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赞歌
中国现代诗人艾青所创作的诗歌
《光的赞歌》是诗人艾青于1978年8月创作的现代诗歌,最早发表于1979年《人民文学》第一期,后收入诗集《归来的歌》。诗歌以赞颂光明为主题,分两大部分、九小节展开。第一部分由诗歌的前六节组成,主要采用议论的手法,从现实的角度,论述了“光”的意义。第二部分是诗歌的高潮部分,运用抒情的手法,激昂地表达作者对“光”的赞颂,此部分由诗歌的最后三小节组成。
作品原文
光的赞歌
每个人的一生
不论聪明还是愚蠢
不论幸福还是不幸
只要他一离开母体
就睁着眼睛追求光明
世界要是没有光
等于人没有眼睛
航海的没有罗盘
打枪的没有准星
不知道路边有毒蛇
不知道前面有陷阱
世界要是没有光
也就没有扬花飞絮的春天
也就没有百花争艳的夏天
也就没有金果满园的秋天
也就没有大雪纷飞的冬天
世界要是没有光
看不见奔腾不息的江河
看不见连绵千里的森林
看不见容易激动的大海
看不见像老人似的雪山
要是我们什么也看不见
我们对世界还有什么留恋
只是因为有了光
我们的大千世界
才显得绚丽多彩
人间也显得可爱
光给我们以智慧
光给我们以想象
光给我们以热情
光帮助我们创造出不朽的形象
那些殿堂多么雄伟
里面更是金碧辉煌
那些感人肺腑的诗篇
谁读了能不热泪盈眶
那些最高明的雕刻家
使冰冷的大理石有了体温
那些最出色的画家
描出了色授神与的眼睛
比风更轻的舞蹈
珍珠般圆润的歌声
火的热情、水晶的坚贞
艺术离开光就没有生命
山野的篝火是美的
港湾的灯塔是美的
夏夜的繁星是美的
庆祝胜利的焰火是美的
一切的美都和光在一起
这是多么奇妙的物质
没有重量而色如黄金
它可望而不可及
漫游世界而无体形
具有睿智而谦卑
它与美相依为命
诞生于撞击和磨擦
来源于燃烧和消亡的过程
来源于火、来源于电
来源于永远燃烧的太阳
太阳啊,我们最大的光源
它从亿万万里以外的高空
向我们居住的地方输送热量
使我们这里滋长了万物
万物都对它表示景仰
因为它是永不消失的光
真是不可捉摸的物质——
不是固体、不是液体、不是气体
来无踪、去无影、浩淼无边
从不喧嚣、随遇而安
有力量而不剑拔弩张
它是无声的威严
它是伟大的存在
它因富足而能慷慨
胸怀坦荡、性格开朗
只知放射、不求报偿
大公无私、照耀四方
但是有人害怕光
有人对光满怀仇恨
因为光所发出的针芒
刺痛了他们自私的眼睛
历史上的所有暴君
各个朝代的奸臣
一切贪婪无厌的人
为了偷窃财富、垄断财富
千方百计想把光监禁
因为光能使人觉醒
凡是压迫人的人
都希望别人无能
无能到了不敢吭声
而把自己当做神明
凡是剥削人的人
都希望别人愚蠢
愚蠢到了不会计算
一加一等于几也闹不清
他们要的是奴隶
是会说话的工具
他们只要驯服的牲口
他们害怕有意志的人
他们想把火扑灭
在无边的黑暗里
在岩石所砌的城堡里
维持血腥的统治
他们占有权力的宝座
一手是勋章、一手是皮鞭
一边是金钱、一边是锁链
进行着可耻的政治交易
完了就举行妖魔的舞会
和血淋淋的人肉的欢宴
回顾人类的历史
曾经有多少年代
沉浸在苦难的深渊
黑暗凝固得象花岗岩
然而人间也有多少勇士
用头颅去撞开地狱的铁门
光荣属于奋不顾身的人
光荣属于前仆后继的人
暴风雨中的雷声特别响
乌云深处的闪电特别亮
只有通过漫长的黑夜
才能喷涌出火红的太阳
愚昧就是黑暗
智慧就是光明
人类是从愚昧中过来
那最先去盗取火的人
是最早出现的英雄
他不怕守火的鹫鹰
要啄掉他的眼睛
他也不怕天帝的愤怒
和轰击他的雷霆
把火盗出了天庭
于是光不再被垄断
从此光流传到人间
我们告别了刀耕火种
蒸汽机带来了工业革命
