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食带
可见到日、月全食的区域
全食带,英文全称zone of totality ,指的是可见到日、月全食的区域。
现象描述
2009年7月22日的日全食,因全食带横扫中国人口密集的长江流域,中国
成为2132年以来全食时间最长的一次日全食东道主国家,因此此次日全食在世界天文学界也被称作“中国日全食”,一场声势浩大的日全食观测高潮已在全食带上演。 紫金山天文台南京大学天文系和中国科技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合作,沿全食带地区布置了17个观测点,“连成”一条“夸父逐日”线,如果观测成功,就能首次获得日食发生时40分钟的连续高时空分辨率内冕像。
只要在全食带内,任何一个地方看日全食都没有区别。”面对目前白热化的“日全食最佳观测地”之争,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日食组主席杰·巴萨乔夫接受记者采访时一再强调。
“普通公众可以选择去全食带的任何一个地方观察,没必要跟风。”巴萨乔夫说。
“公众对日全食的兴趣高涨,这很好,”巴萨乔夫说,“但他们没必要跑远,身处杭州、上海和成都等全食带的居民很幸运,只要在户外能看见太阳即可。他们需要注意的是安全防范,如日全食前后必须使用特殊的滤光膜观察等。”
食带走向
中国全食带
全食带将扫过的中国城市有:康定、雅安、乐山、成都、自贡、内江、
遂宁、南充、重庆、达州、黔江、宜昌、荆门、荆州、江陵、沙市、孝感、咸宁、武汉、黄冈、鄂州、黄石、六安、合肥、安庆、池州、巢湖、芜湖、铜陵、黄山、宣州、马鞍山、湖州、常州、无锡、苏州、杭州、嘉兴、绍兴、上海、宁波、舟山等。
入海东去
中国2009年7月22日出现500年一遇的日全食奇观,约11时03分53秒,日全食带从浙江的舟山群岛入海东去,此次日全食奇观结束。 全食带在早上8点左右自西向东经过中国西藏、云南、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河南、安徽、江苏、江西浙江、上海等地区,全食带以外的中国其他地区,可以看到不同程度的日偏食。 最精彩的日全食基本出现在上午9点多钟。 日全食期间,从西藏东南部一直到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最佳观测地带,以阴雨天气为主,天空状况不太理想;而华北、江南、华南部分地区天气相对较好,能观赏到日偏食。
经济影响
2009年7月22日的日全食,因全食带横扫中国人口密集的长江流域,中国
成为2132年以来全食时间最长的一次日全食东道主国家,因此此次日全食在世界天文学界也被称作“中国日全食”,一场声势浩大的日全食观测高潮已在全食带上演。 日全食扫过的城市纷纷在最佳观测点上做起了文章,江苏的苏州、高淳,浙江嘉兴,安徽铜陵等很多地方都打出了“最佳观测地”的旗号,长江流域地区的饭店房间不少已被世界各地的“夸父”们所预订;而国际天文联合会日食工作组在2007年就选定了杭州境内的一座山顶作为观测点进行观测研究,杭州已有不少旅行社开始组织国际观日团来杭州享受观测2009年日全食这道天文大餐,据悉当地山上山下150多个客房,早在去年已全部预订完。在安徽、浙江、湖北、上海等地,除了舆论造势之外,有的地方政府领导还亲自挂帅,组建活动领导小组,开始为2009年的日全食观测活动“热身”:修公路、建广场、兴建科技馆、举行天文学术论坛等。
北京天文馆今年将组织天文爱好者赴湖北武汉进行日全食观测,而国家天文台青睐的地点有安徽铜陵、浙江杭州等。据初步统计,届时前往全食带进行观测的游客,仅北京一地就将有万人以上。
产生条件
日全食
日食月食的“季节”。日食一定发生在朔,即农历初一当日。此时月球位 于地球和太阳之间,但因太阳轨道(黄道)与月球轨道(白道)成5°9交角,故并非每次朔日皆有日食发生,而日食发生时,日月两者皆一定在“黄白交点”(升交点或降交点)附近。 日、月食的发生必须是新月和满月出现在黄白交点的一定界限之内,这个界限就叫做“食限”。计算表明,对日食而言,如果新月在黄道和白道的交点附近18度左右的范围内,就可能发生日食;如果新月在黄道和白道的交点附近16度左右的范围内,则一定有日食发生。
对月食而言,如果望月在黄道和白道的交点附近12度左右的范围内,就可能发生月食;如果望月在黄道和白道的交点附近10度左右的范围内,则一定有月食发生。
由于黄道和白道的交点有两个,这两个交点相距180度,所以一年之中有两段时间可能发生日食和月食,这两段时间都称为“食季”,它们相距半年。
太阳每天在黄道上向东移动约1度,由于日食的食限为18度左右的范围,太阳从黄道和白道交点以西的18度运行到黄道和白道交点以东的18度,大约需要36天,也就是说日食的每一个食季为36天。对于月食而言,它的食限为12度左右,因此月食的每一个食季就只有24天。
月全食
月食是自然界的一种现象,当太阳、地球、月球三者恰好或几乎运行在同 一条直线上时(地球在太阳和月球之间),太阳到月球的光线便会部分或完全地被地球掩盖,产生月食。 月食的时候,对地球来说,太阳和月球的方向相差180°,所以月食必定发生在“望”(即农历十五前后)。要注意的是,由于太阳和月球在天空的轨道(分别称为黄道白道)并不在同一个平面上,而是约有5°的交角,因此只有太阳和月球分别位于黄道和白道的两个交点附近,才有机会形成一条直线,产生月食。
