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节朗河谷
高山狭谷密林地
克节朗地区位于中印边境东段的西端,在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以北、拉则拉山脊以南,西接不丹,东临娘姆江曲,是呈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谷,因克节朗河流经其间而得名。总面积约100平方公里,有林中草场68个,是中国西藏自治区错那县勒村的夏季牧场。
自然环境
该区山高谷深,林木茂密,属典型的高山狭谷密林地。主要山脊比高均在1500米以上,有的高达3000米。山势陡峭,坡度一般在45~60度 山顶多为风化露岩,常有浓雾,终年积雪。山腰多为60~80度悬岩绝壁,不易攀登,除间有山腰谷地外,极少有平坝。山间谷地狭窄,一般宽度为50~300多米。
森林密布,海拔4000米以下,多为原始森林,有松杉、杜鹊林和灌木草丛,通视展望十分困难,人员易迷失方向。松、杉林间可勉强穿行,多数杜鹊林、青杠林和竹林地段,由于藤葛缠绕,地面覆盖厚约半米的腐殖质层,松软,人马行走极为困难。道路少而窄,除勒经仲昆桥至加林定,邦冈丁经哈东拉至龙布,吉米塘、龙拉至达旺为四季畅通的乡村路外,其余均为季节性小道。主要有扯冬经章多翻嘎波拉(或桑采拉)至龙布,章多翻吉山口至不丹,学不洞经色章湖翻郎当山口至不丹,自采向北翻拉则山口可至勒,勒经松多翻沙溜山口、打章寺通达旺等数条。道路多沿河坎,崎岖难行,并间有石峡路、阶梯路,傍崖窄路、楼道等险阻地段(勒经仲昆桥至乃林芒桥段,就有楼道6处)。有的地段单人通行亦需手攀足蹬,十分困难,一经破坏不易修复。离开道路一般不能通行,但有少数地段可以沿山腰运动。
河深岸陡,河床比降大,水流端急,多不能徒涉。娘姆江曲河宽20~60米,水深1~3米,流速每秒5~7米,由北向南流经麻麻、下地、邦金、大巳江入达旺河,全长约45公里。克节朗河(又名南卡曲)发源于色章湖,在仲昆桥南侧注入娘姆江曲,全长约12公里,河宽10~15米,水深1米,流速每秒3~5米,有的地段达7米。两岸重峦叠峰。河底多乱石,水冷浸骨。自采以东河水较深,除择绕牧场和邦冈丁附近可徒涉外,余均不能徒涉。自采以西地段,河水较浅,可以徒涉。河上桥梁多为简陋的木桥、铁索桥、竹索桥、藤索桥和溜索桥,且年久失修,虽易于破坏,但因系林区取材方便,比较容易修复。
气候条件
克节朗河谷和达旺地区气候温和,高山谷地垂直温差悬殊,昼夜温差大,一般都在摄氏15℃以上。山间谷地有规律性云雾,一般每日约15时起雾,至次日10时左右始散,云雾大时,目视距离仅达数米,观察和联络困难。
雨量比较集中,每年5~8月为雨季,时有山洪暴发,冲毁道路桥梁,阻断交通,谷地下雨,山上下雪,空气潮湿。间有蚂煌、毒虫等为害。12月至次年3月为雪季,高山垭口多为雪封。
民族
居民主要为门巴族,也有少数藏族。门巴族在文化、语言、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上既受藏族的影响,又有本民族的特点。该民族多居住在河谷两侧台地和山腰林间空地,信奉喇嘛教,与藏族宗教关系密切,有朴素的爱国观念,大多数人知道自己历来是西藏地方政府的差民。
由于印度侵占该地区后,推行语言同化政策,广泛使用印地语、阿萨姆语和英语,因此只有老年人和中年人会说藏话,青年人多不懂藏语,但会说些印地语。当地居民主要从事农业,农作物有青裸、养麦、鸡爪谷和豌豆等。