从核物理诞生了原子弹
如今象放鸽子似的放出了地球卫星……
光把我们带进了一个
光怪陆离的世界:
光怪陆离的世界:
X光,照见了动物的内脏
激光,刺穿优质钢板
光学望远镜,追踪星际物质
电子计算机
把我们推到了二十一世纪
然而,比一切都更宝贵的
是我们自己的锐利的目光
是我们先哲的智慧之光
这种光洞察一切、预见一切
可以透过肉体的躯壳
看见人的灵魂
看见一切事物的底蕴
一切事物内在的规律
一切运动中的变化
一切变化中的运动
一切的成长和消亡
就连静静的喜马拉雅山
也在缓慢地继续上升
认识没有地平线
地平线只能存在于停止前进的地方
而认识却永无止境
人类在追踪客观世界中
留下了自己的脚印
实践是认识的阶梯
科学沿着实践前进
在前进的道路上
要砸开一层层的封锁
要挣断一条条的铁链
真理只能从实践中得以永生
光从不可估量的高空
俯视着人类历史的长河
我们从周口店到天安门
象滚滚的波涛在翻腾
不知穿过了多少的险滩和暗礁
我们乘坐的是永不沉的船
从天际投下的光始终照引着我们
我们从千万次的蒙蔽中觉醒
我们从千万种的愚弄中学得了聪明
统一中有矛盾、前进中有逆转
运动中有阻力、革命中有背叛
甚至光中也有暗
甚至暗中也有光
不少丑恶与地耻
隐藏在光的下面
毒蛇、老鼠、臭虫、蝎子、蜘蛛
和许多种类的粉蝶
她们都是孵化害虫的母亲
我们生活着随时都要警惕
看不见的敌人在窥伺着我们
然而我们的信念
像光一样坚强——
经过了多少浩劫之后
穿过了漫长的黑夜
人类的前途无限光明、永远光明
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生命
人是银河星云中的一粒微尘
每一粒微尘都有自己的能量
无数的微尘汇集成一片光明
每一个人既是独立的
而又互相照耀
在互相照耀中不停地运转
和地球一同在太空中运转
我们在运转中燃烧
我们的生命就是燃烧
我们在自己的时代
应该象节日的焰火
带着欢呼射向高空
然后迸发出璀璨的光
即使我们是一支蜡烛
也应该“蜡炬成灰泪始干”
即使我们只是一根火柴
也要在关键时刻有一次闪耀
即使我们死后尸骨都腐烂了
也要变成磷火在荒野中燃烧
作为一个微不足道的人
天文学数字中的一粒微尘
即使生命象露水一样短暂
即使是恒河岸边的细沙
也能反映出比本身更大的光
我也曾经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在不自由的岁月里我歌唱自由
我是被压迫的民族我歌唱解放
在这个茫茫的世界上
我曾经为被凌辱的人们歌唱
我曾经为受欺压的人们歌唱
我歌唱抗争,我歌唱革命
在黑夜把希望寄托给黎明
在胜利的欢欣中歌唱太阳
我是大火中的一点火星
趁生命之火没有熄灭
我投入火的队伍、光的队伍
把“一”和“无数”溶合在一起
进行为真理而斗争
和在斗争中前进的人民一同前进
我永远歌颂光明
光明是属于人民的
未来是属于人民的
任何财富都是人民的
和光在一起前进
和光在一起胜利
胜利是属于人民的
和人民在一起所向无敌
我们的祖先是光荣的
他们为我们开辟了道路
沿途留下了深深的足迹
每个足迹里都有血迹
现在我们正开始新的长征
这个长征不只是二万五千里的路程
我们要逾越的也不只是十万大山
我们要攀登的也不只是千里岷山
我们要夺取的也不只是金沙江、大渡河
我们要抢渡的是更多更险的流口
我们在攀登中将要遇到更大的风雪、更多的冰川……
但是光在召唤我们前进
光在鼓舞我们、激励我们
光给我们送来了新时代的黎明
我们的人民从四面八方高歌猛进
让信心和勇敢伴随着我们
武装我们的是最美好的理想
我们是和最先进的阶级在一起
我们的心胸燃烧着希望
我们前进的道路铺满阳光
让我们的每个日子
都象飞轮似的旋转起来
