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宁路
元朝时地名
大德元年(1297年)置府,七年(1303年)升为路。治所在全宁(今内蒙古翁牛特旗)。辖境相当今内蒙古西拉木伦河以南,赤峰以北。明初改为卫,永乐元年(1403年)废。
历史发展
全宁路始建于元代。辽时,乌丹古城为丰州;金代称全州。元成宗大德年间,这里又成为弘吉刺部的藩府。
弘吉刺部又作翁吉刺,累世与蒙古部互通婚姻,即所谓“翁吉刺惕氏,生女则世以为后,生男则世尚公主”。弘吉刺部特薛禅之女丰儿台就是元太祖光献翼圣皇后,其子按陈跟随元太祖铁木真西征南战,立下了汗马功劳。作为赏赐,在1215年,成吉思汗把今赤峰市大部分地区(包括翁牛特旗)分封给外戚特薛禅家族成员。元贞元年正月(公元1295年)按陈之子,特薛禅的孙子济宁王蛮子台与其妃元世祖忽必烈之女囊加真公主请命于元成宗,以应昌路 (今克什克腾旗达里诺尔西岸鲁王城)东700里之地创建城邑,名为“全宁”。大德元年(公元1297年)升全宁为全宁府;大德七年十一月,升府为路,自此称全宁路。
现况
全宁路古城筑土垣为廓,后废,今残址尚存。从遗迹考证,古城呈正方形,边长2华里,周长8华里,北至乌丹一中校园北墙,南抵今向阳街,东到北市场,西达赤锡公路复线工程全宁路以东的200米处。城设东西南北4门,北门遗址尚存,宽约10米。门西侧有2个圆形台墩,高达7米,直径约20米,当地称之为“钓鱼台”。城墙原高度不详,现仅存9段残垣,高1—2米不等,最高处尚有5米,宽10—12米。环城有池,可引水灌之,名护城河,可见当时的防卫是何等严密。
城内有废塔,但遗迹已荡然无存。据载,泰定年间济宁王蛮子台曾在这里建立儒学,并在关帝庙 (今旗针织厂厂址)内立“全宁路新建儒学记”碑一块,然庙已毁,石碑亦下落不明,现在只存日伪期间儒学碑照片一帧,其轮廓卓然可见。
近几年来考古学家还在古城遗址发现了一批相当珍贵的元代文物,其中有元代釉里红玉壶春瓶、青花高足杯、茶釉三孔葫芦瓶以及元代官用瓷器白釉内府瓶。这些瓷器从造型到釉色,堪为国内元瓷之珍品。在古城西北隅出上的铜爵,流、尾、柱及三足均完整,流底处铸有“皇姊大长公主施财铸造祭器永充全宁路文庙内用”铭文,为弄清文庙遗址提供了历史依据,古城西北还曾出土“重建全宁路记”的碑首,碑额刻2龙,附状,残高90厘米,宽100厘米,可惜其碑身已失。这些珍贵文物的发现,为确定乌丹古城即元代全宁路遗址,提供了确凿证据。
在古城周围,保存有较多的元代遗存。城址偏东南20公里鸭鸡山东南一山岗下,保存有蓟国公张应瑞墓地,其府第在墓南,今称国公府。张应瑞,全宁地区名门望族张伯祥之子,从九岁起就跟随父亲眼侍纳臣那寅,至大德二年,弘吉刺部设立王傅府,他是第一任鲁王府的王傅。因其劳绩,初赠中虞大夫,后又加赠荣禄大夫,死后追封为蓟国公,诏为立碑。该碑现尚存,虽历经风雨剥蚀,其碑文依稀可辨。碑首正面为汉文篆书:“大元敕赐故荣禄大夫辽阳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柱国追封蓟国公张氏先茔碑”。墓地地表南北还排列着人物和动物像石刻13件,这些汉白玉石刻造型生动,比例适当,细部刻划尤为精细,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成就,是赤峰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5-17 13:44
目录
概述
历史发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