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行组织者
奥苏伯尓提出的策略
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原学习任务本身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包容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根据奥苏贝尔的理论,先行组织者可以分为陈述性组织者和比较性组织者两类。
简介
先行组织者是认知心理学的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David Ausubel,1918年-2008)于1960年提出的一个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概念,也是他在教学理论方面的主要贡献之一。 根据奥苏贝尔的解释,学生面对新的学习任务时,如果原有认知结构中缺少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上位观念,或原有观念不够清晰或巩固,则有必要设计一个先于学习材料呈现之前呈现的一个引导性材料,可能是一个概念、一条定律或者一段说明文字,可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或直观形象的具体模型,但是在概括和包容的水平上高于要学习的材料(因此属于下位学习),构建一个使新旧知识发生联系的桥梁。这种引导性材料被称为先行组织者。
作用
先行组织者在学生学习较陌生的新知识,缺乏必要的背景知识准备时对学生的学习可以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有助于学生理解不熟悉的教材内容。
使用先行组织者,有助于促进学习的迁移,对于需要解决问题的迁移测验项目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如果学习材料只要求机械记忆,则效果不明显。
先行组织者是指大量的间断信息——口头的、书面的或图解的——在接触新材料前呈现出来,以方便学习和理解。这种呈现不同于概述和总结,因为同其他的信息相比,它呈现在一个更为抽象的层面上——把“大图”设置在具体内容之前。由于该技巧需要明确的进入点,所以一般用于线性呈现(如:传统的课堂教育),在非线性探究式学习情景里(如:自由游戏模式)并不同样奏效。
先行组织者的作用
奥苏贝尔认为,先行组织者不仅能够帮助学习者学习新知识,而且可以帮助其保持知识。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将要学习的新知识中的重点部分;第二,突出强调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的关系,为新知识提供一种框架;第三,能够帮助学生回忆起与新知识相关的已有知识,以便更好地建立联系。
分类
近些年来,研究者们在奥苏伯尔原来定义的基础上发展了“组织者”的概念。“组织者”一般呈现在要学习的材料之前(先行的组织者),但也可以放在学习材料之后呈现。它既可以是在抽象、概括上高于学习材料的材料;也可以是具体概念,在抽象、概括水平上低于原学习材料。
“组织者”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陈述性(expository)“组织者”,即在比较不熟悉材料的场合下, 当学生面对学习任务,倘若其认知结构中缺乏适当的上位观念可以用来同化新知识,则可以设计一个概括与包容水平高于要学习的新材料的组织者。例如,学生学习“鲸”这一概念,那么则可先把原来学过的哺乳动物的概念(上位概念)即哺乳动物的特征有哪些,再学习一下(获得认知框架),然后再讲解鲸也是哺乳动物。在这种条件下,尽管学生可能没有亲眼见过鲸,但学生也很容易理解和掌握鲸的概念,即鲸也具有胎生和哺乳的特征。由于学习了生活在海洋中的哺乳动物-鲸的概念,从而扩充了对哺乳动物这一概念的理解。教师有意识地将新学习的概念与原有的上位概念加以联系,使学生把一种低位经验通过概括纳入到高位的结构中去,从而充实了高位结构,同时将概念组成一个按层次排列的网络系统,这样就不断促使学生已有的心理结构发生改变或创新。用学习者已熟悉的术语提供观念的固定点,让学生先学习这一组织者,以便获得一个可以同化新知识的认知框架。用它的目的,在于为新的学习提供最适当的类属者,它与新的学习产生一种上位关系。
另一类是比较性(comparative)“组织者”,用于较熟悉的学习材料中,即当学生面对新的学习任务时,倘若其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可以利用的同化新知识的适当观念,但原有观念不清晰或不巩固,不稳定,学生难以应用,或者他们对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辨别不清,则可以设计一个揭示新旧知识异同的比较性组织者。如学生在学习有关“角”的知识过程中,已经学习了“锐角”的概念,要学习“钝角”的概念。教师则可先把“锐角”的有关知识及其特征讲解清楚,然后再学习“钝角”的概念,这样既掌握了“钝角”的概念,又理解了以前学的“锐角”概念与新学习的“钝角”概念之间的异同。因为比较性组织者指出了新旧知识的异同,它可以增强原有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稳定性与清晰性。其目的在于比较新材料与认知结构中相类似的材料,从而增强似是而非的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并为这些新观念提供稳定的固定点。为了获得良好的效果,组织者本身显然必须是易学的,而且必须用熟悉的术语把它们叙述出来。
在这两类组织者的运用过程中,都要求学生将自己原有的知识与新学习的材料在头脑里发生积极的相互作用,将外部提供的材料转化为自己的认知内容,故这种情况下进行的学习是积极的有意义的学习。
教学策略
“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通常先用学生能懂的语言在介绍学习材料本身以前呈现出来,以便建立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故称其为先行组织者。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其目的是用来帮助学生确立意义学习的心向,在“已经知道的”与“需要知道的”知识之间架起“认知桥梁”,为新的学习内容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起到引导和组织的作用。例如,在讲有关钢的性质的内容时,首先学习金属和合金的异同、各自的利弊等,给学生提供理解钢的性质的观念框架。设计适当的“先行组织者”作为影响认知结构的变量,这不仅是研究学习与迁移的一种策略,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
组织者的功能之一在于为在它后面呈现的学习材料提供观念构架,使那些更加明细的和分化的材料得以稳固的结合和保持。另一种功能就是增加学习的材料和认知结构中的类似的或者表面上矛盾的那些观念之间的可辨别性。由于它有效地掌握和控制了认知结构的变量,改进了教材的组织与呈现方式,所以对促进有意义学习有重要作用。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教学过程主要由三个阶段组成,如下图所示:
运用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需要一定的教学条件,它们是:
1.教师起呈现者、教授者和解释者的作用;
2.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教材,教师直接向学生提供学习的概念和原理;
3.教师需要深刻理解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和先行组织者策略;
4.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掌握观念和信息;
5.个人原有的认知结构是决定新学习材料是否有意义、是否能够很好地获得和保持的最重要因素;
6.学习材料必须加以组织以便于同化;
7.需要预先准备先行组织者。
发展
先行组织教学理论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1960~1963年),从奥苏贝尔的先行组织者实验到《意义言语学习心理学》一书的出版,标志着先行组织者教学理论的创立。在这个时期,奥苏贝尔与其同事以大学生为主要测试对象进行研究,虽受到肯定评价,但未广泛推广,且未给出先行组织者的操作定义和设计方法,故研究成果有一定局限。第二时期(1964 年以后),先行组织者理论得到广泛验证,扩大了研究范围,也克服了第一时期的方法局限性。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2-21 14:22
目录
概述
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