让我们的生命发出最大的能量
让我们像从地核里释放出来似的
极大地撑开光的翅膀
在无限广阔的宇宙中飞翔
让我们以最高的速度飞翔吧
让我们以大无畏的精神飞翔吧
让我们从今天出发飞向明天
让我们把每个日子都当做新的起点
或许有一天,总有一天
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
我们最勇敢的阶级
将接受光的邀请
去叩开那些紧闭的大门
访问我们所有的芳邻
让我们从地球出发
飞向太阳……
1978年8月12日
作者简介
艾青(1910年3月27日~1996年5月5日),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1928年考入国立西湖艺术院。1929年赴法国习画,1931年在巴黎参加反帝大同盟东方支部,1932年回国后加入左翼美术家联盟,因思想激进被捕,1935年出狱,1941年赴延安,《诗刊》主编,抗战胜利后历任陕甘宁边区参议员、区政府文委委员,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副院长,华北人民政府文委委员,《人民文学》主编,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中国文联全委。1932年开始发表作品。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集《向太阳》《火把》《他死在第二次》《旷野》《北方》《雪坚钻》《献给乡村的诗》《大堰河——我的保姆》《反法西斯》《黎明的通知》《黑鳗》《海岬上》《归来的歌》《彩色的诗》等,论文集《诗论》《新文艺论集》《艾青谈诗》等。
创作背景
《光的赞歌》写于1978年8月,正是“文化大革命”结束不久。诗人仿佛从漫漫长夜中醒来,重新看到曙光和希望一样,无法抑制内心的激情与创作的冲动,拿起笔来,歌颂驱走阴霾、战胜黑暗的光明,歌颂新的时代、新的生活。
主要内容
诗歌以赞颂光明为主题,分两大部分、九小节展开。
诗文赏析
诗歌名日《光的赞歌》,中心意象当然是“光”。“光”的意象在诗中其确切的所指有所游移,可以是太阳、电、火等等,但基本的象征就是“光明”,这是该诗的主旨所在。“赞歌”确定了诗的基调:热情、富于希望。“赞歌”很容易让人想到那些粗制溢造、空洞无物甚至荒诞可笑的赞歌体。艾青将这首诗命名为“赞歌”,却写得十分丰富,具有非同一般的深度和厚度。诗共九章。词条下面将一章章细读。
第一章
第一小段直接点明“光”的象征义,即“光明”:每个人“只要他一离开母体/就睁着眼睛追求光明”。这“每个人”在光明面前是无差别的或者说无等级的:“不论聪明还是愚蠢/不论幸福还是不幸”。这里可以看出艾青的理想主义来,显然这无一例外地追求光明的“每个人”肯定不包括诗歌第四章所说的暴君、奸臣、贪婪无厌的人。所以,这“每个人”无疑是作者理想眼界中的人,是追寻到光明之后的人。或者用该诗第八章的原文说,“光明是属于人民的”。光明有阶级性。
第一章第二、三、四小段使用排比句式,从反方向写光明(诗中已简化为“光”)的作用:“世界要是没有光”。艾青热衷于排比,这种排比符合情感的铺张。这种词语/意象的铺排也成为艾青诗歌中印象主义的表征之二。
第二小段写“世界要是没有光”的后果之一,我们就可能失去方向,或者说失去指引。光明之于世界,就像眼睛之于人,就像罗盘之于航船,准星之于枪支。没有光明,世界就失去方向,就不能分辨“毒蛇”、躲避“陷阱”。第三、四小段分别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写“世界要是没有光”的后果。时间上的后果是,无法领略四季的美丽风光。空间上的后果是,无法欣赏“江河”、“大海”、“森林”和“雪山”等各种地貌景观。
