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侃
唐朝皇子
李侃,唐懿宗第四子。
人物生平
剃度出家
乾符六年(879年)避黄巢起义于灵空山,削发为僧,皈依佛门。
唐景福二年(893年),李侃圆寂坐化,被封为施雨王。后汉乾祐年间改封菩萨,后周时加封为先师菩萨。
历史记载
唐懿宗四子李侃在灵空山出家一事,在新旧《唐书》中均无记载,而仅见于灵空山中碑石与当地方志类文献。也许正由于此,所以许多人都认为李侃出家灵空山只不过历史传说而已,故持不足为信的态度。
其实,新旧《唐书》中虽然没有明写此事,但如详读《旧唐书》唐僖宗本纪中有关乾符六年纪事的话,还是可以发现一些蛛丝马迹。如《旧唐书》先记乾符六年三月朝廷“制以宁节度使李侃检校户部尚书,兼太原尹、北都留守,充河东节度等使”,而同样还是在《旧唐书》乾符六年八月纪事中,却已经另派“东都留守李蔚为检校司徒、同平章事,兼太原尹、北都留守、河东节度观察”。三月到八月,仅仅五个多月的时间,显然李侃并未到任,无论从时间上或是地理上去分析,此种记述已经为李侃并未赴任而是到了灵空山作了某种旁证
灵空山的历代碑碣及其沁源当地的方志文献中,则对李侃其人(亦即民间传说中的“先师菩萨”)到灵空山出家以后的事情,有了较多的记述,虽然这种出自民间的记述常常带着浓浓的传说口吻,但它作为“口碑”,毕竟从另外一种角度弥补了正史记载的缺佚。
相关遗迹
历史上的灵空山名胜很多,如马跑泉、盖海洞、十八盘、仙桥、峦桥、五龙潭、唐王寨、马明王井、铁瓦寺、舍身崖、滴翠洞、净身窑和海泉寺、灵寿寺等等。其中大多都与李侃遁入佛门的经历有关联。像舍身崖两涧的仙桥,人们世代传说,最早此桥即李侃刚进山时用山中长石搭筑而成。再如东峡孤峰上的唐王寨,此峰高可万仞,四周全是刀削斧劈般的峭壁悬崖,但峰巅宽平约有10亩广阔。据说李侃时常攀上峰顶西望长安于此。
据当地方志记载,灵空山及其附近至少有四座寺院的初建与李侃的到来有密切关系。这四麻寺院分别是灵空山峦桥附近的圣寿寺,韩洪镇的海泉寺,沁源县城南10公里处北石村螺山寺和灵空山南麓的灵寿寺。其中第一座寺院原本并不称圣寿寺,因李侃--即先师菩萨唐昭宗景福二年(公元893年)圆寂坐化在此,人们就习惯上称该寺为先师菩萨寺。圣寿寺的寺额是北宋端拱二年(公元989年)由宋太宗敕赐的。螺山与海泉两地,一山一泉,皆因李侃初到灵空山时曾将它们作为驻锡(僧人在某地居留称为驻锡)之地,故后来均建有佛寺,并以原地名借作寺名。灵寿寺则是李侃圆寂之后,为了纪念李侃由唐昭宗在景福年间敕令建立的。这后三座寺院在唐以后各代曾有几次重修,一直到明朝中叶时仍然完好保留。
民间佚事
沁源县城以西15公里处有所谓云盖山,云盖山上旧有“白侯庙”。据说这位“白侯”本是唐僖宗派出寻访李侃行踪的朝廷官员,但谁知此人找到灵空山后,不但未能将李侃劝归,到最后这位“白侯”自己竟然也在当地做了道士。这一则民间记载从另外一个角度使我们隐隐感觉到,李侃遁入灵空山以后,极有可能是真正皈依了佛门而下决心不愿再暴露自己皇子的身份。
最新修订时间:2025-03-08 09:10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历史记载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