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中国黑龙江省公办高校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Heilongjiang Bay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由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举办,黑龙江省教育厅主管,简称“八一农大(HBAU)”,位于黑龙江省,为黑龙江省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是国家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历史沿革
北荒建校
1958年7月19日,时任农垦部部长的王震创办了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并兼任第一任校长。由于建校准备时间仓促,校址暂设在黑龙江省密山县(现密山市)裴德镇北1.5公里处的山脚下。学校最初名为铁道兵农垦局农业大学,后改称铁道兵农垦局八一农业大学、八一农学院,由铁道兵农垦局领导。1959年6月,经国务院教育部批准,学校正式命名为“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归农垦部直接领导,校庆日定在8月1日。
学校初创时,办学基础薄弱,仅有8栋旧平房,其中包括14间教室、4间实验室、4架天平、24台显微镜和5000册有参考价值的图书。8月25日,学校正式开学,初设农学、农机、农经、畜牧四系并四个专业。因校舍紧张,畜牧系学生被分到牡丹江军马场成立畜牧分校,1959年1月与学校脱离。1959年8月,其他三系合并为国营农场管理系,下设农学、农机、畜牧、修配等专业班,从1959年起,学校参加全国统一招生并改为全日制办学。
艰苦办学
1958年12月,学校成立科学研究委员会,提出24个科研项目,积极开展科研工作。1961年出版发行第一部教材——《国营农场经营管理学》,这是中国第一部关于国营农场经济问题的著作。在王震校长的协调下,学校从北京农业大学、辽宁大学、沈阳农业大学、东北农学院等全国各地高校先后选调教师和毕业生来校工作,师资队伍慢慢地扩大。1962年10月20日,周恩来总理任命姜瑞元为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校长。从建校起,学校就自觉继承解放军的优良传统和“抗大校风”,形成勤奋、朴实、团结、求实的校风,为学校的发展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精神基础。
逆境求存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的教学秩序、生活秩序被打乱,被迫停止招生三年。1968年9月农垦部军代表下文将学校划归黑龙江省建设兵团领导。1971年1月,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下令将学校撤销。校名先后两次被自行更名为军垦大学、东北农垦大学,后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农垦大学”。1976年兵团撤销,校名又改为“黑龙江农垦大学”,直到1978年10月,原“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校名得以恢复。
改革发展
1977年开始,学校走上了稳步发展的办学道路,在历届党委的领导下,逐步发展壮大。学校将原有的9个专业调整合并为4系5个专业,学制从1年到3年不等都设立为4年。1978年,按照教育部的指示开展教师职称评定工作,多年以来学校不断加大办学力度,在提高办学质量的同时,提高层次,扩大规模,招生数量逐年上升。1979年起,军训工作列入教育计划,由部队教官进行训练。同年,学校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开始招收研究生,1990年国务院批准硕士学位授予权。
1990年8月1日,老校长、国家副主席王震来到学校,与全校师生共庆建校32周年。1993年,王震副主席去世后,其夫人拿出部分积蓄,设立八一农大“王震教学科研基金”。至2002年,学校共有涉及3个学科门类的7个硕士点,本科专业也由1978年的5个增加到22个。
迁址大庆
2002年12月31日,黑龙江省政府正式做出同意学校迁建至大庆市的决定。2003年1月19-20日,学校召开第十三次党员代表大会,全力推动新区建设。新校园于10月20日开课,并于11月28日,举行迁校庆典。2005年,学校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2014年,学校荣获国家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2015年6月,学校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2020年,省教育厅认定为特色应用型本科示范建设高校。2022年,学校荣获“省级文明校园”称号和黑龙江省课程思政建设示范高校。至2024年,学校获评首批“全省依法治校示范校”。
2024年7月3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克山)中心成立签约揭牌仪式在克山县举行。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5月,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建有12个本科学院以及马克思主义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教学机构等教学机构,学科专业涉及农学、工学、管理学、理学、法学、文学、经济学7个学科门类,共50个本科专业。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5月,学校建有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及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拥有4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11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7个硕士专业学位点;省重点学科群1个,省重点学科4个,省重点建设二级学科1个,省“双一流”特色学科2个;“杂粮生产与加工”“玉鹅种养生态农业”2个省“双一流”特色学科,植物与动物科学、农业科学学科2023年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5月,学校现有教职工1463人,其中专任教师1067人,教授196人、副教授325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439人,占比41.1%;海外经历累计1年以上教师128人,占比12%;拥有国家级人才项目入选者3人、“龙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龙江学者”青年学者4人、省杰青2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省级教学名师8人、农业农村部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2人;现有93名省级高层次人才;建有4个科技部省高校创新团队、1个黑龙江省杂粮绿色生产及食品深加工技术研发“头雁”团队,4个省级教学团队,6个省级领军人才梯队;先后聘用“双聘院士”2人,“王震讲座教授”22人,享受国务院和省政府特殊津贴39人。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24年5月,学校建有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8个;省级重点专业9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3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7个;建成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5个;获评国家级一流课程5门,省级一流课程40门。
教学措施
截至2024年4月,据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自评报告显示,其教学培养过程分为培养方案、专业建设、实践教学、课堂教学、卓越培养、创新创业教育等。
教学成果
截至2024年1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取得国家级教学成果1项,省级教学成果5项。
合作交流