第二章
写“一切的美都和光在一起”,也就是写艺术之“光”。
第一小段,自如地把第一章末尾两段所写的时空意义上的“大干世界”(自然)转到了“可爱”的“人间”(“只是因为有了光”)。这时的“光”就转变成了“智慧”、“想象”、“热情”之光,它能“创造出不朽的形象”。这些不朽的形象在接下来的第三、四、五小段中,分别演化为:建筑、诗歌、雕塑、绘画、舞蹈、歌唱所创造出的形象。艺术需要智慧之光,“艺术离开光就没有生命”。
第五小段,前四句出现了四种光是两两相对的:篝火——灯塔、繁星——焰火。前两种是自然的光(篝火、繁星),后两种是人造/社会的光(灯塔、焰火)。作者用的是相同的句式:“……是美的”。最终总结全诗第一、二章,即“一切的美都和光在一起”,这里的光涵盖了自然光和人造光,也就囊括了自然和“人间”。
第三章
这一章探讨了光的特性、来源和品质。第一小段写光的特性。光:“这是多么奇妙的物质”,这里又返回到物质意义上的光,即自然光线。它“没有重量而色如黄金”,是“无形体”的。这样的特性让作者想到光的品质:“睿智而谦卑”,也正因为有如此品质,光才“与美相依为命”,上面两章的主题在此处得以再现。
第二、三小段写光的来源:撞击和磨擦、火、电、太阳。太阳主题在这里出现。作为“我们最大的光源”,太阳“滋长了万物”,“是永不消灭的光”。太阳是万物的来源之处,或者说是万物产生、存在的条件。同时,太阳也成为最大的光明的象征,成为最大的希望。艾青诗中的光明主题的一个突出意象就是太阳(此外还有“火”的意象)。一个在监狱中煎熬过三年多光阴的诗人,对光极为敏感,加上艾青早年还有解放区经历造就的革命血液,光成为他追求的一个极点,太阳是艾青找到的最好的“光”的象征。他早年写过《太阳》、《向太阳》、《给太阳》、《太阳的话》等许多关于太阳的诗歌。这首《光的赞歌》是一个回归。
第四小段,再次回到光的特性。这次光被说成“不可捉摸的物质”。最后一小段,从光的特性向光的品质提升,赋予光以人格意义,寄托了作者对光的全部理想:“胸怀坦荡、性格开朗/只知放射、不求报偿/大公无私、照耀四方”。
第四章
这一章,写“害怕光的人”造成的黑暗以及光的胜利。
光具有上述的崇高品质,所以引来一些“害怕光的人”,这些“自私的”人“对光充满仇恨”。这里的光在象征义和原始义两个层面使用,既暗指光明,又具有自然光的特点(发出光芒,刺痛这些人的眼睛)。这些人是谁,第二小段有所交代,他们是“暴君”、“奸臣”和“一切贪婪无厌的人”。他们有自己的利益诉求(偷窃财富、垄断财产),于是“千方百计想把光囚禁”。这里光已具有了“使人觉醒”的功能,成为启蒙之光。
第三、四小段在语义上是互文的。“剥削的人”也就是“压迫的人”,他们既“希望别人无能”,又“希望别人愚蠢”。这些无能而愚蠢的人,就是第五小段所说的“会说话的工具”——奴隶。“他们想把火扑灭”,即不让人们(奴隶)接受启蒙。他们的目的是“永远维持血腥的统治”,现在读者知道了,这些人就是历史上的残酷统治者(第六小段)。这些统治者“占有权力的宝座”,一边捞取荣誉(“勋章”)和财富(“金钱”),一边是血腥的统治(皮鞭和锁链)(第七小段)。
这些统治者造成了历史上的黑暗,“黑暗凝固得像花岗岩”。但是人间有无数的“勇士”,他们“用头颅去撞开地狱的铁门”(第八小段)。“地狱的铁门”喻指统治者愚民政策所造成的对启蒙的障碍,“光荣”属于他们(第九小段)。最后一小段,多少能听到些高尔基海燕》里“暴风”和“乌云”的回声。太阳主题再一次出现。太阳经过黑夜而来,光明经由黑暗而来。
