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体
免疫系统在接触某种抗原后,对该抗原产生的特异性无应答状态。对某一抗原已形成免疫耐受的个体,再次接触同一抗原时,不能产生常规可检测的免疫应答或免疫反应,但对其他抗原仍具有免疫应答能力。免疫耐受性从属于特异性免疫耐受性范畴,可由于单独T细胞耐受、单独
B淋巴细胞耐受,或二者同时耐受而表现为不能产生特异性
迟发型变态反应,或血流中不出现特异性抗体,或两种情况并存。特异性无应答性可以天然获得,也可模拟天然获得方式人工诱导产生。前者称为
自身免疫耐受性或天然耐受性;后者称为
获得性免疫耐受性。自身免疫耐受性表现为机体本身对自己的组织不产生免疫应答。大量的实验结果证明,免疫耐受性可在胚胎期、新生期或成年期诱导产生。其规律是,个体的发育期越早,诱导的成功率越高。给成年动物注入抗原不易造成免疫耐受性。但在注射抗原的同时注入
免疫抑制剂,可诱导产生对该抗原的免疫耐受性。即使以后没有药物作用时,再注射同种抗原也可产生免疫耐受。虽然注射抗原后,T细胞和B细胞都产生免疫耐受性,但T细胞和B细胞对诱导产生免疫耐受性所需抗原的剂量,以及耐受性维持时间的长短有很大差异。T细胞所需剂量少,维持时间长。另外,抗原性质、动物品系、个体免疫状态和注射途径对诱导产生免疫耐受性都有直接影响。免疫耐受发生的机制很复杂。在临床上,诱导免疫耐受性可有利于治疗过敏反应、
自身免疫病和阻止移植排斥反应。有人应用载体耐受诱导实验来降低
免疫球蛋白E(IgE)抗体的产生,以治疗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已取得令人鼓舞的进展。
(3)淋巴系细胞的抗原反应性无论自身抗原及非自身抗原均无定向表达,若将其中对自身的反应性细胞除去,结果可形成仅对非自身的免疫机制。不仅对自身成分,而且对外来抗原的免疫耐受性也可在后天形成。
④免疫抑制剂的影响:这是一种外源性非特异性抑制免疫功能的因素。用大剂量X射线照射和用各种免疫抑制剂,可抑制全部免疫应答,而在给予适当剂量药物的同时给予抗原,可诱发对该抗原的免疫耐受性。
①抗原的性质:能诱发免疫耐受性的抗原物质称为耐受原。主要耐受原有蛋白质、细菌或病毒抗原、半抗原和
合成多肽。不易从体内清除的抗原比易被清除的抗原容易诱发免疫耐受性。在体内不易被代谢的耐受原可比易被代谢的耐受原维持免疫耐受性的时间长;
②抗原注入的途径和方式;皮内注射和皮下注射免疫途径易诱导免疫应答,肌内注射次之,而静脉注射效果较差,口服和消化道摄入抗原易诱导免疫耐受。如在注射抗原时使用免疫佐剂,也不易引起免疫耐受性;弗氏佐剂主要诱导IgG类抗体产生,明矾主要诱导IgE类抗体产生。
③抗原的剂量:影响诱发免疫耐受性的因素很多,难以定出固定的诱发量。一般认为中等剂量容易诱发免疫应答,而不易诱发免疫耐受性。非胸腺依赖性抗原大剂量时比较容易诱发免疫耐受性;
胸腺依赖性抗原用小剂量或大剂量均可诱发免疫耐受性。用大剂量抗原诱发的免疫耐受性称为高量免疫耐受性,用低剂量诱发的免疫耐受性称为低量免疫耐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