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验综合判断就是先于经验存在的可以增加新的知识的命题,如数学公理、因果律之类的,由经验无法证明的命题。 康德提出「先验法」(Transcendental Method),建立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
前言
从近代的笛卡儿(René Descartes 1596~1650)提出「我思故我在」(Cogito, Ergo Sum),其中的我思(Cogito),开启了近代哲学开展出「主体性进路」(Approach of Subjectivity)的趋势,也就是从以主体的认知来作为思考的起点,即是一种以「内在反省」的方法学,而建构一套哲学体系,来解释人认识外在事物。这样的哲学体系,是有别于在此以前的认识论的哲学体系的。然而此潮流的趋势,则掀起了理性主义学派的序幕,虽然同时的经验主义学派,休谟(David Hume 1711~1776)等人,在感官作用上,有极端的主张。但仍无法抵挡这股「内在反省」的哲学方法的洪流,到康德算是达到最高峰的时期,他提出「先验法」(Transcendental Method),建立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由于是提出的第一人,就有如天文科学中的「哥白尼革命」(Copernican Revolution)一样,所以也用此来称谓它。
康德的主张,对后代影响钜深,在哲学思想史上,占有相当大的地位,笔者在空大面授哲学的课程,每当论及此处思想,由于体系的庞杂,很难以简单的几句带过,课程中的教材内容又碍于篇幅,只能重点式的解说,无法针对其中的某一概念详论,由于大部分的学生们对哲学课程的专业训练不多,常会出先囫囵吞枣般的吸收与学习,笔者甚感可惜。藉由本学期知识论课程的教授机会,希望能够专门只针对康德知识论的某个概念部分,来做讨论。希望透过对其中关於「先天」的判断的「先验法」,这个开启康德哲学的问题,做简略的补充,能够让学生们了解康得学哲的进路,并且可以更快速地进入康德知识论哲学的殿堂。
所以本论文,将就以下几部分做探究:
一、如何康德的哲学方法,又被称为「哥白尼革命」?
二、「先天」与「后天」有何不同?
三、康德如何将先验法的应用于判断中?
四、最后的结语。
哥白尼革命
涉及部分
首先必须要解说一下,在认识作用中是如何获得「知识」。这样的认识过程便是知识论讨论的重要课题之一,而这样的过程中会涉及到那两个部分呢?就是便是主体和客体,它们的扮演何种角色:
主体(Subject):主体认知或认识的功能与活动
客体(object):被认知或认识的对象
理解方向
必须透过两者的互动,才能够发生认识过程,因而产生知识。对于两者的互动关系,在哲学上则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理解方向:
顺向:直接注意被认知客体,分析其结构,但却不直接注意主体的认知能力。
逆向:直接注意主体的认知能力,间接的注意被认知客体。
发展过程
西方哲学从先苏时期开始,经过亚里士多德等人,还有中世纪哲学到近代康德以前,人们对认识事物的知识论的理论,都是以上述的「顺向」的方式来思考模式;我们不断地分析外在事物的结构,并且以范畴来分类它,人必须透过经验的认知,以检验是否符合客体的对象,来说明人的认识过程。但是到了康德,则提出为何不去分析作为经验认识的先决条件,就是人的认知能力,而以客体是否能符合主体,做为解说的方法呢,而这便是上述的「逆向」的方向的思考模式,又称为「先验的反省」(Transcendental Reflection)。
这样知识的解说理论,由顺向转变到逆向的大转向,就如同天文学上的哥白尼,把人类长久以来认为是宇宙是以地球为中心的「地心说」,转变为是太阳为中心的「日心说」之宇宙观。因此,哲学上将此情况,类比於康德这种「先验法」的创见,之所以称为「哥白尼革命」(Copernican Revolution),便由此而来。
先天与后天
康德他认为所有的知识都是随著经验开始的,但是并非都是源自于经验的。因此一切都是感官作用而来,因此并不承认如之前哲学家所提的人有先天的观念。而知识则有先天与後天之别,所谓「先天」(a priori)是不依赖经验而成立的,所以又有学者翻译成「先验」,在课本中是用「先天」,有时也会用「先验」(因为怕与先天观念误用)。「先验」顾名思义乃是「先」於经「验」的意思(以下还是以用「先天」为主);然而「先」在此很容易被误解为「在时间上先於经验」,其实它应该更适当的说是「作为经验的先决条件」,也就是使经验成为可能的先决要素与基础。然而「先天」是相对于经验,所以,对于「经验」便被称为「后天」(a posteriori)或「后验」。
因此,所谓的认识过程上的「先天」,便是说在认识过程之的「先决条件」,也就是使得经验知识成为可能的先决条件。更明确地说是客体对像被认识的认识根基,这个部分是存在主体之中,也就是主体的认识结构与功能。
总之,主体的认识结构与功能,为一个先天的架构,在认识过程中会产生所谓的「先验形式」,因而引申出来经验知识,因此知识的成立,便成为可能。举例来说:
先天: 音响内部的结构与功能 ≒ 主体的认识的架构与功能
後天: 声音的呈现 ≒ 客体的经验知识
由上面的分析得知,音响的内部结构,可以是产生或引申出声音的呈现,如同主体的认识结构,可以引申出经验之知一样;所以音响的内部结构是声音呈现的先决条件,如同主体的认识结构,是使经验成为可能的先决条件一样。