月食可分为月偏食、月全食及半影月食三种。当月球只有部分进入地球的本影时,就会出现月偏食;而当整个月球进入地球的本影之时,就会出现月全食。至于半影月食,是指月球只掠过地球的半影区,造成月面亮度极轻微的减弱,很难用肉眼看出差别,因此不为人们所注意。
发生实例
全食带内的众多地区,尤其是长江三角洲地区观测到日食的可能性偏小。气象台分析指出,今天后半夜,长江三角洲将有一次降水过程,明天上午将是阴雨天气,观测到日全食的可能性很小。
此外,长江中上游地区上空也有较厚的云层,但也可能有个别地区云层较薄,比如湖南湖北等地的情况要好一些。一些地方如安徽省气象局就已经制定人工消雨预案,只要不出现极端天气,就能保证日全食观测不受影响。
日全食带里很多地方可能要迎来失望,全食带南北两侧却是“艳阳当空”。预报显示,处于日全食观测带南北两侧的北京、天津、河北、广东、福建等地明日均天气晴朗,适宜观测日偏食。
500年一遇日全食遇阴雨
2009年7月22日全食带在中国的长度约1万公里,平均宽度230公里,几乎覆盖整个长江流域。不过,2009年7月22日上午,中国长江流域大部地区多云有雨的天气如期而至,为全 面观测日全食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2009年七月二十二日日全食带图
记者从中央气象台发布的2009年7月22日8时、11时各地实时天气情况中了解到,总体上这一区域天阴云厚、不利于观测,但也有部分地区云层变化较快,民众通过云层移动间隙也可目睹这一天文奇观。
在湖北、重庆、江西、浙江等条件较好的日全食观测地,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天文发烧友和当地群众共同目睹了这一天文奇观,并观测到了色球层、日冕、贝利珠、钻石环等壮观绚丽的景象。在上海、苏州、拉萨等地,由于天公不作美,人们在阴雨天气里感受到了日全食发生时天色变暗、气温下降等过程。
2009年全日食现象语言
——2035年全食带将经北京除了处于日全食带上的省份,北京、天津、广东、广西内蒙古等地出现了日偏食。
据了解,26年后,中国还将迎来一次日全食。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长、南开大学教授苏宜介绍,2034年3月20日的日全食,只有新疆、西藏西部在日落前能赶上一点尾巴。而2035年9月2日发生的日全食值得期待,其全食带经过西北、华北和北京市区。这是北京城400年来才有的机遇,与22日这次日全食一样,也是上午8点多钟,但全食时间不到2分钟。
反应影响
日全食考验中国全食带应急能力,2009年7月22日日全食是全球范围内本世纪全食时间持续最长的一次。整条全食带陆上部分主要集中在中国境内,自西向东横扫人口稠密的长江流域,预计将直接影响3亿中国人生活。而业内专家预计,海内外盯上这一全球最佳观测带的天文学家和天文爱好者将达数十万。“追日族”短期洪流,加上日全食自身对公众生活的潜在影响,正考验当地相关部门的应急能力。
作为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8个“2009年日全食指定观测点”之一,嘉兴日全食持续5分56秒,各大宾馆21日晚客房早在一年多前就陆续接到国内外预订电话。据旅游局统计,宾馆客房已基本饱和,境外游客来自日本、韩国、英国、美国意大利荷兰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大约6000人,其中包括来自日本的“千人旅行团”。 大规模且集中的入境游,加上国内客流,一方面考验着酒店服务水平,另一方面也给当地甲型H1N1流感防治工作带来很大压力,工作量陡增。市卫生局前期为此专门召开紧急会议,联手酒店、旅行社以及景区负责人,增派专人驻点负责。入住游客将首先测量体温,如出现异常,将视情况接受跟踪观察、隔离治疗。半数是外国人,再加上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等媒体现场直播,从交通管制到电力保障,从三伏天供应冰水到调集移动厕所,从配备急救车、翻译到最后疏散人群,我们要花很多心思确保观测安全。
要求各级旅游部门做好游客数量、交通住宿和天文观测设施使用等预警信息发布工作,严防拥堵、踩踏等事件,并建议游客尽量避免选择人群密集点观日食。
专家介绍,日食带很少穿越人口密集区,而2009年7月22日日全食是人类社会进入城市化、现代化、信息化时代以来,第一次在人口最稠密地区发生的“世纪大日食”,全食时间长、涉及范围广,是世界历史上覆盖人口最多的一次日全食
鉴于2009年7月22日日食带和偏食带影响中国全境,中国各地正加强科普教育,向公众宣传科学常识和正确的日食观察方法,尽力避免因观测不当等原因损害视力。重庆等地则加强检查日食观测器材,对生产、销售假冒伪劣观测器材依法查处。
中国天文学会专门就日全食对社会影响作出专业论证。报告指出,日全食期间,天空突然变黑、气温下降15-20摄氏度,并会伴随湿度明显上升等问题,加上时值上班早高峰,又逢初一大潮,将对交通安全、高空作业、医疗安全、社会治安等方面产生不利影响。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4-28 17:47
目录
概述
现象描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