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伐怨欲
汉语成语
克伐怨欲(拼音:kè fá yuàn yù)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先秦·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宪问》。
成语出处
先秦·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宪问》:“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克伐怨欲”。
成语典故
原宪是孔门弟子“七十二贤人”中的佼佼者,孔子为鲁司寇时,曾做过孔子的家臣,跟孔子的关系相当好,是孔子思想的积极贯彻和执行者。
有一次,原宪请教孔子什么叫作耻,孔子回答他说:“那些在国家政治清明的时候拿俸禄,而不去做一番事业,这是最可耻的;国家政治混乱的时候也照样拿俸禄安享荣华富贵的人,而不退出政治去独善其身,这也是最可耻的。”
原宪又问:“一个人要能强制住好胜、自矜、愤恨、贪欲,就可以成为一个仁人了吗?”
孔子回答:“一个人能够把这四个方面的私念强制住,确实是不容易的。然而这样的人是不是就成为仁人了呢?这就很难说了。仁人的标准比这要高得多。”
成语寓意
原宪所言的“克、伐、怨、欲”是指人的言行和情感,原宪本以为,一个人如果能够克制好胜、自夸、怨恨和贪欲等各种言行和情感,那么他就算具备良好的美德了。然而却没想到,在孔子眼中,仁显然不能等同于这些具体的品行。孔子将仁和原宪所言的人的美德区别开来,他认为仁应该是人们积极的、主动的情感,而“克、伐、怨、欲”只不过是对感情的克制和化解,是一种消极的情感。由此可见,孔子仁的标准之高。
孔子所言的耻与仁,即便是在现代社会,也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他提醒所有的管理者,在自己的位置上一定要有所作为,积极贡献出个人的力量,为本单位或者企业的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同时,人们要在克制,化解个人消极情感的基础上,主动追求仁的境界,保持一种积极主动的情感,树立起个人的人格魅力,建立起自己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这样,才能管理好一个团队。
成语运用
“克伐怨欲”指好胜、骄、怨恨,贪婪这四种不好的品德。联合式结构;在句中一般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唐·李翱《与淮南节度使书》:“翱自十五已后,即有志于仁义,见孔子之论高弟,未尝不以及物为首,克伐怨欲不行,未得为仁。”
宋·阳杭《说经·君子素其位章》“君子素其位而行,便是中立而不倚,不怨天尤人只理会正已,不知其他,至此则克伐怨欲都无。”
清·蔡世远《诸罗县学记》:“吾父子兄弟,肿然蔼然,尽吾爱敬之忧也,克伐怨欲之心何自而生哉!”
逸闻趣事
以贫为荣的原宪
孔子逝世以后,原宪就跑到低洼积水、野草丛生的地方隐居起来。原宪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表达对老师的敬仰和追思。恪守老师的教诲,离开污浊的政治,避开无道的社会。
原宪住在贫瘠落后、人烟稀少的地方,自然可以做到向老师表白的那四点:他不对别人好胜、自夸、怨恨、贪婪,别人也别想对他这样,因为在这些“人不堪其忧”的地方见到一个人都不容易,自然这四种缺点即使有也没有多少机会去施展。而同为孔子学生的子贡在卫国做宰相时,有些忘乎所以,或者对这位师弟缺乏了解,偏偏撞在原宪的枪口上。
一天,子贡带着大队的车马,浩浩荡荡,排开丛生的野草,来到偏远简陋破败的小屋,前去看望原宪,原宪穿着破旧的衣帽,来见子贡。子贡见状替原宪感到羞耻,说:“难道你有病吗?穿成这样不觉得羞耻吗?”这下子贡可给了原宪一个难得的机会,发表一下他从夫子那里学来的“什么是羞耻”的高见。
原宪回答说:“我听说,没有财产的叫做贫穷,学习了道理而不能施行的叫做病。像我这样,是贫穷,不是病啊。”原宪的话再明确不过了,“学道而不能行者”就是你子贡、冉有这帮人,牛什么牛,一帮无耻之徒!结果,子贡惭愧难当,不高兴地离去了,一辈子都为这次说错了话感到羞耻。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03 20:55
目录
概述
成语出处
成语典故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