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闽西客家元宵节庆),
福建省连城县传统民俗,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中国自汉代开始即在元宵燃灯,由此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风俗。
至唐代这一风俗更为盛行,“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之句描述的就是长安元宵节的盛况。
明代元宵节已成为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届时会连续赏灯10天。
清代元宵节是全民共欢的一个民俗节日,赏灯活动中还会燃放烟花爆竹助兴。
客家是汉民族一个特殊的支系,中古以前,客家先民大多居住在北方中原地区,由于战乱等原因,从西晋开始,客家先民先后五次南迁。在南迁过程中,客家人不仅保留了古老汉民族的文化传统,而且吸收了闽越、畲、瑶等族的文化和风俗,逐步形成闽西客家传统的元宵节庆活动。
民俗内容
元宵节还会进行一些传统活动:一是“猜灯谜”,这项活动又叫“打灯谜”,最早出现于宋代,活动时悬谜待猜,中者有奖;二是吃元宵,元宵最初称为“浮圆子”,又叫“汤团”或“汤圆”,是由糯米粉制成的球形食品,多带馅心,在水中煮熟后食用,甘美异常,吃元宵象征着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
而连城姑田游大龙承传至今已历二十二代,主要道具大龙采用杉木板、篾条、棉纸、牛皮等制作,整个活动由迎接“公爹”、制作大龙、游前准备、出龙、游龙、烧龙等环节组成。连城罗坊走古事承传至今已历二十八代,主要用品古事棚重约200千克,活动包括组织落实、制作古事棚、安神斋戒、准备活动、竞走古事、古事下溪等环节。连城芷溪花灯采用竹篾、棉纸、通草纸、蜘蛛纱、米粒珠、彩色木偶头、琉璃杯、五彩小绒球、火螺、花灯竹等制成,其制作包括劈竹篾、制作花灯骨架、刻花板、上糨糊布花灯、制作走马灯、组装花灯等步骤,承传至今已历二十五代。新泉烧炮承传至今已历五代,活动所用器具主要有鞭炮、门板、香纸、蜡烛、“三太祖师”菩萨轿、锣鼓、十番乐器等。
文化特征
闽西客家元宵节庆活动主要流传于闽西的连城县、永定县、长汀县、武平县、上杭县五个客家聚居地,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内容包括连城姑田游大龙、连城罗坊走古事、连城芷溪花灯、永定抚市花灯故事、连城新泉烧炮等。 闽西客家元宵节庆具有全民性、娱乐性、竞技性、神秘性、艺术性等特点。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闽西客家元宵节庆习俗是客家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客家社会形态、传统精神赖以世代相传的一种重要载体,它具体生动地反映了客家人的价值观和审美理想,具有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美学等方面的研究价值。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连城县文化馆获得闽西客家元宵节庆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该项目保护单位连城县文化馆评估合格。
社会影响
重要活动
2011年元宵节,福建龙岩举办了第十一届冠豸山客家民俗文化节。文化节活动内容丰富,有开幕式客家文艺表演,海峡客家专题民俗游活动,全国画报社大型摄影采风等活动,其中连城县被誉为“客家民俗大观园”和“中原古文化活化石”的罗坊走古事和姑田游大龙成了山村狂欢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