所以,「先天」或「先验」,便是主体认知的先决条件,是不来自於经验的,是在主体之内的。
先验的判断
判断
所谓的判断(Judgment),是认识的行为,在判定观念与观念间的相合或不相合,因此判断,不是肯定就是否定,不能有第三种情况出现。例如:「我是男生」,是将其中「我」与「男生」两个观念联在一起(肯定)、或「地球不是方的」的「地球」与「方的」两个观念分开(否定),如果它们都与事实相符合,则判断是真的,反之则是假的,因此在传统观念的知识论,则主张知识结束於判断,因为知识的终极目的便是判断真假的问题。
组成条件
因此,判断的组成条件是要有两个观念,一个称为主词(Subject),另一个称为述词(Predicate)或称为谓词。而主词与述词的关系,又可分为两种判断:分析判断(Analytic Judgment )与综合判断(Synthetic Judgment)。
分析判断:述词(谓词)意义是包含在主词之内,也就是说述词(谓词)是能
从分析主词中而获得的。都是直接分析,无须经验的检证。
综合判断:述词(谓词)意义是不包含在主词之内,也就是说述词(谓词)是
不能从分析主词中而获得的。
如:甲民族的人是矮的、张三是好人
工作方式
康德也认为知识并非由单一的观念所构成的,而必须是由包含主词和述词的判断来表现的,因此判断必须包含在一些规则下,而作分辨的工作。判断必须经由实践,不能光凭抽象或想像,如此才能判断真或假。而在我们的认识过程中,判断是否也有先天的呢?针对如此的疑问,他将「先天与後天」、「分析判断与综合判断」合并在一起讨讨论,以便找出答案。因此,认为可能会有以下的情况出现:
先天分析判断
(所有分析判断无须检证,所以都是先天分析判断)
分析判断
後天分析判断
(已经是经验事实,不会再有经验判断,因此不存在)
(不来自经验,具有绝对普遍的)
综合判断
後天综合判断
(由经验中获得,因此是相对的普遍,可以找到例外)
结论
由上面而知,知识的判断中并无所谓的「後天分析判断」存在,而「分析判断」直接可由分析而来,是无须透过经验检证,换句话说,其实所有的分析判断都是先天的。因此分析判断,只有「先天分析判断」。至於「综合判断」中的「後天综合判断」,其实就是经验,所以它所获得的结论,会是有相对的意涵。因此,康德认为的先验的判断(Transcendental Judgment),主要是就是「先天综合判断」,而且它的存在是可能的,他认为有三种判断是符合的:
(1)数学判断: 如: 「两点之间的直线是它的最短距离」
理由:(A)、综合的:述词:「最短距离」不能由主词:「直线」分析获得。
(B)、先天的:并不来自经验的,(或许你可从经验中获的),因此是普遍的。
(2)物理判断(自然科学判断) 如:「一切物质的变化中,其量不变」
理由:(如同(1)的解释方式)
(3)形上学判断:如:「世界有其第一原因」
理由:(如同(1)的解释方式)
最後,透过上面的先验的判断之「先验法」探讨,康德将传统上研究知识论体系的方向转向到主体的认知结构上。而康德认为人的认识能力有感性、悟性与理性三部分,应用上述的先验法,分别发展出「先验感性论」(关於感性)、「先验分析论」(关於悟性)、「先验辩证论」(关于理性)的内容,而建构其《
纯粹理性批判》的先验批判之知识论体系。
结 语
从古至今,哲学家们的工作,便是想要架构出一套,能够清楚且明确地说明外在事物,包括人在内等的运作过程之理论。终极目地是用来满足人的求知的欲望。康德知识论的哲学理论,也是有同样的企图心,虽然最後理论出现有许多的问题,也有许多内容相互矛盾。有人认为他失败了,但是它哲学上的精神,却证明他是成功的。笔者希望能够透过这篇论文,能够让大家了解到康德如何在面对问题时,所开展出别於传统的思考模式,并且架构出其思想的进路。除了在提供各位快速进入其哲学殿堂的目的外,其研究思考精神,若也能让大家起而效尤的,是为所盼。
参考书目
1、朱建民:《知识论》,台北,国立空中大学,2003年。
2、刘仲容、尤煌杰、武金正:《西洋哲学史》,台北,国立空中大学,2000年。
3、林照田、曾汉塘:《理则学》,台北,国立空中大学,2002年。
4、关永中:《知识论(二) — 近世思潮》,台北,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
5、赵雅博:《知识论》,台北,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90年。
6、孙振青:《知识论》,台北,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87年。
7、陈国团:《知识学形式基础 — 世界意识型态结论》,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
份有限公司,2000年。
8、齐良骥:《康德的知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
9、杨祖兰:《
德国古典哲学逻辑进程》,台北,汉威出版社,1998年。
10、罗素(B Russell)著、张素瑢与简贞珍 译:《哲学问题》,台北,业强出版社,
1990年。
有学者将(Transcendental Method)翻译成「超验法」,即取:我企图「超」越客体的经「验」事物,转回那使经验成为可能之先验根据―即主体之认知结构。见关永中:《知识论(二) — 近世思潮》,页36。本论文以「先验」之名,来说明整个思想的体系名称,而「先天」之名,则是说明其思想内容部分的名称,以区分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