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拼音:guāng)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古文字的光像人头上有火,火能给人们带来光明。光的本义是明亮,引申指光线、亮光,又引申指光荣、光彩。光也表示增光、发扬光大、作动词用。由于光滑、裸露的东西容易反光,故引申为光滑、平滑。山水风景明亮光鲜,所以风景也叫风光。
文字溯源
会意字。光字甲骨文(图1-3)像火在人头上的形状。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从火在人上,光明意也。”近现代又有学者否定许慎的解释,认为这个字表示的是“火焚人头的刑罚”,同“凶险”的“
凶”是同字异形。不过把“光”字释成“凶”在先秦经典文献中尚无佐证。可以确定的是,人类很早就知道火可以照明。火焰不能用头顶着,但是人们可以用柴火或火把来照明。把火把举高,火就像在人的头顶上。有学者认为:古时取火不易,失火却极容易,为了让火既不熄灭,又不蔓延,古人便需要专人看守火苗或者保护火种。“光”字的字形,就反映了人与火的这种关系。所以“光”字不是指人的头部被火烧着了,而是以火在人下表示火种常在,光明永存。
到了商周两代的金文阶段,上部的“火”又进一步讹变:图4是商末周初“夨令方彝”里的“光”,人头上的“火”不仅有三道火苗,而且还迸出了两点火星来。图5是西周晚期“
毛公鼎”的“光”,边上的两道火苗已拉平近于横线,人也不是跪姿了。近代有人把图4的“光”视作“人用两手举火以照明”,这是值得商榷的。于是在商周金文的基础上,这个字又进一步发展成下图的秦篆的“光”。“火”下人的形体已变得和金文全不一样了。到了汉隶(图8-12)阶段,这个字的讹变更大,已把上部的“火”变为“⺌”,下部的“人”变为“儿”,再往后就以汉隶为基文,发展成为楷书的“光”字。
在金文中“光”开始作为普通名词使用,《毛公鼎》:“亡不闬(hàn)于文武耿光。”这个“光”是“光辉”的意思。《左传·庄公二十二年》说:“光,远而自他有耀者也。”这个解释说明“光”不仅指火发出的光辉,能够照在物体上使人能够看见物体的东西就是“光”;用现代科学的定义解释,“光”就是人的视觉能够感知的电磁波,也包括看不见的红外线和紫外线。太阳光、月光、灯光、火光、激光等发出的都是这种“光”。
日、月、星辰等天体看上去都很亮,“光”可用来特指这些天体。《礼记·乡饮酒义》:“古之制礼也,经之以天地,纪之以日月,参之以三光。”郑玄注这“三光”指的就是日、月、星辰。现代汉语常说“光景”,“光”即景,本义指阳光。而“风光”原指草反射的光在风起的时候所呈现的状态,引申表示风景。
“光”和“亮”总是联系在一起的,“光”常用来表示“明亮”的意思,“光辉”“光泽”“光明”这些现代汉语常用词汇中,“光”是“亮”的意思。光亮的东西显示出的颜色和光泽是人们感官可以感悟到的一种特质,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光彩和风采。古诗《孔雀东南飞》中有句诗说:“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葳蕤是形容枝繁叶茂,所以后面的“光”不是形容明亮,而是指绣腰襦有独特的风采。现代常说的“容光焕发”,“容光”是指脸上的光彩。荣耀带给人的是光彩和让人感到明亮、明快的东西,“光”引申有“光荣”“荣耀”的意思,“为国争光”争的就是“光荣”和“荣耀”。这个意思变成使动用法,就是“使显耀”的意思,“光宗耀祖”的“光”就是使动用法。“光”给人带来好处,由此引申出“恩惠”“好处”的意思,“沾光”“借光”,“沾”“借”的都是“好处”。对客人到来表示欢迎用敬辞表达就是“光临”“光顾”。
“光”能代表日、月、星辰,它们的来与去能显示时间的变化,所以“光”也用来表示时间、日子。古人常发出“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感慨。
光滑的东西容易反光,“光”又有“光滑”的意思,“光溜”“光润”“光洁”等词都是用来形容光滑的情状的。裸露的东西也容易让人看到光泽,感觉到它似乎是光滑的,“光”也用来表示“裸露”的意思,如:光着身子、光脚。裸露的东西没有遮蔽,光秃秃的,让人想到什么也没有、一点也不剩,“光”也有“净”“尽”的意思,如:钱花光了,吃光喝净。
详细释义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十上】【火部】古皇切(guāng)
明也。从火在人上,光明意也。
𤎫,古文。
炗①,古文。
【注释】①炗:王筠《说文解字释例》:“炗从廿火。廿,古疾字,速也。火速则光盛也。又加炎则緐(同“繁”)复晦滞矣,恐是籀文。“
说文解字注
“朙也”注:《左传》周内史释易观国之光曰:光,远而自他有燿者也。
“从火在儿①上,光朙意也”注:说会意。目在儿上则为见,气在儿上则为欠,口在儿上则为兄,皆同意。古皇切。十部。
“炗,古文”注:庶字从此会意。
【注释】①儿:音rén,《说文解字》认为儿是人的古文奇字。
广韵
古黄切,平唐见 ‖光声阳部(guāng)
光,明也。亦州名,汉西阳县地,属江夏郡,梁置光州,因浮光山为名。又姓,田光之后,秦末子孙避地以光为氏。晋有乐安光逸。古黄切。十四。
古旷切,去宕见 ‖光声阳部(guàng)
光,上色。又古黄切。
康熙字典
【子集下】【儿字部】光;康熙笔画:6;部外笔画:4
古文:炗、𤎫、𠈑、𤉭
《唐韵》古黄切。《集韵》《韵会》《正韵》姑黄切,並广平声。《说文》:从火在人上。本作灮,今作光。徐曰:光明意也。《易·需卦》:有孚光亨。《程传》:有孚则能光明而亨通。《正韵》:辉光,明耀华彩也。
又《集韵》:太岁在辛曰重光。
又谥法,能绍前业曰光。
又姓。《广韵》:田光后,秦末子孙避地,以光为氏。晋有光逸。
又《集韵》:古旷切,广去声。饰色也。或作䊯。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笔顺】①丨(竖)②丶(点)③ノ(撇)④一(横)⑤丿(撇)⑥乚(竖弯钩)
【写法】❶“⺌”窄“兀”宽。❷“⺌”首笔竖在竖中线,两侧点低撇高。❸“兀”,居下半格;横笔在横中线;“儿”,底部较宽,乚(竖弯钩)的竖段在竖中线,钩部超出上部。
书法欣赏
音韵集成
中上古音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韵书集成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方音汇集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汉语方音字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