第五章
这一章回顾了“光”在整个人类历史上的历史进程。艾青的西学背景让他很容易想到“最早去盗取火的人”——即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他将天火盗往人间,被宙斯发现,将之锁在高加索山崖,让神鹰(诗中被说成“秃鹫”)啄食其肝脏(诗中被说成“眼睛”),晚上伤口愈合,次日;神鹰复来。雪莱为此写有长诗《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 自此,光(这里包括下文艾青将“光”和“火”混用)“流传到人间”。第二小段紧接着写人类“告别了刀耕火种”之后的简要发展历史:蒸汽机、原子弹、人造卫星、X光、激光、光学望远镜、电子计算机……第三、四小段回到“目光”和“智慧之光”,及其洞彻一切(灵魂、一切事物的底蕴、规律、运动和变化)的能力。最后两小段,终于把光的功用归结为“永无止境”的“认识”。最终引出实践、科学和真理。
第六章
这一章,基本上可以看作是第四章的变奏。只作筒略分析。
上一章作者打量了西方历史,这一章试图回到中国:“从周口店到天安门”,光始终照耀着我们。但是,中国的视野在下文却隐遁了,出现的依然是一种人类视野。光在历史中与黑暗处于辩证法之中:觉醒/蒙蔽,聪明/愚弄,统一/矛盾,前进/逆转,运动/阻力,革命/背叛都是由“光明/黑暗”衍生出来的次主题。光下面虽然有毒蛇、老鼠、臭虫、蝎子,但是光明是最终的,因为“我们乘坐的是永不沉没的船”(船的隐喻让人想到“革命航船”)。
第七章
这一章写历史中的人。光明被指认为每一个生命的燃烧的总集,即使每一个生命十分渺小:像“认识银河星云中的一颗微尘”。“我们的生命就是燃烧”,每一个人(回到诗的开头)要为“自己的时代燃烧”。这一章中一系列有关燃烧的隐喻:焰火、蜡烛、火柴、磷火均是当时的流行词汇,一般用于个人对国家和时代的奉献之上。这些词经过无数人的使用、耗费、磨损,虽然也已经植·入一个民族的集体无意识之中,同时却失去了其本身的光芒和力量。所以,这些词汇相对有些空洞。李商隐以隐晦著称的《无题》中的名句“蜡炬成灰泪始干”,被演绎和简化为单义的奉献精神,多少能说明一些问题。
第八章
第一小段前五句是上一段开头的变奏,意思有所重复,在此不作赘述。第六句开始,回顾我和光的渊源。“我”开始出现。“我也曾经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让人想起作者20世纪30年代的《我爱这土地》中类似的句子。诗人早年曾锒铛入狱,抗战期间颠沛流离,但他仍然保持诗人的本性:“在不自由的岁月里我歌唱自由”。接下来的诗句中,“我”又开始被带入一个集体的漩涡,并认同于一个“大我”,第二小段中有诗句:“把‘一’和‘无数’融合在一起”。这也是诗人在30年代后期生活和诗歌急转直下的真实写照。一般人认为,他自此以后的诗歌大不如前,因为诗中丧失掉了我的原初经验。以下诗句开始出现大量充满战争味道的词语:解放、抗争、革命、胜利、队伍、前进、所向无敌等等。战争模式从抗日战争开始到新时期初期一直隐约控制着国内的文学创作,在艾青这里也不例外。此处,艾青以一个革命斗士的身份出现,这个“我”甚至等同于一个民族:“我是被压迫的民族,我歌唱解放”。此句以下又是第四章的主题的再现。“太阳”主题第四次响起:“在黑夜把希望寄托给黎明/在胜利的欢欣中歌唱太阳”。第二、三小段,就是“我”和人民一起组成“火的队伍吁和“光的队伍”(火和光的两个光明主题开始合唱)。“未来”一词首次出现(“未来”暗示下一章的主题):“未来是属于人民的”,此句和前句“光明是属于人民的”的并置,说明了“未来”和“光明”的同构关系。到本章为止,作者的视角基本是回视,展望视角一直暗含其中,最后一章开始高扬。
