兆沟
陵墓外的干沟
“兆沟”指的是陵墓外的干沟,对墓葬周围发现的围沟,有不同的定名。雍城秦公陵园的发掘者将其称为“隍壕”。但是,根据《说文》段注“城池也,有水曰池,无水曰隍”以及《周易·泰上六》虞注“隍,城下沟,无水称隍,有水称池”的记载,“隍”似乎专为城而言,即指城壕,无水才可称隍,并不能将其用于陵墓周围的围沟。河北平山县出土的中山王陵兆域图铜版,将陵区称为兆域,又规定了“兆法”,可知兆专对陵墓而言,因此,尚志儒先生将陵墓外的干沟称为“兆沟”。《周礼·春官》记载:“冢人掌公墓之地,辨其兆域而为之图。
定名方法
……凡死于兵者,不入兆域”,“墓大夫掌凡邦墓之地域,为之图”,这里的兆域、地域,都应该指墓地的范围,但在对应的墓葬等级上似乎有所区别。在古代,通常用壕沟来表示各种界线,墓地也同样,它是用在墓地四周挖出的围沟来表示的。雍城秦公陵园内围沟的范围与后来坟丘墓封土的范围约略相当,作用也类似,都是各座墓葬的标志,故陈伟先生认为也许可以称其为“封沟”。田亚岐先生则认为用“界域”或“墓域”的名称比较合适,既能表示所有形式,也与古文献相吻合。除“隍壕”外,前面这几种定名,虽然名称上有所不同,但共同点都是意在名称上体现围沟的作用和含义。
另一种定名方法则突出了这些围沟的外在特征。如“隍壕”取其与城外的“隍”的相似性而言。俞伟超先生在论述日本的围沟墓时,沿用了日本学者的名称,即“方形周沟墓”,但在论述时,却称“围墓沟”。黄晓芬将其称为“周沟”与“围壕”,即“环绕坟丘或夯土基坛外周而建造的方形、长方形围沟者是为周沟,沟内发现有引水、放水现象。而有的则不放水,环绕几座墓葬,或者几个墓地在内设置界壕,称之为围壕”。
两种方法的不同
上述两种定名方法,各有其长处。前者抓住了围墓沟的内在作用,同时又与古文献相合;后者则突出了围墓沟的外在特征,显得直观而形象。但是,这些带围沟的墓葬规模差别很大,既有如秦公陵园那样的大型墓,也有如侯马、三门峡那样的中小型墓;同样,这些围沟也大小不同,其作用也有所不同,因此如果在名称上体现围沟的作用,显然不能概括所有的围沟。何况“兆沟”等名称,带有一定的等级色彩,主要应用于大型的王公陵墓,并不适应一般的中小型墓葬。因此,经比较有关围沟特征的几种名称,我们觉得用“围墓沟”的名称应该比较恰当。首先它可以将所有的围沟概括在内,而不用考虑其作用如何,或等级的高低;其次从语言学的角度看,“围墓沟”简洁明了,顾名思义,即环绕在墓葬周围的沟状附属设施;再次,“围墓沟”的名称在许多文章中已被采用,看来大家也比较容易接受这一名称。这样,我们就可以将带有“围墓沟”的墓葬统称为“围沟墓”了。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09 09:47
目录
概述
定名方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