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上午,虽然天空中飘洒着点点春雨,但
磁县光禄镇西光禄村仍然热闹非凡,附近许多乡村的人们也纷纷赶来一饱眼福。上午10点30分,鼓乐齐鸣,铜锣开道,一支百余人的庞大队伍从一大院内缓缓走出,“抬阁”巡游开始了……
一条六七米宽的村中大街上早早挤满了数万男女老少,几个十多岁的男孩手持竹竿彩旗,理直气壮地走在队伍前开道;后面锣鼓喧天,喜庆的秧歌队簇拥着两桌“抬阁”出场了。每台阁子高五六米,上面叠站着两位由孩童扮演的角色,他们穿着古代服装、画着脸谱,一会儿舞动长袖、一会儿做个鬼脸,引得围观者时而喝彩、时而大笑……
一桌“抬阁”就是一出戏的精彩场面。走在前面的《状元拜塔》,是家喻户晓的白蛇传故事中的一段。只见身穿大红袍的状元郎左手托着一座宝塔,塔中盘着一条青蛇,塔尖上站着白娘子。最为绝妙的是,白娘子高悬空中,一双小脚轻点塔尖,人仿佛在白云高处却不会坠下,飘若仙人。另一幕《大钉缸》更为神奇,一工匠模样的孩子一手紧握钻杆,一手拉动弦条,不停地“钻”倒置在阁子上的瓦缸,大拇指粗的钻杆上竟站着一位舞动着长袖的女郎,凌空而来,飘然而至,招来无数观众品评指点、啧啧称奇。
“抬阁”的队伍从村中大街东头走到西头,又缓缓折回,中间角色不断变换姿势和表情,看上去既像演戏,又似杂技,扣人心弦,让观众耳目一新,叹为观止。奇特“抬阁”庆丰年阁子布景层叠有序,那人物又是如何“站”在塔尖、钻杆上的?西光禄村86岁的老人牛兆合告诉记者,其实悬在高空中的人是或坐或立在一个铁架子上的,不过制作巧妙,全部罩在服装或道具内,外人根本看不出来。一般用钢筋或木材通过拐、卡、扎等方式搭制架子,其过程是一个秘密,只有少数村民知道。牛兆合老人在8岁时曾上过高阁表演,他说,选儿童有很大学问。一般都是选村中8岁至12岁的少男少女,首先要胆子大,站在六七米的高空不怯不晕,还要根据剧情表演动作,其次要长得俊俏机灵,身瘦体轻。由于民间有上阁表演会受到神灵保佑之传说,所以能上阁表演者受到众人宠爱,曾有“女孩上过装,婆家不用相。男孩上过装,媳妇随便相”的俗语。一般一桌“抬阁”根据表演情节由2至3名儿童组成,他们在架子上身着戏装,依据扮演的戏剧人物特点,随着“抬阁”行进而随意摇摆,显得非常可爱。
据悉,牛兆合老人回忆,解放前由于百姓生活困窘,很少演出,新中国成立后曾连续演出了好几年,中间一度停演,道具被砸坏。改革开放后,特别是村民们生活富裕了,一到每年的正月十五,大家便自发行动起来……一般“抬阁”的表演内容都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戏剧故事和耳闻目睹的民间人物,如孙悟空、白蛇传、穆桂英挂帅等等。如今,西光禄村的村民们也把现实生活融进了“抬阁”里面,曾表演过现代版的“万元户”、“庆祝亚运会”、“党的政策好”等节目。
“抬阁”是一种由两三名孩童扮演古装戏剧人物,立在阁子上巡行的民间传统娱乐活动。因为每台阁子都需要四或八个身强力壮的村民抬着走,所以名为“抬阁”。“抬阁”集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于一体,融绘画、戏曲、彩扎、杂技等艺术为一身,是中原地区民间社火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磁县光禄镇西光禄村的“抬阁”源于清朝康熙年间,历久不衰,每逢好年景的正月十五,便在村内巡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