自卫反击战
1962年的中印边境战争中的克节朗河谷战役可以堪称为PLA战史上最为精典的“闪击战”,它在没有空军掩护的情况下,运用步兵、炮兵,工程兵、运输兵等诸兵种,三个小时内拿下克节朗河谷,三天内全歼印军王牌第七旅,并活捉该旅旅长达尔维准将,并以此打开了通向中印边境重镇——达旺的大门,为中印边境战争的胜利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央军委在发给参战部队的“嘉奖令”中明确指出:“这次对印度侵略军的反击作战,我参战部队的指战员,在高原严寒的困难条件下斗志昂扬,艰苦卓绝,勇猛善战,干脆的歼灭了敌人,取得了初战的伟大胜利。
印军部署特点
克节朗地区印军的部署特点是背山面水,前重后轻,宽正面,浅纵深,状似短腿“丁”字。其右翼突出暴露,比较薄弱,其左翼依托高山与纵深联系较紧,既是印军部署的重点又是其要害。
印军的部署多以连(或加强连)为单位分散配置,组成支撑点式的环形据点。点与点之间间隙较大,缺乏战术协同和火力联系。阵地多设在山腰、山脚、谷地、河边和垭口两侧,以控制道路、河谷、桥梁和山娅口。重视组织和运用火力,对重要接近地段,均事先进行了标定,计划了火力。火力组织上重视正面,忽视侧后。工事主要以地堡群为主,辅之以简单的野战工事,并有铁丝网、鹿磐、竹签和地雷等副防御设施。地堡多系土术和木石结构,有时利用大石或石缝构建,质量虽差,但数量较多。1个连的地堡约在50个以上,有的连甚至超过100个。地堡之间以交通壕、笙壕相连接,每个地堡可容纳35人,核心堡可容纳10~15人,既能战斗,也便于生活。地堡射孔多开在正面(有13个枪眼),视界、射界较窄,射孔死角较大。工事隐蔽伪装较好,不易发现。印军第七旅进入克节朗地区仅20多天,即完成了各据点的防御工事。入侵择绕桥西的印军,一夜之间即架设了一道40余米长、纵深约1米的鹿砦。
我军作战计划
西藏军区前指对克节朗地区自卫反击作战预计分两步进行:第一步用一天时间,集中藏字四一九部队第一五五团和第一五七团主力,在山南军分区守点分队配合下歼灭卡龙、枪等地区印军;以第一五七团1个加强营从右翼向章多迂回,并相机攻占之,切断印军向西南的逃路;以第一五四团歼灭沙则、克宁乃地区印军,并攻占克宁乃桥,同时以1个连控制打丁、构筑工事,阻击由丘散谋方向来援之印军;以1个火器分队占领让当南山,以火力封锁哈东拉至克宁乃的道路。砍掉克节朗地区的两翼。第二步用两天时间,以第一五五团、第一五七团和第三十二团第二营攻歼扯冬、色兄朗沟地区的印军。第一五四团除控制打丁、让当两地任务不变外,团主力配合第一五五团、第一五七团攻歼邦冈丁、扯果布、色兄朗沟的印军。
山南军分区第二团自采、择绕、几儿等守点分队在战斗打响后,以火力从正面压制和牵制印军,配合主攻部队作战。第一团第一连于10月19日进至崩巴则山口,选择有利地形,构筑工事并向沙溜山口方向派出侦察警戒,保障战役左翼侧的安全。
炮兵第三○八团两个120迫击炮连(火炮12门)和第十一师两个82迫击炮连组成轻便炮群,配置在拉则拉、塔拉地区,以火力支援步兵作战。
第十一师高炮营位麻麻、薄山口、宝了山口一线,担任对空掩护,保障后方运输的安全。反击开始后,对侵入中国领空的一切飞机,只要在有效火力范围内,一概予以射击,力争将其击落。该营归军区前指直接指挥。
