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属(学名:Lepus)为兔形目兔科动物下的一属,根据全球及中国生物物种名录所示,该属共有32种,其中中国有10种。兔属是兔形目中体型较大的成员,体长40~70厘米,尾长3.5~10厘米,体重1.0~5.5千克。背部通常呈褐色或淡灰褐色,腹面则为苍白色或白色,大多数种类的耳端为黑色,皮毛颜色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有所不同;眼睛较大,上唇分裂为三瓣唇,背部明显弯曲,前肢较短,后肢较长,尾巴的长度接近后足的长度。
动物学史
进化史
兔科动物起源于北美,其地理分布是通过至少9次扩散事件和5次地理隔离事件形成的。在这9次扩散事件中,有两次通过白令陆桥在北美与亚洲之间发生,而扩散至非洲大陆的事件则导致了非洲地区兔科动物三个特有属的出现。
在兔属(Lepus)形成之前,早期的兔科动物已在新大陆与旧大陆广泛分布。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兔属在物种形成过程中经历了快速扩散的进化历史。兔属物种约在距今11.8MYA(百万年)前起源于北美,随后在约7~5MYA前通过白令海峡扩散至亚洲及其他大陆。化石记录显示,兔属动物的适应性辐射是近期发生的,时间大约在距今2~2.5MYA。位于进化树基部的日本兔(Lepus brachyurus)是亚洲较早形成的兔属物种。而草兔(Lepus capensis)是兔属中进化最为成功、适应能力最强的物种之一。
中国的兔属物种可能起源于中国北部,并逐渐向南部扩散。其中,雪兔(Lepus timidus)被认为可能是中国野兔的起源物种。
分类史
兔属的分类长期以来存在较大争议。一些研究者将兔属进一步划分为八个亚属,包括Allolag、Boreolepus、Eulagus、Macrotolagus、Poecilolagus、Proeulagus、Tarimolagus、Lepus。然而,这种分类方法并未得到大多数学者的认可。亚属的划分方式在实际应用中往往被忽略,因为它反而加剧了兔属分类的混乱。
关于兔属物种数量,不同研究者给出的结果差异较大,从12种到32种不等。根据2008年Chapman和Flux的分类版本,兔属包含32个物种。这一分类方法也被国际分类体系广泛采用,包括《生物物种名录》(Catalogue of Life, COL)和《整合分类学信息系统》(Integrated Taxonomic Information System, ITIS),均将兔属划分为32个物种。而根据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3版),中国生存有10种兔属动物。
命名
兔属动物的命名来源于拉丁语中的“Lepus”,意为野兔。
形态特征
体型
兔属是兔形目中体型较大的成员,其体长为40~70厘米之间,尾长3.5~10厘米,体重1.0~5.5千克。兔属动物的体重分布具有一定的地理规律:北方物种的体重通常可达5千克,温带地区物种的平均体重约为3千克,而分布于赤道附近的物种体型较小,体重仅约2千克。
体色
兔属动物的背部通常呈褐色或淡灰褐色,腹面则为苍白色或白色。大多数种类的耳端为黑色。以华南兔(Lepus sinensis)为例,其背部毛发的基部为灰色,中段为黑褐色,上部为黄褐色,毛尖则为黑色。因此,整个背部呈现褐色为主,混杂有黑色。体两侧和臀部的黑色逐渐减少,过渡为土黄色或灰褐色,而腹部则为灰黄白色。
兔属动物的皮毛颜色具有季节性变化,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有所不同。例如,欧兔(Lepus europaeus)在夏季的皮毛为褐色,而在冬季则变为灰色。
外部形态
