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
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
巨细胞病毒是最常见的导致先天性致命感染的一种病原菌。先天性感染的后遗症包括明显的认知功能障碍、精神运动障碍和耳聋。是造成儿童神经损伤包括听力损伤和神经发育异常(NDI)主要的病因。作为疱疹病毒家族的一员,巨细胞病毒无处不在,发展中国家学龄儿童中感染率超过90%,欧美国家生育年龄的妇女感染率约为50%~85%。我国儿童巨细胞病毒血清阳性率为83%~87%,成人则高达95%左右。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主要通过胎盘、分娩时宫颈分泌物和血液及出生后经母乳喂养等垂直传播途径而感染,还可通过输血途径感染巨细胞病毒。
病因
巨细胞病毒是目前最常见的导致先天性致命感染的一种病原菌。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主要通过胎盘、分娩时宫颈分泌物和血液及出生后经母乳喂养等垂直传播途径而感染,还可通过输血途径感染巨细胞病毒。
临床表现
绝大部分先天性感染无临床症状,但10%~15%表现为宫内生长受限、脑积水、广泛出血点、紫癜、头小畸形、脑室周围钙化、脉络膜视网膜炎、癫痫、肺炎、骨异常、血小板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和肝脾肿大并伴有直接胆红素与转氨酶的升高。被感染的婴儿出生后多数有神经系统后遗症,包括进展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伤(SNHL)和神经发育落后。症状性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患儿伴有发生先天畸形的风险较大,如伴腹股沟疝、马蹄足等。有报道称症状性先天性人类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常由于肝功能失代偿、出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或继发细菌感染等而死亡,病死率为5%~10%。而先天性HCMV感染的低出生体重儿(<1500g)和早产儿(<32周)在发病早期即可出现呼吸系统症状恶化、中性粒细胞减少或脓毒症。
检查
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诊断的金标准是出生后2周内在患儿尿液和唾液中分离出巨细胞病毒。此外,尿液、血液、唾液和脑脊液样本中检测巨细胞病毒脱氧核糖核酸(DNA)和巨细胞病毒抗原(PP65)也是快速诊断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方法。出生后2~3周血清中检测到巨细胞病毒-免疫球蛋白M(IgM)亦表明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
诊断
对怀疑或已证实的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用颅脑超声、CT和磁共振(MRI)来进一步支持诊断;此外,听力评估、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视觉评估等也是回访验证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的重要手段。
鉴别诊断
主要与其他先天性病毒感染性疾病鉴别,如风疹病毒感染出现瘀点、骨骼缺陷和感觉神经性听力丧失(SNHL);先天性肠道病毒感染可出现胎儿脑损伤和远期后遗症;新生儿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出现抽搐;微小病毒B19感染可出现肝大和贫血。出现相应临床症状时一定要注意排查其他感染性疾病。
治疗
巨细胞病毒感染如果没有并发器官损伤,一般情况下,不需要特殊治疗,但要定期监测。更昔洛韦是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第一个批准用于治疗严重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的药物。更昔洛韦抗病毒治疗指针主要包括:
1.有明显巨细胞病毒感染的相关性疾病,如巨细胞病毒性肝炎、间质性肺炎、脑炎和视网膜脉络膜炎,尤其是艾滋病患儿。
2.进行移植术后的预防用药。
3.有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如感音性耳聋)的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患儿,以防止听力损害或恶化。伴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的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患儿建议在出生后第1月内进行6周的静脉更昔洛韦治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2/3的患儿表现为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贫血和肝肾毒性,一般减少药量或停药后可恢复。
预防
疫苗是解决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最有希望的方法。有效的疫苗可防止发生神经系统后遗症和其他残疾,使儿童终身受益,并可强有力的节约社会医疗成本。目前正在临床试验阶段,所以孕妇要尽可能降低暴露于先天性巨细胞病毒的风险。对于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的乳汁,建议在-20摄氏度冰箱中冻存24小时以上,可明显降低先天性巨细胞病毒的传染性,再用巴氏灭菌法,加热62.5摄氏度约30秒,即可消除病毒感染性。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27 17:06
目录
概述
病因
临床表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