西藏军区前指统一指挥克节朗、达旺地区的反击作战。为配合克节朗方向的作战行动,西藏军区还根据总参谋部的指示,命令昌都军分区在察隅方向以两个营的兵力,向嘎灵公印军实施佯攻;林芝、山南军分区之南伊、来果桥、巴嘎、工勋、马及墩和肖6个边防哨卡,前推至“麦克马洪线”,迷惑和牵制印军。昌都、林芝、山南军分区部队的佯动和推卡行动,可以牵制当面印军,造成配置在中印边境东段印军的全面紧张,以保障克节朗地区主要反击方向的作战取得胜利,佯动、推卡部队由军区直接指挥。为保障克节朗方向作战部队的侧后安全,并在必要时支援克节朗作战,西藏军区又令第十一师组织精干指挥所率第三十二团(欠第一营而配属第三十一团第一营)、第三十三团(欠第一营,并指挥三十一团第二营)于10月10日由日喀则出发,10月22日进至错那附近集结待命(第三十二团于19日20时进至勒)。错那经棒山口至达旺约60公里,向西南至麻麻40公里,交通方便,便于机动。第十一师前指率第三十三团进至错那后,既可对棒山口、达旺之印军构成威胁,又可在需要时迅速南下直插达旺或其以东地区。
反击
从10月20日7时30分起,炮兵群和各团属炮兵对克节朗地区之印军实施了15分钟的火力急袭,摧毁了印军的炮兵阵地和部分工事。7时45分,步兵发起冲击并迅速突入印军阵地。
(一)强攻枪等、卡龙,砍掉印军的左翼
反击作战开始后,第一五五团主力在炮火支援下,迅速从卡龙、枪等之间渡过克节朗河,向枪等、卡龙印军展开攻击。在战斗中,发扬积极主动,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独立作战,孤胆作战的优良战斗作风,仅用半天时间全歼卡龙、扯冬、绒不丢印军3个连和1个营部共360余人。俘虏第二拉加普特营营长瑞克中校和第四师通信团长泰瓦利中校,为全歼克节朗地区印军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由于印军长期经营,阵地配系依山势、林木、石崖设置,据点隐蔽而且坚固,地堡群连环配套,火力配系严密,堡与堡之间便于形成交叉火力,相互支援,第一营在作战中只能逐堡强攻,攻坚战打得十分艰苦,全营共伤亡138人(亡59人,伤79人)。
我军全歼第九廊尔喀联队第一营1个加强连,歼112人(毙80人、俘32人),缴获81迫击炮4门、51迫击炮2门,轻机枪9挺,步枪、冲锋枪和手枪72支,90火箭筒2具,电台5部。
(二)攻克沙则,砍掉印军的右翼
沙则(兼则马尼)位于“麦克马洪线”以北,克节朗河谷东端,在得芒以南约1000米处,与得芒边卡南北对峙。东临娘姆江曲,西靠拉丁山,依山傍水。娘姆江曲水深流急,不能徒涉。沙则以南仲昆桥,是沙则印军通向其后方的咽喉,拉丁山东麓,地形陡峻,仲昆桥至沙则西南侧一段为悬崖绝壁,靠沙则西侧一段坡度为40~70度,步兵勉强可以运动。沙则北侧有一水沟,可以徒涉,沟北有一道横山梁。该地森林茂密,主要为松杉和青杠林,并间有灌术草丛,通视不良,利于隐蔽。娘姆江曲西岸有一条可四季通行的乡村公路,向南经吉米塘、下地、龙拉可至达旺。1959年3月达赖集团外逃时,就是经由此路逃往门隅、再逃到印度的。
沙则是克节朗地区印军右翼的重要据点,印军于1959年侵占该地,设立据点,经多年苦心经营,工事比较完备坚固,由印军1个加强连又1加强排据守。沙则及其以南构筑了较坚固的土术和石木质大小地堡100余座,并在前沿设置了鹿砦、竹签,架有3米宽、50厘米高的铁丝网道。整个阵地由4个地堡群组成,采取纵深梯次配置,防御正面宽约300米,纵深2500米。整个阵地火力配系均前重后轻,火力均指向中国得芒边卡和沿江道路,该印军企图凭坚据守。