成年兔属动物的顶间骨与相邻骨愈合,眶上突多呈三角形,通常分为前后两支。前颌骨突出于鼻骨的前缘,骨质腭的长度大于或等于翼骨间的宽度,听泡发达。第二上前臼齿的前缘具三个内陷的褶襞;第三和第四上前臼齿的齿冠结构与臼齿相似,其中第三臼齿较小,齿冠光滑,呈圆形或椭圆形。
兔属动物的眼睛较大。上唇分裂,为三瓣唇。头与躯干的比例大约 1:5,背部明显弯曲,利于奔跑跳跃,前肢较短,后肢较长,适于跳跃。腿部毛发浓密而粗硬,爪子隐藏在毛发中。尾巴的长度接近后足的长度。
栖息环境
兔属动物在栖息地方面表现出平行进化,适应了各种不同的环境。它们主要分布在平原、极度干旱的戈壁以及沙漠边缘。大多数兔属动物栖息在开阔的草原,但也有一些物种具有特殊的栖息习性。例如,美洲兔(Lepus americanus)通常生活在常绿森林中,欧兔多栖息于农田或森林地带,阿拉斯加兔(Lepus othus)和北极兔(Lepus arcticus)的主要栖息地为苔原,而加利福尼亚兔(Lepus californicus)则偏爱沙漠环境。草兔的栖息地分布最为广泛,中国新疆地区的草兔主要栖息于荒漠和半荒漠中的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民丰琵琶柴(Reaumuria minfengensis)、猪毛菜(Salsola spp.)以及农田绿洲中的林丛、渠岸和休耕地;神农架则主要栖息于山坡林地、农田附近。塔里木兔(Lepus yarkandensis)是世界上最独特的兔属物种之一,主要栖息于中国南疆的各种荒漠和绿洲环境。雪兔主要栖息于森林边缘、森林草原及丛林地区。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兔属动物分布广泛,除大洋洲外,几乎遍布其他所有大陆。从北纬83°至墨西哥南部,兔属动物几乎占据了整个旧大陆和北美的大部分地区,向南延伸至南纬70°,包括非洲。部分物种具有地方性分布,如下表所示:
中国分布
中国拥有10种野兔,均属于兔属,是世界上兔属物种最多的国家之一。这些物种从青藏高原到东部沿海平原,从东北的大兴安岭到海南岛均有分布。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兔属动物为草食性动物,食性广泛,包括各种野草、幼茎、嫩苗、嫩枝、树叶、农作物种子和果实等。以白靴兔(Lepus americanus)为例,它们以绿草、杂种草本植物、蓝草、雀麦、野豌豆、紫菀、凤仙花、野草莓、猫脚草、蒲公英、三叶草、雏菊和马尾草为食,还会食用新长出的山杨、桦树和柳树。在冬季,雪鞋兔则以嫩芽、树枝、树皮和常青树为食,并且会吃掉在冬季死去同类的残骸。
兔属动物的粪便分为两种:一种为可食用的软粪,另一种则不可食用。可食用的软粪由盲肠排出,富含维生素,它们会立即食用这些软粪以获取更多的营养。同样以白靴兔为例,为了从食物中提取所有可用的营养物质,该物种通常会再次食用自己的粪便,以最大限度地利用食物中的营养。
社群行为
兔属动物大多是独居性动物,不喜群居,喜静、怕惊扰,听觉灵敏,反应敏捷,通常只有在交配季节才会聚集。平时,它们大多独自活动,且活动范围较大。它们的移动能力较强,通常能在一夜之间移动超过20千米。尤其在干旱或大雪等恶劣环境下,兔属动物群体能够迁移几百千米之远。
活动行为
兔属动物终生在地面活动,通常没有固定巢穴,只有在产仔时才会寻找临时巢穴,这些巢穴多位于茂密的草丛或其他动物的弃洞中。然而,一些兔属物种会挖掘洞穴以躲避极端温度。例如,黑尾杰克兔和沙漠中的草兔会挖洞以躲避高温,而北极兔(Lepus arcticus)则会在雪地中挖洞以避寒。
防御行为
兔属动物白天通常藏身于灌木丛、杂草或地面坑洼等地方,以躲避天敌。此外,它们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陆地哺乳动物之一,凭借出色的奔跑速度逃避捕食者。
节律行为
