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年间,北京
嘉兴寺内来了一个体弱多病的孩子,这个孩子就是以后的“元宝”和尚。受封为乾隆替僧,不远千里,来到东北,开山建寺,安僧度众,成为万寿寺的开山祖师。
人物简介
出家寺院 北京嘉兴寺
乾隆年间,北京嘉兴寺内来了一个体弱多病的孩子,这个孩子就是以后的“元宝”和尚。
“元宝”和尚的母亲在怀“元宝”的时候,印堂上就依稀的能看到莲花印。“元宝”出生后,后背明显的有一块状似莲花的胎记。他出生后不久就疾病不断,几年间诊过的郎中不计其数,却怎么也治不好。有一天,他的母亲遇见了一位道长,道长告诉她:“你的儿子是为佛门而生,就把他送入寺庙吧,日后必有加封”。母亲在无奈的情况下忍痛把孩子送进了寺庙。
说来也怪,孩子进寺后日渐结实,病也没了,可落下了驼背跛行的残疾。最不可思议的是:这个孩子对佛经、藏典过目不忘,对天文地理不修自通,加上年幼活泼好动,寺院里的人们都非常喜欢他,老方丈对他更是疼爱有加。
乾隆帝为了祖宗留下的江山社稷万代传承,为了自己万寿无疆……虔诚向佛,为了更近距离的接近佛陀,他在大师的推荐下选“元宝”为自己的替僧,并赐皇马褂一件。
一次,“元宝”和尚撞钟后从台阶上滚落下来,他弯腰驼背很像阿拉伯数字里的3,恰巧,乾隆帝从后面走来看到喝彩不迭道:“好个元宝”!“元宝”闻声急中生智就地打滚180度,顺势叩头高喊:“皇帝万岁万岁万万岁!谢主隆恩!谢万岁赐名!”。乾隆帝被他即狼狈又滑稽的动作逗得开怀大笑。从此“元宝”和尚便叫开了。
主要成就
元宝和尚,是万寿寺的开山祖师,建万寿寺是为乾隆祈寿。他出家于北京嘉兴寺,“北京嘉兴寺在北京是很有名的寺院,建于明朝,清康熙朝重修,在乾隆朝时其住持曾受过乾隆的皇封,属皇封的寺院。”皇封的寺院为乾隆皇帝安排个“替僧”以代替皇帝修行是有可能的。后将万寿寺的寺名和匾额上的题词连起来,就是颂祝皇帝的那句话:“万寿无疆”。“惠我无疆”四个字应为乾隆所题。
万寿寺的建寺时间,是清嘉庆二年即1797年。寺庙所在地是蒙古郭尔罗斯前旗辅国公领地,尽管有汉民不断涌入该地开垦农耕,也形成了一定的村落,但仍属僻远之地。为乾隆建寺庙,为何选择了这样一个地方,而且还是蒙古王公的封地上呢?
