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德陶瓷烧制技艺
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光德镇瓷业早在元、明代已相当发达。据考证,光德镇最先办厂制瓷的有水尾、园仔墩、窑山、下陶等村庄,生产碗、盘、杯、碟、壶等日用瓷器,装饰纹样以青花、云龙、花卉和人物为多。在漫长的生产过程中,创造出一整套陶瓷传统手工制作技艺。
历史渊源
梅州市大埔县光德镇的瓷业早在元、明代已相当发达。据考证,光德镇最先制瓷的有水尾、园仔墩、窑山、下陶等村庄,生产碗、盘、杯、碟、壶等日用瓷器,装饰纹样以青花、云龙、花卉和人物为多。在漫长的生产过程中,创造出一整套陶瓷传统手工制作技艺。现分布于光德镇全境及县内高陂、桃源、湖寮、洲瑞等镇。
光德镇明代的古窑址有窑子下、陶溪等6处,属笔架山百窑村流派;清代的古窑址主要分布在光德下漳、富岭、九社等9处,已基本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据《大埔县志·民国志》记载:“沙坪,居民俱黄姓,九十四户,六百二十人,多以窑为业;村有窑十五座”;“上、下礤,居民七十五户,五百零九人,多以窑为业”;“漳溪,居民四百零九户,三千一百一十六人,多以窑为业,全村有窑十一座”;“九社,居民一百二十三户,一千一百三十人,多窑业,全村有窑三十五座”;“澄坑,居民二百二十六户,一千四百五十九人,以窑为业,全村有窑数十座”;“富岭,居民四百九十六户,二千七百九十七人,多以窑为业,有窑百余座”。可见,至民国初,光德镇全镇有瓷窑近300座,陶瓷业已经相当兴旺。
光德镇位于大埔县南部,毗邻饶平县的新丰镇、三饶镇,连接本县高陂镇、桃源镇,距县城六十三公里,镇政府所在地富岭村,辖区面积114.66平方公里,有10个行政村,12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18万人。经济来源主要靠陶瓷生产,瓷业经济收入占总量80%。
陶瓷手工制瓷技艺在光德镇传承了700多年,它是历代瓷业工人用智慧和汗水长期积累、总结而成,是科学与实践的结晶。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传统陶瓷手工技艺已逐渐被机械和半机械所代替,传统龙窑亦逐渐改为液化气窑。因此必须对传统陶瓷手工技艺进行抢救和有效地保护,使传统陶瓷手工技艺得以保留和传承。
工艺流程
光德镇主要陶瓷种类有:(一)仿古瓷,主要产品有:青花花瓶、花篮瓶、古凳;(二)工艺瓷,主要产品有:青花四角花瓶、蒜头瓶、天珠瓶、各种造型果盘、笔筒、笔架;(三)日用瓷,主要产品有:杯、盘、碗、碟、匙、茶具、花盆、鱼缸、烟灰盅等。
光德镇陶瓷手工制瓷技艺具体可分为四大工序:(一)采集瓷土、拌泥、拌浆釉,这道工序又可具体分为采瓷土、放车碓、踏泥、洗泥、干泥、洗浆釉;(二)拉胚成型。拉胚成型有两种方式:一是打饼式,二是手拉胚式;(三)绘画上釉。陶瓷绘画上釉技术具体分为釉上彩和釉下彩两种;(四)燃烧制成。将做好的瓷胚装进匣钵放进窑中起火燃烧,烧熟冷却后即成成品。
传承保护
传承现状
陶瓷手工制瓷技艺在光德镇传承了700多年,光德陶瓷手工技艺传承,是按照制瓷工艺流程来进行的。每项工艺传承都要拜师求艺,学习培训要有一年以上,才能出师,出师后方能独立从事工艺操作。传承的方式主要有家庭传承和师徒传承,但可以跨工艺拜师。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光德传统陶瓷手工技艺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已呈现濒危状态。
传承人物
黄福传,男,1964年生。16岁进入光德富岭瓷厂,跟随朱招集、黄万生等师父学习手拉坯、彩绘等陶瓷手工技艺。1986年起独立办厂,本着对光德手工陶瓷的热爱,不断钻研、提高技艺。在工作之余,他坚持创作,并和团队一起研究开发新产品。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关注光德陶瓷,他积极进行对外宣传,参加各类博览会,通过报刊、电视台、网络等各种媒介宣传光德陶瓷烧制技艺,通过打造工业旅游项目让国内外游客近距离了解光德陶瓷的制作工艺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他努力挖掘、整理光德陶瓷的历史、烧制技艺、制瓷老工具、瓷文化民俗活动和故事等资料,并建设了一栋青花瓷大楼,用于展示半个世纪以来各式各样的光德陶瓷,让光德陶瓷烧制技艺更好地传播与发展。此外,他十分重视培养陶瓷人才,每年亲自授课不少于20场次,特别是在光德陶瓷的手工成型、釉下彩绘等技艺进行了专题培训,为光德陶瓷烧制技艺的传承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后继之才。
保护措施
2009年03月12日,被梅州市人民政府列入梅州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2年02月21日,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列入广东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最新修订时间:2021-03-30 14:58
目录
概述
历史渊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