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耳前瘘管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外耳疾病,是胎儿发育期间
耳廓发育不良或受到致畸剂影响所引发的。这种疾病主要表现为狭窄的小管出现在耳轮前方皮肤中,通常单侧发病。部分患者可能与家族遗传有关,中国国内发病率约为1.2%。
疾病分类
先天性耳前瘘管分为单纯型、感染型和分泌型。感染型占先天性耳前瘘管发病的82.58%,分泌型占3.87%,单纯型占13.15%。其中单纯型终生不发生感染,可不必手术。
病因
先天性耳前瘘管是一种临床上很常见的先天性外耳疾病,主要是由于患者在胎儿发育时期
耳廓发育不良所导致的,与家族遗传有关。此外有研究显示,孕妇怀孕期间接触
致畸剂,也可能导致新生儿出现该病。
发病原因
先天性耳前瘘管是一种与
染色体有关的
遗传性疾病,多数与家族遗传有关,尤其是双侧发病的患者,但具体致病基因尚不明确。由遗传导致的耳前瘘管大多出现在胎儿生长的第6周,耳廓形成出现异常,导致耳廓融合不完全从而出现
瘘管。
诱发因素
有报道显示,该病可能与环境因素有关,如孕妇较多地暴露于有致畸剂的环境中。
症状
大部分患者无症状,仅表现为耳轮前方皮肤上有一小凹孔,挤压可见少量白色皮脂样、微臭的物质,偶有瘙痒。一般在体检时或瘘管感染后才发现,感染后可见红肿疼痛、溢脓等症状。
患者一般无症状,仅表现为耳轮前方皮肤上有一小凹孔,挤压可见少量白色皮脂样、微臭的物质,偶有瘙痒。
瘘口周围(耳屏前方或耳后沟)红肿、疼痛、溢脓,严重者可见皮肤隆起、肿胀,皮肤多处破溃并溢脓。感染容易反复发作,形成瘢痕。
就医
耳前瘘管未感染时,一般无症状且无需处理,需多注意观察。当瘘管感染后,会出现红肿、疼痛、流脓等症状,应尽快就医。
就诊科室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诊断流程
就诊时医生可能会问如下问题来初步了解患者的病史,患者可提前准备好回答:
医生会根据患者既往病史、家族史,临床表现(如小孔位置、小孔分泌物颜色、性状)及症状(如瘘管感染出现红肿、疼痛、脓肿等),反复发作者局部有瘢痕,确诊。
相关检查
观察耳前是否有瘘管;
是否有分泌物及分泌物的颜色和性状;
是否有红肿、压痛,溢脓等现象;
是否有因反复发作留下的局部瘢痕。
对于部分感染扩大,甚至出现脓肿、发热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血常规检查。若出现白细胞计数升高则提示感染较为严重,医生会根据血常规检查结果制定进一步治疗方案。
对于合并有耳廓畸形及听力异常耳前瘘管的新生儿,需检查肾功能以进一步诊断。
超声检查:有耳廓畸形及听力异常耳前瘘管的新生儿可能需要超声检查肾脏,可简便地、无创地探查肾脏是否有畸形。
对于疑似听力异常的患者需完善听力学检查。
鉴别诊断
第一鳃瘘与先天性耳前瘘管有相似之处,医生将从瘘管口位置、瘘管走向等多个方面详细检查进行判断。此外,第一鳃瘘经常累及外耳道、下颌角及鼓膜等组织,先天性耳前瘘管一般不会累及上述组织。
疖肿、
淋巴结炎与瘘管感染均可出现局部红肿疼痛、溢脓等症状。但先天性耳前瘘管患者一直存在瘘管,而疖肿、淋巴结炎患者无瘘管病史。
治疗
未出现感染时,多数无症状无需治疗,在家多注意观察。
出现感染时,治疗以局部抗感染或切开引流治疗。一旦发生感染极易反复发作,建议感染完全控制后手术切除。
急性期治疗
急性期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包括
药物治疗、
理疗、
切开引流等。
药物治疗
患者可局部使用外用抗生素治疗,若未能好转者应当立即停药就医。若出现感染面积扩大、甚至脓肿,可能需要口服或静脉滴注
左氧氟沙星等抗生素进行治疗。抗生素治疗需要足疗程、按时用药,对抗生素过敏者、妊娠、哺乳期妇女及18岁以下患者禁用左氧氟沙星。
手术治疗
瘘管切除术
患者无论有无感染史均可进行手术治疗。对于常出现瘙痒、分泌物溢出,影响外观和生活质量的患者,即使没有感染也可以进行手术。对于有感染史的患者,如需进行手术,一般需要先控制感染,有脓肿者需先切开引流,敏感抗生素换药,感染完全控制后建议手术切除。
切开引流后需要长期、定期、频繁换药,且该病患者以儿童更为常见,比较难配合换药,故需要家属耐心引导。
此外,复杂深在的瘘管手术可能损伤面神经及其分支,导致相应部位出现功能障碍,使活动受限,以及术后皮肤缺损面积较大者,可能还需要进行植皮。
中医治疗
该疾病的中医治疗暂无循证医学证据支持,但一些中医治疗方法或药物可缓解症状,建议到正规医疗机构,在医师指导下治疗。
预后
对于出现感染的患者需要对症治疗,感染控制后再行手术切除瘘管,各种原因导致瘘管根部未完全切除者术后会复发。
瘘管可能深入耳道软骨及耳廓,术中炎症侵及软骨膜从而导致
耳廓软骨膜炎、
耳廓畸形、软骨坏死等并发症。
术中必须完整切除瘘管,否则一定复发。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