这与当时郭前旗蒙古王公恭格拉布坦私召“流民”垦种而欲要逃避朝廷的处罚有关。因为从乾隆三十几年起恭格拉布坦就已私召“流民”越过柳条边垦种,到乾隆末年已经公开化。私召“流民”越边开垦是清代的大罪,如何面对即将到来的惩罚?讨好皇帝从而得到宽恕应是聪明的办法。因此,恭格拉布坦拿出自己的封地,投乾隆皇帝所好,邀乾隆太上皇的“替僧”来此建寺为乾隆祈寿就是再好不过的了。
从后来的事实看,在万寿寺建成的第二年(1800年),恭格拉布坦私召“流民”垦种的行为就得到皇帝的宽恕,皇帝批准在这儿设立
长春厅。从长春厅的职能看,长春厅只管理民人事务,“弹压地方,管理词讼,承办命盗案件”,地租仍由蒙旗自行收取,长春厅署协助。由此可见,乾隆已将蒙古王公收租外来“流民”垦种都通过设治而合法化了,并且后来又一次次地默许蒙古王公在自己的属地招“流民”垦种的行为,允许其扩大租地范围。
在长春民间传说中还有元宝和尚参与蒙古王公向“流民”放地的说法。他前几年到小城子考察,访问过炮手屯的一位年近九旬的吕姓老者,这位老者讲起了元宝和尚的许多掌故。
万寿寺是长春第一座寺院建筑,建于嘉庆二年,早于建在长春南关区的朝阳寺(后改为
关帝庙),更早在长春厅设治之前。万寿寺当时建于小城子村小城子古城遗址处,这说明,当时小城子一定是蒙古王公恭格拉布坦招“流民”开垦荒地的中心。当地开发时地广人稀,当地居民和“流民”一直将小城子叫“宽城子”(因为小城子古城遗址东西长500米、南北宽250米),蒙语为“乌浩特”,意为“又宽又长的城子”,这就是长春旧称“宽城子”的缘由。即便是远处的人,也将小城子周围之地泛称“宽城子”。后来小城子周围也发展起来了,特别是小城子以南发展更快。
1825年,长春厅治北移至小城子南十清里处的一个较大的居民点内(也就是今天长春市内的三、四道街一带),1865年又在那里修了长春城。因为新城也恰好东西广于南北,符合“宽城子”之名,渐渐地人们便将泛称的“宽城子”地名固定在新修的长春城上,成为长春城的城名,同时原属于小城子的“宽城子”的名子逐渐湮没,而改称为小城子。也就是说,“宽城子”之名早已从小城子转移到长春城上了,此“宽城子”已非彼“宽城子”了,故此有“先有小城子,后有宽城子”的说法,也可见万寿寺建立之早,与这块土地渊源之深。所幸,毁于“文革”期间的万寿寺得以在伊通河下游东岸的奋进乡隆西村异地重建,目前尚未完工,不日可再现百年古寺的风采。如今,寺庙真切,传说却已远去,好在有很多人仍在追寻它所带来的文化记忆。
人文轶事
元宝和尚与乾隆帝
乾隆十九年,乾隆帝第二次东巡盛京谒陵祭祖,途经吉林驻跸吉林将军行署,上温德亨山望祭、殿祭长白山神。吉林将军行署驻跸的夜晚,月光皎洁、树影婆娑、旌旗凛冽。乾隆帝从白天祭长白山神“诘旦升柴温德亨,高山望祭展精诚,……五岳真形空紫府,万年天作佑皇清”。的心境中走入了羽化般的梦境——不知什么时候,从什么地方飞来一只七色大鸟引领着自己沿着一条宽阔的河流一路若行若飞,所经之处蓝天碧水山花烂慢,一会儿群鹿与其追逐、一会儿群鸟与其竟翔,乾隆帝情不自禁美不胜收。忽然,大鸟停了下来,在一座寺庙的上空盘旋。乾隆帝定神望去不觉眼前一亮。只见:寺庙后峰峦重叠、林木幽秀;寺庙前碧波荡漾、绿带缠腰;寺庙东河水涓涓、小舟泛泛;寺庙西乡陌蜿蜒、村落片片。最耀眼夺目的是:山间一股清泉拔地升空、水花四溅,在阳光与水的交映中恰似一条活生生晶莹剔透、跃跃欲飞的白龙……。
乾隆帝甚是欢喜,举步向寺庙走去,可怎么也走不动进不去,情急之下醒来确是一个美丽的梦。
