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川堡
刘家川
党川堡是行政区域,又叫刘家川。
简介
流川古称刘家川。从虎狼关过三岔河进入流川的门户聂家关,便可见流川谷地呈弯月形由东向西延伸。东北的长龙山山势高耸,草木稀疏;西南一侧为青龙山延伸的五道梁,丘陵逶迤,沟岔纵横。在河岸的第二台地、第三台地上,分布着上自殷商、下至宋金时期的文化遗址。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流川河流域出土了大量马家窑、半山、辛店、寺洼等文化类型的陶器、石器、骨器,还发现了不少汉代以来的古墓。在当川堡以西约三公里处、有三个地名都叫古城,三处古城鼎足相望。宋时在上古城建党川堡,金皇统二年(1142年)时升为党川县,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废党川县,并入狄道。1949年8月至1952年4月设立流川区,辖党川乡、清水乡、白王乡、老树乡、苏家乡、古城乡、交嘴乡,1958年8月改为团结公社,后来又称为流川乡,乡政府所在地党川堡。原有城堡毁于20世纪70年代。
人文历史
刘家川(即今流川)东距狄道(今临洮)四十余里,西到木包 罕(今临夏市)一百九十余里,自秦汉以来就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集镇,也是丝绸之路南路中段的必经之路。丝绸之路南路从陇西分为两路,一路越鸟鼠山(唐代称高城岭),经庆平堡循东峪河谷到临洮城(吐蕃称武胜军,宋时改为熙州);一路经竹牛岭(渭水与洮水支流抹邦河的分水岭,在今五竹乡),循抹邦山过会川城至林桃城。两路合二为一,从临洮城西红崖头渡口过河,经三岔河谷地的十里铺、二十里铺、段家河、从虎狼关过三岔河,经三十里铺、洼吓、清水、范家、苏家、党川堡、阴洼铺、三渡铺、翻越长龙山进入定羌(广河),过广通河,经阿里麻土、陈家集、路盘到河州(今临夏),从临津关(大河家)渡黄河经龙支至鄯州,进入青藏与河西。分段叫狄木包 道和狄鄯道。此道自汉初开辟,到唐时统称唐蕃古道。 当川古道在两千年中见证了中央政权与西部羌、吐谷浑、吐蕃地方政权关系演变的历史。汉元鼎六年(前111年),西汉李息率兵同羌人作战;汉永光二年,数路汉军征讨羌人;东汉时羌人数次大起义;隋大业五年,是隋汤帝发兵西征吐谷浑;唐贞观九年,李靖统领兵马征吐谷浑,唐长庆二年,派遣刘元鼎去拉萨与吐蕃会盟,均经由此道。 党川古道不仅是一条管道、兵道,又是一条和亲之路,唐贞观十四年,唐太宗答应将弘化公主嫁给吐谷浑园诺易钵,并封园诺易钵为河湟郡王。弘化公主由淮阳王李道明护送,进入青唐。贞观十五年,文成公主由汪夏王李道宗持节护送入藏。唐景隆三年,金城公主在大将军杨矩的护送下,进藏成亲。两位公主远嫁时均经此道,当地民谣唱到: 鸾凤轿,车马拉, 皇姑嫁到西蕃家。 清明走到四月八, 蕃王要做唐驸马。 坐毡房,吃糌粑, 酥油炒面下奶茶。 远路的哥哥带个话, 皇儿几时回娘家。 从安史之乱到宋神宗初,党川及周边地区长期为吐蕃占有。熙宁五年,王韶收复洮东沿岸要塞。洮西诸族大震,调兵遣将将以图固守洮西,但屡战屡败。吐蕃首领木征只好率众向西南撤退。武胜军克复后改为镇洮军。 解放后,党川古道扩建成康(康乐)广(广河)公路,宽敞的柏油马路上车行如梭,成了一条商贸之路。
参考资料
丝路古道党川堡 .新华网甘肃.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19 08:42
目录
概述
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