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唇鱼(学名:Acrossocheilus fasciatus)是鲤科、光唇鱼属鱼类,又名石斑鱼、高鱼、石矾鱼、罗丝鱼。体细长,侧扁,长15厘米左右;头后背部稍隆起,腹部浅弧形;吻圆钝,吻褶短,未掩盖上唇,边缘光滑;口下位;鳞中等大,胸鳞狭小。体灰褐色,下侧淡黄;腹面白色;体侧具横带6条,暗褐色纵带一条。
动物学史
历史上光唇鱼各群体间的基因交流很频繁。从种间系统发育关系可以看出光唇鱼与温州光唇鱼形成姐妹群,两者与克氏光唇鱼共同形成一个单系分支,亲缘关系较近;光唇鱼与克氏光唇鱼的种间分化推测源于怀玉山脉的地理隔离。
属名Acrossocheilus来源于希腊语,akro(意思是最顶端、顶峰)+krossos(意思是流苏、边缘)。
形态特征
体量
背鳍Ⅳ-8;
臀鳍Ⅲ-5;
胸鳍Ⅰ-14-16;
腹鳍Ⅱ-8。背鳍前鳞12-15,围尾柄鳞16。第一鳃弓外鳃耙10-16。下咽齿3行,2·3·5-5·3·2。脊椎骨4+33-36。体长为体高的3.2-3.8倍,为头长的3.8-4.4倍,为尾柄长的5.4-6.7倍,为尾柄高的7.5-9.8倍。头长为吻长的2.6-3.2倍,为眼径的3.8-5.0倍,为眼间距的2.4-3.1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2-1.8倍。
体型
体延长而侧扁。头后背部稍隆起呈弧形,腹部较平直或稍呈弧形。头中等大,侧扁。吻钝圆,稍向前突出。吻长小于眼后头长。吻皮下垂止于上唇基部,在前眶骨前缘有侧沟斜向口角与唇后沟相通。口下位,口裂呈浅马蹄形。上唇较薄,紧贴于上颌外表,与上颌之间有一明显缢痕。下唇较宽,分两侧瓣,唇后沟前伸至颏部中断,间距为口宽的1/3左右。下颌与下唇分离,前缘几乎平直,具锋利的角质边缘,完全裸露。须2对,细长,吻须不及眼径,口角须稍长于眼径。眼中等大,侧上位,眶间稍隆起。鳃盖膜在前鳃盖骨后缘的下方连于峡部,其间距约为眼径的1/2。鳞片中等大,胸腹部鳞片稍小。侧线完全,入后几乎平直地延伸至尾鳍基中央。背鳍及臀鳍基具明显鳞鞘,腹鳍基具腋鳞。
背鳍
背鳍外缘几乎平截,较大雄鱼鳍条突出于鳍间膜之外,末根不分枝鳍条不变粗,近基部稍硬,末端柔软,后缘有或无细锯齿;背鳍起点位于吻端至尾鳍基的中点或稍有偏离,背鳍不及头长。胸鳍长于腹鳍,末端不达腹鳍起点,相差2-4枚鳞片。腹鳍起点与背鳍第一根分枝鳍条相对,末端不达肛门。臀鳍紧接肛门之后,外缘斜截形或弧形,起点距尾鳍基较腹鳍起点为近,末端达到或接近尾鳍基。尾鳍叉形,最长鳍条为中央最短鳍条的2倍或稍长。
鳃耙
鳃耙较短,尖细,排列较疏。下咽齿主行外侧第一枚齿短小,第二枚粗大,上端成锥形,其余齿较细长,咀嚼面倾斜,顶端尖而钩曲。鳔2室,后室接近前室的2倍长。
腹部
腹膜黑色。
浸泡标本
浸泡标本体棕褐色,腹部色较浅。雌鱼体侧具6条垂直黑色条纹,横跨背部一直延伸至腹面,占-2列鳞片,尾鳍基的条纹有时较宽。鳃孔后有一条斜行黑条。雄鱼沿侧线有一纵行深色带,垂直条纹有时不明显。黑色条纹及纵带随年龄增大而消失。各鳍棕黄色。背鳍鳍条间膜为黑色。
栖息环境
光唇鱼生活于山涧溪流和江河中上游等急流环境中,该物种更喜欢生活在清澈的河流和溪流中(水流湍急),常栖息于砾石沉积物下。成鱼通常位于鹅卵石和巨石之下,而幼鱼则更喜欢较浅的静水区或回水区。
分布范围
光唇鱼主要分布于中国浙江、江苏、安徽、福建、江西等地;在浙江省内分布于钱塘江、苕溪、甬江、灵江各水系的上游支流。
生活习性
