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两汉兵学文化研究
2010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先秦两汉兵学文化研究》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10月1日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黄朴民。
作者简介
黄朴民,1958年8月生于浙江绍兴,1988年获博士学位。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兼任教育部历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市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历史学)成员、中国史学会理事兼副秘书长、《国学学刊》执行主编等。研究方向为中国思想史、中国军事史。
代表性专著有《春秋军事史》、《天人合一》、《孙子评传》、《何休评传》、《大一统:中国历代统一战略研究》等,并著有《寻找本色》、《历史无间道》、《难得糊涂》等学术随笔集,曾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文史》等刊物发表论文二百余篇。
内容简介
《先秦两汉兵学文化研究》从历史学与军事学相结合的角度切入,对先秦两汉时期的中国兵学文化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在对影响兵学思想发展的基本要素,如武器技术装备、军队体制编制、军事地理、兵种与兵役、作战方式、军事训练等等,开展认真梳理与深入阐述的基础上,重点考察并分析了这一时期的杰出兵学家、主要兵学著作和先秦两汉诸子学派的兵学思想及其对兵学发展的贡献,揭示了先秦两汉兵学文化嬗变的内在规律与基本特点,为人们第一次准确勾勒了伊始于“军礼”,转折于“诡道”,演进于“整合”,终结于“更化”的先秦两汉兵学文化发展主线与历史进程。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上古军事
第二节 春秋战国军事
第三节 秦汉时期的兵学
第一章 兵学的萌芽与夏商军事
第一节 从血亲复仇到部落争雄
第二节 原始兵器与原始防御体系的形成
第三节 步兵作战与早期车兵
第四节 寓兵于农与军队的编制体制
第五节 甲骨卜辞所反映的军事思想萌芽
第二章 西周时期的军事学术
第一节 车战的全面兴起
第二节 “蒐”、“弥”演兵与军事教育
第三节 文武同途与兵农合
第四节 筑洛邑与西周的军事防御体系
第五节 《司马法》所体现的早期兵学成就
第三章 春秋时期的兵学文化(上)
第一节 “以礼为固”的战争价值取向
第二节 车战战术的演进
第三节 “兵以诈立”战争观念的形成
第四节 步兵的重新崛起
第五节 早期水军的形成
第六节 军阵的进步
第四章 春秋时期的兵学文化(下)
第一节 “国”、“野”普遍征兵制与车乘编制演变
第二节 要塞防御与筑城
第三节 文武分职的萌芽
第四节 《左传》军事思想初探
第五节 《老子》的军事思想
第六节 范蠡的兵学观
第五章 《孙子兵法》的兵学理论体系
第一节 《孙子兵法》的成书年代与作者
第二节 《孙子兵法》的著录、流传及版本
第三节 《孙子兵法》的战争观与治军思想
第四节 《孙子兵法》的制胜之道
附孙子“伐交”本义考证
第六章 战国时期的军事学术
第一节 步兵跃居诸兵种之首
第二节 车兵地位的变化
第三节 “胡服骑射”与骑兵的全面发展
第四节 舟师的发展
第五节 战国时期的关塞防御与城池攻守
第六节 剧增的军队与战国兵役制度
第七节 军事技术的发展与兵器装备的改善
第八节 列国长城的修筑及其军事价值
第九节 文武分职与指挥艺术的发展
第十节 军事训练的正规化
第十一节 军事预测的进步
第十二节 内线与外线——春秋战国的兵要地理
第七章 战国时期的兵书及其理论体系
第一节 战国兵学的地域文化特征
第二节 《吴子》
第三节 《司马法》
第四节 《孙膑兵法》与《尉缭子》
第五节 《六韬》
第六节 诸子学说对战国兵书的渗透与影响
第八章 诸子兵学思想述要
第一节 儒家军事思想的主要内涵
第二节 墨家军事思想的特色与意义
第三节 战国黄老学派兵学理论撷要
第四节 《商君书》与《韩非子》的军事思想
第五节 《管子》的军事思想
第九章 秦汉时期军事的发展及其特色
第一节 钢铁兵器的广泛使用
第二节 军事工程奇迹——万里长城的修筑
第三节 军事交通与军用地图
第四节 武库的普遍设置
第五节 移民实边与军事屯田
第六节 统一集中的军队领导体制
第七节 “三位一体”与“居重驭轻”
第八节 习战阵之仪——秦汉军队的训练
第九节 从征兵制到募兵制
第十节 从刺史领兵到坞壁林立
第十一节 骑兵时代的来临
第十章 秦汉时期的兵学文化
第一节 秦汉兵学的建树
第二节 秦汉兵学的多样性与普及化
第三节 兵儒合流与兵学主题的转换
第四节 韩信《汉中对》的战略决策思想
第五节 邓禹《图天下策》的战略思维
第六节 《黄石公三略》的战争观念与战争指导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7-16 22:08
目录
概述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