乾隆年间,北京嘉兴寺内来了一个体弱多病的孩子,这个孩子就是以后的“元宝”和尚。“元宝”和尚的母亲在怀“元宝”的时候,印堂上就依稀的能看到莲花印。“元宝”出生后,后背明显的有一块状似莲花的胎记。他出生后不久就疾病不断,几年间诊过的郎中不计其数,却怎么也治不好。有一天,他的母亲遇见了一位道长,道长告诉她:“你的儿子是为佛门而生,就把他送入寺庙吧,日后必有加封”。母亲在无奈的情况下忍痛把孩子送进了寺庙。
说来也怪,孩子进寺后日渐结实,病也没了,可落下了驼背跛行的残疾。最不可思议的是:这个孩子对佛经、藏典过目不忘,对天文地理不修自通,加上年幼活泼好动,寺院里的人们都非常喜欢他,老方丈对他更是疼爱有加。
乾隆帝为了祖宗留下的江山社稷万代传承,为了自己万寿无疆……虔诚向佛,为了更近距离的接近佛陀,他在大师的推荐下选“元宝”为自己的替僧,并赐皇马褂一件。
一次,“元宝”和尚撞钟后从台阶上滚落下来,他弯腰驼背很像阿拉伯数字里的3,恰巧,乾隆帝从后面走来看到喝彩不迭道:“好个元宝”!“元宝”闻声急中生智就地打滚180度,顺势叩头高喊:“皇帝万岁万岁万万岁!谢主隆恩!谢万岁赐名!”。乾隆帝被他即狼狈又滑稽的动作逗得开怀大笑。从此“元宝”和尚便叫开了
时间流逝,已过暮年的乾隆帝对自己中年东巡的梦境还记忆犹新。一天,他把梦里的景象讲给了“元宝”听,“元宝”听后自言自语:“前有照,后有靠,东有流水,西有道。这是风水宝地呀”!
“元宝”大智慧者,他非常明白乾隆帝的心意,带着自己的徒弟沿着当年乾隆帝东巡的路线开始寻找这梦的地方。功夫不负有心人,“元宝”和尚几经周折,终于,在距吉林小白山200余里的伊通河畔小城子找到了这块风水宝地。地形地貌几乎和乾隆帝描述的一模一样,他兴奋、他激动……
驻在此地的蒙古王公听说皇帝的替僧“元宝”来了,心中暗喜,想:“自己因开疆拓土,接纳流放之人,而触犯律法日夜慌恐,他可是皇帝的红人,我何不投其所好”。兴许我能有绝路逢生的希望。于是,他出地、筹款、找缘份……
嘉庆二年,“元宝”和尚带着乾隆帝御笔题词“惠我无疆”的匾额来到了伊通河畔的小城子开始督建寺庙,他领悟乾隆帝之意,取名万寿寺。
万寿寺总体为三楹:前殿三间(即马殿)、正殿(中殿)十二间、后殿五间、东西两廊、左右两个跨院、钟楼、鼓楼各一。“惠我无疆”匾额悬挂正殿中央。殿内供养佛、道两家塑像及功德堂、狐仙堂等。
万寿寺建成后香火鼎盛,无论蒙古王公还是善男信女都各得其所,许愿、还愿的人们络绎不绝,一时被传为神庙。
“元宝”和尚将万寿寺与衙门、学校为一身,为朝廷和皇帝尽忠尽力,严守清规戒律直至圆寂。他在坐观上自提“清净法身”四个大字。
“元宝”和尚在他的坐观里百余年肉身不腐,很多人进庙都想尽办法爬到观的上方,通过鸡蛋大小的窗口看他那锃亮的头顶。直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在一场史无前例的政治风暴席卷下万寿寺被夷为平地,“元宝”连同他的坐观被掀进了曾经给他太多美好追忆的伊通河。当时,当地的人们惊奇的发现伊通河河水突然泛红,像血水一样很是吓人。几天后颜色才慢慢地变过来。可惜的是,以往平地能喷出两米多高的泉水不见了,泉眼枯竭了。
二百多年过去了,“元宝”已不在有多少人知道,可他留下的诗在民间却一直流传着:
缘起万岁万寿寺,
共和丙午随风逝。
通灵古木化圆通,
宝刹重现世必兴。
万寿寺——这个地方一段历史的缘起,这个地方一段历史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