放后,村里招商引资,建设工业区,村民逐步告别农业生产。1983年,元墩头、恩上、官路吓、径口、沙井头、暗径、叶屋村联合组建深圳市沙头角群利股份有限公司,主要经营厂房、商铺出租和物业管理及其他投资项目。现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为商业经营、工资性收入、房屋出租、金融投资、集体经济分红等。
现村民仍保留传统客家饮食习俗,每逢年节制作米花糖、油角、煎堆等特色食品。
该村东起元墩东路、恩上路,西至园林路,北接梧桐路,南临深盐路,有元墩西街、元墩街经过。1972年通自来水、通电,20世纪70年代通电话,80年代初实现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90年代通互联网。村内有篮球场、健身公园、老人活动中心等。
传统民居为客家民居,始建于清朝。整体坐北朝南,为排屋结构,鼎盛时期有上百间房屋。因城市更新于2015年被拆除。
李氏宗祠位于旧村东南部,始建于清朝,占地面积30平方米,坐北朝南,单开间两进,中有天井,正门上方悬有匾额“李氏宗祠”。因旧村改造于2015年被拆除。祠堂被拆前,每年正月初二,李姓村民到李氏宗祠祭拜祖宗。
该村主要人物:李新发(1923-1985 ),1944年参加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抗战胜利后复员回乡。邱来兴(1927-1994 ),东江纵队队员,1946年随东纵北撤山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授予中尉军衔。邱观带(1927-2008 ) , 1945年参加东江纵队,1955年获授中尉军衔。
2011年,该村被列人盐田区旧改“十二五”规划,改造规模15.22万平方米,建筑规模51.77万平方米,2015年,元墩头村旧村改造正式展开。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3-27 01:04
目录
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