兔属动物通常为夜行性,最活跃的时间为黄昏和黎明。如塔里木兔(Lepus yarkandensis)作为典型的沙漠哺乳动物,昼伏夜出。白天,它们通常藏身于梭梭、胡杨(Populus euphratica)林或柽柳(Tamarix chinensis)灌丛中,以避开炎热的日光;而在夜间,它们才开始外出觅食。
生长繁殖
繁殖方式
兔属动物通常在春秋两季繁殖,但不同物种的繁殖季节有所差异。例如,雪兔的繁殖季节通常为1月到9月,而草兔的繁殖期则为1月到6月。雄兔在3.5~4.5月龄,雌兔在3~4月龄时即可开始交配。雌兔每15天发情一次,发情时表现为食欲下降、兴奋不安、来回跑动,雄兔和雌兔之间常表现出相互追逐交配的行为。以雪兔为例,交配时,雄雪兔会根据雌雪兔的气味来追踪雌雪兔。如果雄雪兔离雌雪兔太近,雌雪兔可能会攻击雄雪兔,或者通过将耳朵向后垂来发出警告信号。
兔属动物的年产仔次数通常为3胎左右,妊娠期一般为40~55天,但不同物种的妊娠期有所不同。例如,雪兔的妊娠期为47~55天,草兔为45~48天,东北兔为30~40天,华南兔约为45天,高原兔约为30天,海南兔为30至40天。
兔属动物在产仔时通常会选择茂密的草丛或其他动物的弃洞作为临时巢穴。例如,白靴兔则会利用压实的草地作为产房。
生长发育
兔属动物的幼仔为早成性,出生后即能睁眼并开始奔跑。此时,除了依赖母乳外,幼兔还能够采食植物性饲料。仔兔大约在8至12天后开始离巢活动,并在30~45天后逐渐断奶。
兔属动物的寿命因物种不同而有所差异。例如,雪兔的平均寿命为9年;欧兔的野外最长寿命可超过12.5年。
人工养殖
兔属动物的养殖方式可分为散养及笼养,在建设饲养场时,首先要选择地势开阔、平坦、排水良好的地区;其次在饲养过程中要保持养殖场水源充足,土质要透气性好、抗压能力强的砂质土,避免因潮湿导致微生物及寄生虫的滋生,还要及时清理养殖所产生的污水、粪便及垃圾;喂养兔属动物的饲料一般可分为青绿饲料、粗饲料、精饲料三种,其中青绿饲料为日常采食的主要饲料。
此外,平时还要定期对兔子进行驱虫,以避免寄生虫病的发生,对幼龄期的兔子以及早春、严冬或梅雨季节,需在饲料中添加一定剂量的抗生素添加剂,预防疾病的发生。
下级分类
中国兔种
截止2024年,根据全球生物物种名录所示,该属共有32种129亚种;在中国分布的兔共有10种。下表仅列出部分在中国分布的兔种:
代表物种
兔属动物的模式种是雪兔,体长约45到55厘米,体重在1到4千克之间。其颅骨在中国的兔类动物中较大,眶上突非常发达。雪兔的耳朵长度约为8到9厘米,听泡较小,有四对乳头。尾巴比后足短。雪兔的毛色会随季节变化,冬季毛色为白色,只有耳朵尖部和眼眶为黑色,夏季毛色则变为暗褐色或灰褐色。
雪兔的分布范围从东部的太平洋一直延伸到欧洲的波兰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东部边缘。它们也被引入到英格兰、丹麦以及法罗群岛,还在一些苏格兰岛屿上引入了种群。雪兔主要栖息于苔原和森林地区,特别是生长着松树、桦树和杜松树的地方。在苏格兰和爱尔兰,它们也会栖息在沼泽地等开阔空地上。通常在冬季,雪兔会迁移到更为隐蔽的地区。
雪兔的饮食习性会因其栖息地的类型而有所不同。在冬季,由于许多植物被积雪覆盖,它们的选择也相应受到影响。苏格兰的雪兔通常以石南花为主食,在进食时常常会背风,还会用爪子清除食物表面的积雪。相比之下,欧洲的雪兔则更倾向于选择桦树、杜松、杨树、柳树以及越橘等植物作为食物来源,它们也可能吃些三叶草等草类植物。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在2016年,兔属中有10个物种被纳入《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中,其中高丽兔被列为极危(CR),云南兔、海南兔和塔里木兔3个种被列为近危(NT),其余6个种等级为无危(LC)。
