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妙观三清殿,位于福建省莆田市
荔城区观桥西北,梅园路北侧,创建于唐贞观二年(628年),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重修,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再次募缘重修。是一座保留有宋代建筑风格的道教宫观建筑。
历史沿革
唐贞观二年(628年),元妙观创建,以三门、三清殿、通明殿、九御殿、四宫殿等为中轴线。
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三清殿重修。元祜七年(1092年)或八年(1093年),兴化知军狄明远捐俸新建了四官殿、文昌殿,再次重修了三清殿。
元代元贞二年(1296年),元妙观原名天庆观,改为玄妙观,并增建了宫观。
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三清殿再次募缘重修。
清代,因避康熙皇帝玄烨讳,改称“元妙观”而沿用至今。光绪年间(1875~1908年),兴化府同知杨万清又一次大修了三清殿。
1956年10月,文化部拨款维修三清殿,按原构形制进行修缮。
建筑特点
元妙观三清殿坐北朝南,面辟五间,进深十架橡,基本上有前殿(拜亭)、方形石埕、左右廊庑及五殿等。大殿为重檐歇山顶式建筑,前有月台,面阔7间,进深6间,结构简朴严谨。殿内石柱下用莲花覆盖形石刻垫在下方形基础石上,竖有20根直径54厘米石术连接的大柱,柱头微具卷杀,柱础为莲花覆盆形。两柱之间施阑额采用普柏枋,斗拱雄大,颇合宋时形制,华拱两层单材挑出,斗拱和橡檩彩绘飞鸟。蝙蝠、莲花、牡丹、麒麟、鲤鱼等,和有关道教故事图案。大殿明间为七铺作双抄双下昂重拱偷心造,八架椽乳状驼峰两两对称。柱间只施阑额,不用普拍枋。斗拱硕大,斗底呈皿板形,拱偷心造。补间铺作前后檐各一朵。宫殿结构严谨,古朴奇特,保持北宋建筑风貌。
文物遗存
元妙观三清殿现存有宋徽宗赵佶手书瘦金体《神霄玉清万寿宫碑》(宣和元年立,瘦金体)、宋孝宗的《赐少保陈俊卿札碑》、宋绍兴八年(1138年)方昭书撰《兴化军祥应庙记碑》和陈俊卿的谢恩表文等碑刻十余块,以及苏东坡、文天祥、文征明、岳飞、周瑛、朱继祚等历代名人的题刻,都是中国古代书法之珍品。
历史文化
元妙观三清殿原称为玄妙观,因为避清康熙皇帝玄烨讳,而改名为元妙观。其全称“元妙观三清殿”,人们习惯称“三清殿”。
元妙观现存三清殿、三门、东岳殿、五帝庙、西岳殿、五显庙、文昌三代祠、福神殿等,占地面积6182平方米,建筑面积3587平方米,是福建省保存规模最大且最完整的道教建筑。
宋邑人李俊甫在《莆阳比事》中称“天庆观三殿宏丽,甲于八郡”。据史志记载,道观原建筑规模宏大,总占地面积约24亩,布局对称严谨,主次分明。道观以三门、三清殿、通明殿、九御殿、四宫殿等为中轴线,以东岳殿、五帝庙和西岳殿、五显庙为两翼,排列有序,雄伟壮观。北通下井巷,南临兼济河,东面与林蕴忠烈祠围墙相邻,东南面靠近兼济桥,西南循兼济河河道呈弧形向西连接小西湖,西北面围墙外为上林里民居。
文物价值
元妙观三清殿的斗很有地域特色,柱头的斗大而扁,明显不符合《营造法式》的规定,斗底皿板极有可能是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尽管后期多次抽换构件,但其古法典型不失,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宋绍兴八年(1138年)方昭书的《兴化军祥应庙记碑》,记载宋代商人求神庇佑顺利往三佛齐国(印尼)经商的情况,是研究宋代莆田对外贸易的宝贵材料,也是中国人民和印尼人民贸易往来的历史见证。
保护措施
1961年,元妙观三清殿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列为福建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1996年11月20日,元妙观三清殿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8年,成立“莆田县三清殿保管所”(2002年更名为“莆田市三清殿文物保护管理所”),专司保护管理工作。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元妙观三清殿位于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观桥西北,梅园路北侧。
交通信息
乘坐莆田市内公共交通23路、12路、218路至梅峰寺站下车,步行540米后可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