沙则战斗,歼印军162人(得芒边防队歼13人),缴获轻机枪14挺,各种枪94支(得芒边防队缴获11支),81迫击炮2门,51迫击炮2门,90火箭筒3具,电台3部,步谈机3部,电话机。3部,望远镜4具及弹药、物资一部。在第三营攻击沙则时,第一五四团第一营(欠第三连)进至克宁乃地区,并逼近克宁乃桥,但因指挥员顾虑较多,动作迟缓,未迅速展开进攻,直至20时印军已逃窜才占领该桥,失去了歼灭该地印军的机会。
(三)迂回章多,切断印军的退路
章多位于“麦克马洪线”北侧,距克节朗河约6公里,是群山环抱中的一个盆形台地,海拔4800米,比高1900余米,坡度70度左右,南高北低,地势险要。有一条小路向西南通桑采拉、吉山口,翻吉山口有小路通不丹,向东北通绒不丢。山顶为风化石,长年积雪,山腰部为稠密的杜鹊林,山脚为松杉林并杂有灌术草丛,通行极为困难。
章多是印军在克节朗河谷地区的指挥、补给中心。该地驻有印军第七旅旅部及通信、后勤、工兵等勤务分队各一部,第九廓尔喀联队第一营两个连,炮兵第四旅第三、第四连,共约600余人。旅部机关率勤务分队驻章多,旅长率少数人驻勒绒南侧,各战斗连队配置在章多周围山头及垭口上。章多南侧200米处配置75山炮4门,北侧配有106.7迫击炮4门,并建有空投场1个,章多西侧的4300高她是其左侧后的重要屏障,由第九廓尔喀联队第一营的1个加强连驻守,筑有野战工事及地堡。边防部队迂回攻占章多,不仅可动摇印军防御,而且可切断其南逃的道路,还可阻击由龙布方向来援印军。
到21日上午,第一五五、第一五七团和第三十二团第二营分别对克节朗河以南山林、色兄郎沟和章多周围进行清剿,并控制了桑采拉、嘎波拉和吉山口。至此,克节朗地区反击战遂告结束,歼灭了印军第七旅旅部(旅长达尔维逃跑后被俘),第二拉加普特营和第九廓尔喀联队第一营全部,旁遮普联队第九营大部、阿萨姆步兵第五营和近卫联队第四营各一部。击毙第四师通信团副团长拉姆·辛格少校以下770余人,俘第四师通信团长泰瓦利中校,第二拉加普特营营长瑞克中校、第九廓尔喀联队第一营营长阿鲁瓦利亚中校、阿萨姆步兵第五营营长拉顿·辛格中校以下970余人。
意义
克节朗地区的反击作战,是一场短兵相接的攻坚战。对入侵印军的据点,都是逐堡攻克,逐点攻歼的。每攻歼一个印军据点,均需攻克数十座甚至上百座地堡。西藏边防部队高度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全歼印军第七旅,取得了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的初战胜利,有力地打击了印度的嚣张气焰,配合了国家的政治、外交斗争,同时也鼓舞了中国边防部队的士气和斗志,为下一步的作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10月22日中央军委在发给参战部队的“嘉奖令”中指出:“这次对印度侵略军的反击作战,我参战部队的指战员,在高原严寒的困难条件下斗志昂扬,艰苦卓绝,勇猛善战,干脆的歼灭了敌人,取得了初战的伟大胜利。捷报频传,中央军委极为高兴”。并号召部队要“戒骄戒躁,再接再厉,准备连续打击入侵之敌”。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13 14:43
目录
概述
自然环境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