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密度
光学术语
光密度是材料所具有的能减缓光的传播速度并产生折射(折光)效应的一种复杂的特性。
基本信息
定义
光密度(OD)[optical density]定义为材料遮光能力的表征。它用透光镜测量,表示被检测物吸收掉的光密度,是检测方法里出现的专有名词
光密度没有量纲单位,是一个对数值,光密度是入射光透射光比值的对数或者说是光线透过率倒数的对数。计算公式为OD=lg(入射光/透射光)或OD=lg(1/透光率
科技编辑大辞典》对光密度的定义是:入射光强度与透射光强度之比值的常用对数值。专业书籍则这样解释“吸光度”:入射光和透射光的透过率之比值的常用对数值,也称光密度。分析可见,两个概念其实是一致的,“光密度”就是“吸光度”,且用“光密度”符合国家标准,更规范。
标准名称、量符号及其使用规范探讨》
OD是optical density(光密度)的缩写,表示被检测物吸收掉的光密度,是检测方法里出现的专有名词。一般人理解较困难,具体检测涉及到很多物理等方面知识。你只须知道是阴性即可光通过被检测物,前后的能量差异即是被检测物吸收掉的能量,特定波长下,同一种被检测物的浓度与被吸收的能量成定量关系。检测单位用OD值表示,OD=lg(1/trans),其中trans为检测物的透光值。
表示及作用
投射到影像上光强度(ID)与透过影像光强度(I)的比值的常用对数,即透光率(T)倒数的常用对数,光密度用D表示。
实质上就是吸光度。1971年IUPAC(国际纯化学和应用化学联合会)提议取消这个名词,在发射光谱分析中用黑度,在光吸收分析中用吸光度来表示。
在生物学上,常用来做免疫组化检查。通常病灶处染色深,光密度大。
吸光度
定义
吸光度,absorbance,是指光线通过溶液或某一物质前的入射光强度与该光线通过溶液或物质后的透射光强度比值的对数,影响它的因素有溶剂、浓度、温度等等吸光系数与入射光的波长以及被光通过的物质有关。只要光的波长被固定下来,同一种物质,吸光系数就不变。当一束光通过一个吸光物质(通常为溶液)时,溶质吸收了光能,光的强度减弱。吸光度就是用来衡量光被吸收程度的一个物理量。 吸光度用A表示。A=abc,其中a为吸光系数,单位L/(g·cm),b为液层厚度(通常为比色皿的厚度),单位cm , c为溶液浓度,单位g/L影响吸光度的因数是b和c。a是与溶质有关的一个常量。此外,温度通过影响c,而影响A。
表示及作用
吸光度用A表示,其定量关系可用郎伯-比耳定律,A= -lg I/I o= -lgT = KCL ,式中I为透射光强度;I0为发射光强度;T为透射比;L为光通过长度,C是被测样品浓度;所以在一定条件下,测定了吸光度就可以检测出等侧溶液的浓度。测定吸光度的仪器主要有各种分光光度计(可见光的、红外的、紫外的、荧光)。利用郎伯-比耳定律来测定溶液浓度和进行元素分析的仪器还有光谱仪红外线、微波、紫外线X射线),其中原子类的光谱仪又分为原子发射光谱仪原子吸收光谱仪原子发射光谱仪根据激发机理不同,原子发射光谱有3种类,1.原子的核外光学电子在受热能和电能激发而发射的光谱,通常所称的原子发射光谱法是指以电弧、电火花和电火焰(如ICP等)为激发光源来得到原子光谱的分析方法。以化学火焰为激发光源来得到原子发射光谱的,专称为火焰光度法。2.原子核外光学电子受到光能激发而发射的光谱,称为原子荧光(见原子荧光光谱分析)。3.原子受到X射线光子或其他微观粒子激发使内层电子电离而出现空穴,较外层的电子跃迁到空穴,同时产生次级X射线即X射线荧光(见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大多数金属元素相对灵敏度为1.0×10-8~1.0×10-10g·mL-1,非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绝对灵敏度为1.0×10-12~1.0×10-14g。这是由于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的是占原子总数99%以上的基态原子,而原子发射光谱测定的是占原子总数不到1%的激发态原子,所以前者的灵敏度和准确度比后者高的多。
对照
镀铝薄膜光密度与铝层厚度对照
光密度法 光密度(OD)定义为材料遮光能力的表征。它用透光镜测量。光密度没有量纲单位,是一个对数值,通常仅对镀铝薄膜和珠光膜进行光密度测量。
光密度是入射光与透射光比值的对数或者说是光线透过率倒数的对数。计算公式为
OD=log10(入射光/透射光)或OD=log10(1/透光率)
通常镀铝膜光密度值为1-3(即光线透过率为10%-0.1%),数值越大镀铝层越厚,美国国家标准局的ANSI/NAPM IT2.19对试验条件做了详细规定。
OD值、方阻值和铝层厚度对照表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22 09:43
目录
概述
基本信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