第九章
这一章开头两段还是采用回视视角,写“光荣的”“祖先”。集中写了红军长征的简要路线和险阻:十万大山、岷山、金沙江、大渡河。第六章神秘失踪的中国视野终于得到稍许弥补。从第三小段开始,是一个鲜明的展望视角,到处是一些漂浮、飞翔的词语:前进、新时代、理想、阳光、翅膀、飞翔……在光的“鼓舞”下,“我们从今天出发飞向明天”最后光的主题达到高潮:“让我们从地球出发/飞向太阳……”太阳主题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出现,以一个省略号结束全诗,意味着光可以把人们带向无尽的未来。
整体赏析
全诗具有许多由“光”的主题衍生出的次主题,它们散布在各章节中一再重复、变奏,使全诗成为多声部、多主题共振的“光”的交响诗。“光”在艾青诗中无疑成为对未来的一种信念。而黑暗/黑夜就被作为文革的隐喻,这在文革之后十分盛行,表明人们对文革的普遍否定(当然也和人对黑暗的无意识恐惧有关)。于是,“光”成为一代人寻求的东西。虽然时过境迁,人们已经很难想象当时的人们对诗中所带出来的历史去魅作用和通篇洋溢着的信仰重拾后的狂喜的震撼与激动。但在文革之后那个价值与信仰普遍缺失的年代,艾青的这首《光的赞歌》所传达出的解放感、让人睁开眼睛去寻找光明的敞开感和明亮感实实在在地震动了一代人。诗中所暗含的个人主体性的追寻、认知需求、平等和启蒙等主题具有永恒的价值。
尽管如此,艾青诗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高度的象征性必然要过滤掉历史的复杂性。对文革的谨慎的反思要远远少于轻率的否定。文革那样一个复杂的年代带来的极权主义过剩、偶像崇拜等问题没有得到深入的反思和清理;如何反省文化、体制甚至人性等深层问题也不能被恰当地带出来。但是,这大概不能归咎于艾青一人,况且诗歌本身就需要含蓄与提纯。
艾青很少直接将批判的矛头直接对准意识形态,而用尚停于表面的人性批判取而代之。因此艾青相信对光明的信念会改变人类的处境,而意识形态问题是他的一个盲点,他是身处意识形态之中来作批判的。《光的赞歌》发表的那一年,朦胧诗人顾城写下名篇《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所用的意象何其相似。所不同的是,顾城对一代人的思考,是以“我”为起点的,对大的意识形态有意忽视或深深地不信任。而在艾青的这首诗里,“我”,基本缺席;艾青这一代老诗人,对意识形态的认同折射到作品中,就是喜欢“宏大叙事”。所以,朦胧诗出现时其矛头直指艾青等诗人,也意味着朦胧诗的批判对象是指向意识形态的。
《光的赞歌》的象征主义色彩比较明显。但是正如在分析第七章时指出的,诗中的很多语汇经过反复的使用已经显得十分空洞。象征意象的作用就是推延认知。所以象征是进行时的,没有一劳永逸的象征。语言的隐喻就是不断使用新的隐喻。而“光”用作光明的象征在我们头脑中几乎已经处于无意识之中。
艾青在诗中反复强调的光和太阳的主题,既有诗人自己在被打成右派复出后重新渴望光明的心态,也是改革开放意识形态在这位左翼诗人作品中的亮相。艾青对现代化的态度过于乐观,从第六章对西方科技文明的颂扬和最后一章太过激动的对未来的展望中多少可以看出,他对现代化的想象带上了那一时代普遍存在的积极憧憬,而对现代化可能带来的问题却缺少预见。21世纪,现代化的正负面效应已经或隐或现在人们周围的现实之中,再回顾这些诗句,人们应该可以做出公正的评价。
主题思想
