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信息栅格
全球性信息网
全球信息栅格,将全球范围内互联的端到端的信息能力、相关程序及人员集合,对战斗人员、指挥人员和后勤支援人员所需的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存储、分发和管理的公共网络信息环境。
全球信息栅格包括所有专有的和租用的通信与计算系统及与获取信息优势相关的业务,包括1996年“克林格─科恩法案”(Clinger-CohenAct)第5142节所定义的国家安全系统。全球信息栅格支持战时及平时所有国防部、国家安全、有关情报机构的任务和职能(战略、战役、战术和商用上的职能),提供来自所有作战位置(基地、指挥所、营地、台站、设施、移动平台和已部署的站点)的能力,提供与联合、同盟及非国防部用户和系统的接口。它不仅是实现信息化战争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也是实现网络中心战,夺取信息优势、决策优势的基础和手段,是支持美国国防部和部队转型的核心支柱。1999年,美国国防信息系统局向国防部建议开发全球信息栅格。同年9月,美军国防部首席信息官发布了关于全球信息栅格的备忘录,第一次提出全球信息栅格的概念和定义。2000年3月31日,国防部参谋长联席会议下属的联合参谋部向国会正式提交了启动全球信息栅格建设的报告。2000年5月,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公布了指导未来建设和作战的纲领性文件――《2020联合构想》,明确指出建设全球信息栅格是美军赢得信息优势的关键所在。2001年6月发布了《全球信息栅格体系结构》(1.0版);7月,在美国国防部提交国会的《网络中心战》报告中,强调全球信息栅格是美军获得信息优势的前提和基础;8月,发布了《全球信息栅格顶层要求文件》。2003年又发布了《全球信息栅格体系结构》(2.0版)。全球信息栅格的框架结构主要包括基础层、通信层、计算层、应用层和用户层五层。①基础层。包括体系结构、条令、政策、标准、工程、频谱分配等。②通信层。以国防信息系统网为核心,包括遍及世界各地的无线电通信系统、卫星通信系统、移动用户系统、联合信息分发系统、战术数据链等各种通信系统等。③计算层。包括计算设施,从提供全球/区域服务的国防计算中心,到各个战区司令部、军种、兵种司令部、联合作战部队的计算机局域网的服务器和工作站,直至单兵的野战便携式终端。④应用层。通过部署在世界各地的全球指挥控制系统、全球战斗支援系统等,为部队提供战场态势感知、决策支持、情报支持、数据共享、消息传递、电子商务/电子数据交换、办公自动化等多种应用服务。⑤用户层。为指挥人员、战斗人员和支援人员,在机动作战、精确打击、战略威慑、特种作战、指挥控制、通信/计算环境、信息作战、情报侦察预警、集中后勤、全维防护、武器实验/部队训练、多国作战行动协调等领域提供应用服务。全球信息栅格的信息能力包括四类、七种基本功能,即:计算能力,包括处理功能和存储功能;通信能力,包括传输功能;表示能力,包括人与全球信息栅格之间的交互能力;网络运作能力,包括网络管理、信息分发管理和信息保证三种功能。全球信息栅格建设按照统一规划、分头实施的策略进行。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截至2003年,主要是按照已有的全球信息栅格初步设想对现有的栅格和设施进行集成;第二阶段截至2010年,主要是在各军种、兵种内实现全球信息栅格功能;第三阶段截至2020年,主要是实现陆、海、空三军的互联、互通、互操作,完全建成全球性的信息栅格。
发布者: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编审室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1-10-15 10:40
目录
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