截至2024年5月,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与美国、英国、加拿大、俄罗斯、法国、韩国、日本、印度、乌克兰、波兰、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近30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交流与合作。学校是“中俄寒地农业大学联盟”“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及西伯利亚地区大学联盟”“一带一路南南合作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和“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成员之一;与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国立经济服务大学实施本科生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韩国国立江陵原州大学、济州大学、日本山形大学等国外高校实施交换生项目,与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实施“中加合作食品研究发展中心”项目,与印度UAS大学实施中印杂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项目。与近30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中外导师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累计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36人。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5月,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建有国家杂粮工程技术中心、新农村发展学院,教育部粮食副产物加工与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29个国家、省部级科研平台,以及9个省重点实验室、3个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等。
研究成果
自2016年到2024年5月,学校承担国家、省部项目共计478项,各级部门科研经费共计4.77亿元,并取得科研成果1800余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7项、省部级奖励185项;先后3次获得“黑龙江省省长特别奖”,2次获得“黑龙江省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振兴经济奖”,10次获得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24年5月,学校图书馆现有图书223.63万册,其中纸质图书130.027万册。农垦系统出版的文献收藏较为齐全,是世界联合国粮农组织定点赠书收藏馆。另外,学校现有电子图书93.603万册,中外文学习资源及共享平台数十种。电子资源包括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电子报纸、学位论文、课程资源、报告资源等。数据库包含博看网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EPS全球统计数据/分析平台、中国知网(CNKI)学术文献总库、NextLib网络文献全文数据库、中科UMajor大学专业课学习数据库(试用)、NoteExpress Web青提学术文献管理与检索系统、笔杆网查重数据库等。
学术刊物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以下简称学报)创刊于1981年,双月刊。由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主办、省教育厅主管的自然科学类学术刊物,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刊登农业科学、农业工程、生物工程、食品工程、畜牧兽医、计算机应用、农业经济管理、自然基础学科等方面的最新科研成果。
学报(刊号:CN23-1275/S,ISSN1002-2090)于1997年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CAJ-CD),1999年加入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万方数据网络中心。2001年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2003年被确定为《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入选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是《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收录期刊,《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网(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学报与中国知网(CNKI)、中国万方数据库、重庆维普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签订合作协议,学报论文被上述电子数据库全文收录。
校园文化
学校标识
校名
学校最初名为铁道兵农垦局农业大学,后改名为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简称“八一农大”;英文名称为Heilongjiang Bay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缩写为HBAU。
校徽
学校标志为正圆形,主体图案融麦穗和笔尖于一体,象征农业科教,中文校名由书法家孙伯翔题写。
释义:“麦穗”与“笔尖”为基本元素,笔尖下为建校年份,环以中英文校名;麦穗象征着农业,笔尖象征着科教。两者融为一体,巧妙互喻,富有艺术想象力;三对麦粒似书卷和禾苗,具有生生不息、积厚成器之势;颜色的变化增强了艺术感染力,底部的黑色象征着黑土地,上部的绿色给人以生机勃勃之感;云纹线条则传递着中国文化气息。
校旗
学校校旗以绿色为主色调,中间为白色,印有学校标志及中英文校名。
精神文化
校训:困知勉行 积厚成器
释义:困知:遇困而求知;勉行:尽力实行。在不断克服困难中求得真知,有了知识就勉力实行。“积厚成器”意思是指根基深厚,养成才干。立此校训旨在激励全校师生,要有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不断进取,厚积薄发,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校风:唯实、坚韧、团结、创新
学校精神(八一农大精神):艰苦奋斗 无私奉献 务实求真 负重致远
校歌:学校校歌为《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校歌》,由刘万超作词作曲。
社团文化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社团联合会由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注册社团组成,由校团委指导管理,是自我协调、自我管理、自我完善学生组织,是校学生社团的最高领导机构。截至2017年8月,该校共有40个校级社团和93个院级社团。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校园环境
王震将军像
王震将军是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的第一任校长,1993年3月12日,王震将军因病逝世。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建校35周年之际,学校按照王震将军最后一次回校合影时的形象,制作了一尊老校长的汉白玉塑像,立于教学主楼前的广场上。2003年,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整体搬迁到大庆市。在崭新的校园里,学校再次为老校长立起一座精心制作的铜像。
校友情况
所获荣誉
参考资料
学校标识.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招生章程.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0 14:18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