《光的赞歌》从生活中提炼富有哲理性的主题,产生了平中见奇的艺术效果。光,本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天天所见、所感的平常事物,诗人透过这平凡的事物,发现产在蕴含的诗意,赋予它深邃的哲理意义。通过对光的特征、作用、品格,光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描述,高度概括和深刻反映了人类有文明史以来,光明与黑暗、科学与迷信、智慧与愚昧、唯物与唯心、前进与倒退、革命与反动的生死搏斗,揭示出前者必然战胜后者的历史规律和客观真理,鼓舞人们坚定必胜的信念。
作品评价
原民进广东省筹备委员会委员、副主任陈芦荻《读艾青〈光的赞歌〉》:“诗人在运用两结合的创作方法上,把现实与理想交织在一起,发乎情,合乎理,情理交融,上升到一个诗的新的境界。”“我们读了这首诗,并不感到突然,这是诗人对事物、人生、宇宙、社会观察成熟,蕴藏已久,一触而发的结晶,它拨响了人的心弦,为人人心中所有而笔下所无的。形式的完整,思想的精到,表现的充分,感情的强烈,达到了艺术美、内容美的良好效果。”
中国城市诗歌艺术研究所原所长丁慨然《荆公诗评》:“《光的赞歌》表现了我们时代奋然前行,勇于开拓的精神,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创造光明世界的精神表现,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人生理想的反映,时代感与历史使命感是结合在一起的,具有鲜明的当代中国人民的奋发图强的民族气质,中国无产阶级大无畏的追求光明,创造光明的气概。因此,这首诗将和聂鲁达的《伐木者、醒来》布克梅特的《饥饿时人们的瞳孔》一样,具有世界性的意义。”
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常务理事徐绍建《大学语文》:“运用象征手法,在意象描绘中融入诗人深切丰富的生命体验,使意象形态多样化、意蕴多层次化,并具有警示作用的哲理意味,是这首长诗又一显著特色。”
中国当代作家、诗人吕剑《〈归来的歌〉书后》:“《光的赞歌》在意与象、理与情的融合上虽未达到诗美之至境,但仍可称得上是艾青诗歌创作道路上的‘又一座里程碑’,是‘他的宇宙观,真理观,甚至是他的美学观的一篇诗的表述’。”
北京工商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中文教研室副教授夏京春《大学语文教程》:“深刻的哲理与鲜明的形象和强烈的感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是这首诗的一大特点。诗人不满足于议论说理,而是运用生动的艺术形象,创造了辽阔的诗歌意境,并灌注了强烈的爱憎情感,引人思索,耐人寻味。此外,这首诗象征手法的运用也十分巧妙、奇特,大大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这首诗属自由体诗,句式有长有短,每节分行有多有少,但大都有韵,诗人追求的是节奏旋律与格律的和谐一致。诗人的语言朴素自然,清新雅致,可以说是‘大巧若朴’,‘不带香料而意味自浓’。”
参考资料
艾青.中国作家网.
艾青.中国作家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2 21:20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