自然条件下,光唇鱼以刮食水中的苔藓等藻类植物为食,同时也喜欢食用水中的昆虫。
生长繁殖
翌年5月,待水温达到20℃时,按照1:2的比例将雄性和雌性亲鱼打捞后,选择性腺发育充分的亲鱼,注射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绒毛膜促性素及脑垂体等后分性别放到专门的池塘进行观察。通常48小时左右开始产卵,观察到鱼类肛门处微红时即可捕捞,并进行人工取卵。取卵前先捕捞雄鱼进行人工采取精液,并用0.9%生理盐水按照1:3释稀后备用。之后,将取得的卵与释稀后的精液混合搅拌2分钟后进行孵化。
第一次性周期内,4-5月龄鱼卵巢处Ⅰ期,内以第Ⅰ时相卵细胞为主;6-18月龄鱼卵巢处Ⅱ期,内以第Ⅱ时相卵母细胞为主,单层滤泡膜形成;19-20月龄鱼卵巢处Ⅲ期,内以第Ⅲ时相卵母细胞为主,双层滤泡膜及放射带形成,胞质内出现液泡及卵黄粒;21-22月龄鱼卵巢处Ⅳ期,内以第Ⅳ时相卵母细胞为主,胞质内充满卵黄粒;23-24月龄鱼卵巢处Ⅴ期,内以第Ⅴ时相卵母细胞为主,滤泡膜脱落;25月龄鱼卵巢处Ⅵ期,内以空滤泡和第Ⅱ、第Ⅲ时相卵母细胞为主。6-7月为主要产卵期,9月产后卵巢恢复至Ⅱ期,12月进入Ⅲ期,并以该期越冬,4月卵巢重新往前发育。
孵化在孵化桶中进行,每桶投放授精卵0.75-1.5千克,孵化率可达70%以上。孵化的光唇鱼苗在孵化桶中经72小时平游后,可直接进行销售,也可投放到苗种培育池进行不同规格的鱼种培育。
保护现状
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23年 ver 3.1)——无危(LC)。
主要价值
经济价值
光唇鱼分布广,为产区的小型经济鱼类,肉鲜美。光唇鱼骨外形漂亮,可食用、可观赏、可垂钓,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市场需求潜力大。此外,还具有净化水质的作用。
营养价值
野生光唇鱼肌肉蛋白质含量为16.62%,脂肪2.66%,水分80.73%,灰分0.92%;养殖光唇鱼肌肉蛋白质含量为16.51%,脂肪2.51%,水分80.65%,灰分0.94%;野生光唇鱼的水分、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均较养殖光唇鱼略高。共检测到17种氨基酸,其中必需氨基酸8种,风味氨基酸4种。野生组的氨基酸总量显著高于养殖组;必需氨基酸的总量也高于养殖组。与养殖光唇鱼相比,野生光唇鱼肌肉中苏氨酸、亮氨酸及含硫氨基酸含量较高。以氨基酸评分为标准,光唇鱼肌肉的第一限制氨基酸是赖氨酸,第二限制性氨基酸为缬氨酸;以化学评分为标准,说明光唇鱼肌肉必需氨基酸组成相对平衡且含量丰富,是一种较为平衡的优质蛋白质。共检出22种脂肪酸,光唇鱼肌肉中所含饱和脂肪酸有9种;不饱和脂肪酸共有14种,其中单不饱和脂肪酸6种,多不饱和脂肪酸8种;饱和脂肪酸中C 16:0含量最大;而不饱和脂肪酸中C 16:1和C 18:2含量最高。多不饱和脂肪酸中二十碳五烯酸(C 20:5)含量为10.20%;二十碳六烯酸(C 22:6)含量为9.18%,在淡水鱼中是较高的,是一种优质的淡水食用鱼类。
物种危害
光唇鱼的卵有毒,误食会引起腹泻、腹痛、头晕、呕吐等中毒症状;猫、鸡等动物食鱼卵会引起死亡。一般认为食用卵量达5-30克可能发生中毒,成人一次摄食有毒鱼卵100-200克,很快出现中毒症状。鱼卵毒素耐热,需长时间加热才能将毒素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