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是现代文学家、诗人
朱自清于1919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此诗表达了时为北京大学哲学系学生的诗人,对光明社会的憧憬,对新的人生道路的向往。此诗内容有理性的思辨,却通过假设的与“上帝”的答问方式,运用象征和对比,把哲理熔铸于形象之中,避免了抽象与晦涩之感,而显得亲切、活泼。
作品原文
光明
风雨沉沉的夜里,
前面一片荒郊。
走尽荒郊,
便是人们底道。
呀!黑暗里歧路万千,
叫我怎样走好?
“上帝!快给我些光明吧,
让我好向前跑!”
上帝慌着说,“光明?
我没处给你找!
你要光明,
你自己去造!”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1919年11月22日,发表于当年同月25日北京《晨报》上。后收录在朱自清的第一本诗文集《踪迹》中。
当时,作者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正处于毕业前夕。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觉醒的年青一代,看到了改变社会的大“黎明前曙光”,他们憧憬美好的未来,寻找新的人生道路,同时也认识到面前的社会现实——中国大地仍是风雨如磐的沉沉黑夜和无尽的荒凉旷野。
文学赏析
此诗用今天的思想和艺术标准来看,可能较幼稚,但它是中国新诗初创时期的作品,而且是其中较好的篇章之一,人们必须用科学的历史的观点来分析,才能认识它的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暴风骤雨,激荡着中国青年知识分子的心灵,在黑暗沉沉的旧中国揭开新时代黎明的曙光。觉醒的青年一代,憧憬光明的社会,寻求新的人生道路,他们面对黎明前的现实,中国大地仍是风雨如磐的沉沉黑夜和无尽的荒凉旷野。这时北京大学哲学系学生朱自清,他唱自己的歌,也是他同时代人的心声。这首诗写出了这一代人对现实的认识,对光明的殷切呼唤和对前进道路的初步思考。
全诗十二行,以参差排列的诗句,明显地分为三个层次,每个层次都是四行。
诗的第一节,写的是作者对于现实社会和民族前途的看法。以“风雨沉沉的夜里,/前面一片荒郊”,象征那内忧外患频仍的时代和黑暗、困苦、腐败的社会现实。“走尽荒郊,/便是人们底道”,夜沉沉,路漫漫,出路在何处。就像鲁迅《彷徨》引《离骚》句作为题辞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朱自清比鲁迅年轻得多,没有达到鲁迅那般深沉的忧愤,但他们的苦闷和探索精神却是近似的,只是朱自清的诗的意象具有模糊性和浮泛性,多一层渺茫之感,是当时年轻一代的共同心态。
第二节写道:“黑暗里歧路万千,/叫我怎样走好?”“五四”前后曾出现五花八门的主义、学说、思潮,弥漫于知识界,诗人把它们称为“歧路万千”,可见是难于抉择,因而他向上帝呼唤:“快给我些光明吧,/让我好向前跑!”在退潮以后浓重的黑暗中,他没有颓唐、落伍、转向或裹足不前,而依然执著地追求光明,准备着跑步前进。“上帝”,在这里不是一个确指的形象。在中国传统观念里,“上帝”与“天”是同义词,它是宇宙间万能的主宰;在西方宗族里,它是创世主和救世主。朱自清当时也是彷徨的,他是无神论者,而所以虚构出这个形象,意在表达上天入地求索的心境,渴望寻找到奔向光明的道路。
第三段假借“上帝”的答问,说明光明必须靠自己去创造。世事听天由命的传统观念,向上帝祈祷的宗教虔诚,对圣君贤臣济世拯民的幻想,一一被扬弃了,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创造光明,是那一代追求者经过深刻的理性思考和无数次痛苦的实践所得出的新答案;这就是这首诗的主题。就像《国际歌》的的歌词:没有救世主,也不相信神仙和皇帝,用自己的力量来创造新世界。朱自清的思想、虽然不能达到革命无产阶级的认识高度,但也受到开始传播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推动他的独立自主意识的觉醒。尽管这首诗对现实的揭露以及所追求的新的生活道路和理想,都表现得浅显而带有浮泛性,缺乏思想的深度,但这正是那个时代较为普遍的青年们心灵的反映。今天的读者读这首诗确实不能被它感动了,但在历史的意义上,它还存在着认识的价值。
名家点评
当代作家
阿滢《朱自清的第一本诗文集》:“《光明》是诗集《踪迹》中的第一首诗,这首诗写于一九一九年二月二十二日,当时中国正处于辛亥革命初期,中国命运前途未卜,一片混乱,国人处在迷茫之中。诗人便发出了‘你要光明,你自己去造’的呼吁。”
当代作家、学者
朱光灿《朱自清及其〈踪迹〉》:“此诗是朱自清所写的第二首新诗,抒写了他对于光明的憧憬和追求的迫切的心情……诗大致分为三节,每节四行,大体整齐语言也质朴、自然。”
云南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
余建忠《大学国文精读》:“本诗在艺术上带着新诗草创时期的特征。他完全突破了古典格律诗的传统模式,实践了当时提出的诗体解放的主张,较胡适的《尝试集》还带着旧诗的痕迹,又前进了一步。诗人完全抛弃了平仄、对仗以及传统的韵调和意趣,纯用白话乃至口,只求节奏自然,意象更新。”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年),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自称“扬州人”。在北京大学学习时参与“五四”运动,曾参与发起“中国新诗社”和创办《诗》月刊,为文学研究会的早期成员。抗战胜利后参加反蒋反关斗争,拒领美国救济粮,死于贫病交加中。主要作品有诗歌集《
雪朝》和《踪迹》,散文集《
背影》、 《欧游杂记》等。其散文笔调清新,风格淡雅,开创了中国现代散文创作之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