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耳风
中药名
兔耳风,中药名。为菊科兔儿风属植物光叶兔儿风Ainsliaea glabra Hemsl.的全草。植物光叶兔儿风,分布于我国四川中南部和云南东北部。具有养阴清肺,祛瘀止血之功效。主治肺痨咯血,跌打损伤。
形态特性
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粗短,直径5~8毫米,簇生细弱的须根,根颈被黄褐色绵毛。茎通常粗壮,直立,常呈紫红色,高45~80厘米或有时超过1米,无毛,花序之下不分枝。发育正常的叶集生于茎的中部以下而又离茎基3~4厘米,互生,不呈莲座状,节间极不等长,短者长仅1.5~2厘米,长者可达8厘米,叶片纸质,卵状披针形、长圆状披针形或有时近椭圆形,长10~20厘米,宽5~9.5厘米,顶端渐尖,基部渐狭或短楔尖,稍下延,边缘有胼胝体状的细齿,上面绿色,通常无毛或极少有糙伏毛,下面于脉上呈紫红色,无毛;中脉在上面凸起,在下面平坦,侧脉6~7对,其中下部的3对通常基部与中脉平行紧贴,至离基2~5厘米处与中脉成锐角作弧形上升,网脉明显,网眼很疏;叶柄紫红色,长7~15厘米,具细纵棱,无翅亦无毛;茎上部的叶小,疏离,节间长7~9厘米,叶片卵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1.5~4.5厘米,宽4~15毫米,顶端渐尖,边缘亦具胼胝体状疏齿,叶柄短,长5~15毫米;花序上的叶苞片状,通常钝头。头状花序具花3朵,小,长7~8毫米,直径3~4毫米,极多数,于茎顶排成开展的圆锥花序,圆锥花序长25~35厘米,宽5~15厘米,花序轴无毛,末次分枝和头状花序梗被短柔毛;总苞圆筒形,直径2~3毫米;总苞片约5层,全部无毛,背部具1条明显的脉,外1~2层卵形,长1~2毫米,宽约1毫米,顶端钝,中层长圆形,长4.5~5毫米,宽与外层的近相等,顶端亦钝,最内层线形,略长于花盘,宽不及1毫米,顶端略尖,基部稍狭,边缘薄,干膜质;花托狭,不平,直径约0.3毫米,无毛。花全为两性,花冠细管状,长约2.8毫米,顶端无裂片,深藏于冠毛之中;花药内藏,顶端钝,基部具丝状尖尾;花柱分枝钝,稍叉开。瘦果纺锤形,具10纵棱,干时黄褐色,长约4毫米,无毛或顶部有时被疏毛。冠毛黄白色,羽毛状,长约5毫米,基部稍联合。花期7~9月。
生长环境
生于林缘或林下荫湿草丛中,海拔800~1200米。
入药部位
植物光叶兔儿风的全草。
性味
味甘、微辛,性凉。
归经
入肺、肝、肾经。
功效
养阴清肺,祛瘀止血。
主治
肺痨咯血,跌打损伤。
相关配伍
1、治肺痨咯血,大血筋草、仙鹤草、白及、猪毛针各9g。水煎服。(《万县中草药》)
2、治跌打损伤,大血筋草、箭杆风、九节风、红牛膝、九牛造、青藤香各9g。水煎服或泡酒。(《万县中草药》)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
炮制
采集加工:春夏季采收,切段晒干。
相关论述
《峨嵋药植》:“治跌打损伤。”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02 17:07
目录
概述
形态特性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