在2021年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兔属3个种被纳入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包括海南兔、雪兔和塔里木兔。
在2023年发布的《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2020)》中,海南兔被列为极危(CR),云南兔和塔里木兔被列为近危(NT),其余8种为无危(LC)。
截止2024年,兔属共有32种被纳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其中黄喉兔和海南兔为濒危(EN),塔里木兔为近危(NT),黑色羚羊长耳大野兔(Lepus insularis)、科西嘉岛野兔(Lepus corsicanus)、西班牙兔和白色羚羊长耳大野兔为易危(VU),兔属其余种为无危(LC)。
种群现状
截至2024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报告显示,黄喉兔、欧洲野兔、黑尾长耳大野兔、薮兔、塔里木兔、高丽兔、海南兔、草兔、云南兔、西班牙兔、科西嘉岛野兔、白色羚羊长耳大野兔和白尾长耳大野兔这13种兔属动物数量呈下降趋势。日本野兔、非洲草原野兔等7种兔的种群数量保持稳定,剩余12种兔的种群数量缺乏数据。
主要威胁
黄喉兔因外来草种引入、人为火灾、农业活动、牧牛和人类住区扩张导致栖息地破碎化及种群孤立,且大多数物种的遗传活力较低,造成其数量下降。从2001年到2016年,黄喉兔的种群密度从每平方千米15.5只下降至3.15只。
海南兔曾数量众多,但过度捕猎和农业扩张严重威胁其生存,超过90%的原始栖息地遭破坏。如今,现存栖息地几乎全为人工清理的鹿牧场。到1995年,偷猎活动仍在继续,持续威胁海南兔的生存。
塔里木兔在1958年至1981年间因人类猎杀受到严重威胁,每年约有1万只兔皮被制成服装。2005年后,石油勘探和当地开发活动进一步减少了其种群数量。由于孤立的群体缺乏基因流动,塔里木兔面临遗传多样性下降和近亲繁殖问题。
保护措施
保护兔属动物的主要措施包括立法保护和建立保护区。
例如,黄喉兔在墨西哥被列为濒危物种,其保护措施包括制定草原和稀树草原的管理策略,如每年进行火控、改进牲畜饲养方式以防止草原退化,并实施围栏内的繁殖计划。同时,建立了由社区管理的公共生态保护区,并由相关大学提供技术支持。
对于塔里木兔,已设立塔里木胡杨林、阿尔金山和罗布泊耶洛托自然保护区,以保护其栖息地和种群。
主要价值
兔属动物中的一些物种,如东北兔和蒙古兔,是兼具皮、毛和肉用途的草食性经济动物,具有养殖成本低、投资小、周期短、见效快等优点。这些兔的肉质鲜美,富含高蛋白、高赖氨酸,消化率高,低脂肪、低胆固醇、低能量,被誉为“美容兔”和“保健兔”。其皮毛丰润、光滑且灵活,毛色亮丽,鞣制和染色后可用于制作裘衣、帽子、手套、领口和服饰镶边等。
此外,东北兔、高原兔及蒙古兔的干燥粪便被称为“望月砂”,具有明目和杀虫功效,常用于治疗目暗生翳、疳痰和痔疮。兔子的皮毛、骨头、脑、肝等部位也可用于药用。
相关文化
星座
寓言传说
在非洲民间故事中,兔子常被视为狡猾的欺诈者,其故事传入美洲后成为布雷兔(Br'er Rabbit)故事的基础。兔子还出现在英语谚语“如三月兔般疯狂”和白兔传说中,后者讲述了一位女巫变为白兔,夜间寻找猎物,或是一位伤心欲绝的少女的灵魂,因无法安息而徘徊在背叛她的恋人身边。许多文化,包括中国、日本和墨西哥,都认为月亮上的暗斑图案呈兔形。兔子曾被视为爱神阿佛洛狄忒的神圣动物,因其性欲旺盛而常作为爱情的象征。
现代中,兔子与盎格鲁-撒克逊女神Ēostre相关联,复活节兔等元素被融入基督教传统。在寓言中,兔子常因过于自信或胆小而遭遇失败或困境,如《乌龟与兔子》中的兔子。爱尔兰民间传说中,伤害兔子往往会带来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