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背景
东北地区是原油生产的主要基地,有大庆油田、辽河油田和吉林油田,原油产量大约占全国总产量的53.5%,原油管道达3399.6公里。 大庆油田从1966年起,年产量达到1066.89万吨以后,探明的石油资源并未全面开发。
事件经过
实施这样的大型工程,一系列的技术问题均无章可循,所有技术人员、施工队伍和施工器材都需从零开始。另外,由于受“
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和影响,地方已经无力承担领导这项艰巨工程的重任。因此,周恩来总理把电话直接打给了沈阳军区司令员陈锡联,希望沈阳军区调遣部队支援这一工程的建设,并在军队中选拔一名主要负责人组织指挥铺设大庆至抚顺的输油管道施工任务。根据周总理的指示,沈阳军区党委立即召开紧急会议,研究并决定由萧全夫挂帅,具体负责组织指挥这一艰巨工程的施工任务。
当时,萧全夫任沈阳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正带领部队在辽西执行战备铁路的施工任务。1970年7月底的一天上午,萧全夫突然接到军区司令部一份简短的紧急电报,让他立即赶回沈阳军区。当晚,萧全夫就赶到陈锡联司令员的办公室报到。
“牛棚”点将,萧全夫为“八三工程”命名
根据沈阳军区党委和领导的指示,萧全夫立即着手组织了大庆至抚顺输油管道工程筹备领导小组。当时由于正处在“文化大革命”的动乱时期,有许多技术人才已经被迫离开工作岗位,接受批斗和被下放劳动改造。
为了解决“八三工程”急需的技术人才,萧全夫亲自到关押专家的“牛棚”和劳改农场等地,选调有关技术专家参加“八三工程”,但是却受到了一些造反派的阻挠,以“接受劳动改造”为名,拒绝放人。为此,萧全夫顶住压力,拒不听邪,立即向中央有关领导写信,呼吁并通过有关部门及时解放“八三工程”急需的专家和人才,将管道建设专家唐振华、化工专家张兆明、力学专家潘家华等人,及时从“牛棚”和劳改农场等地解放出来,立即投入“八三工程”的研究和论证工作。
1970年8月3日,工程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在沈阳军区招待所三楼会议室召开。军区司令员陈锡联、燃化部副部长唐克和辽宁、吉林、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及大庆油田革命委员会的负责人等都参加了这次会议。为了便于对这项工程的表述,萧全夫在会议正式召开之前,提议把大庆至抚顺的输油管道工程简称为“庆抚线”,并根据这次会议召开的时间,把“庆抚线” 输油管道工程定名代号为“八三工程”。萧全夫的提议简明扼要,带有明显的军事行动色彩,得到与会人员的一致赞成。
此次会议开了两天时间,主要是研究明确输油管道工程施工的方针、组织领导、总体方案和材料设备等一系列的重大原则问题。在这次会议上,萧全夫被正式任命为“八三工程”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由张文斌、李少元和罗坤山等人担任,组员有白潜、李亚田、赵永胜等14人。
“八三工程”领导小组下设工程指挥部,由王云午任指挥,邓聪任政治委员,王培德、张振勇、李占标、唐振华、张志诚、张福录等人任副指挥。指挥部下设办公室、政工组、生产指挥组、器材供应组和后勤组等5个职能组室为具体的办事机构。
“八三工程”领导小组组建后,根据中央领导的指示,接受沈阳军区和燃化部的双重领导,其主要的任务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和沈阳军区及燃化部有关工程建设的指示,组织领导“八三工程”的实施及负责同东北三省协商解决有关工程实施中的主要问题。随后,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也分别成立了相应的“八三工程”指挥部。
按照“八三工程”的预定施工方案,庆抚线的输油管道全长约700公里,管径720毫米,年输原油能力为2000万吨,争取一年建成并投产。但是,面对这样一个工期短、任务重、缺施工经验、缺技术人员、缺材料设备的重大工程项目,萧全夫和工程领导小组及工程指挥部的全体同志都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压力。为了保证施工任务的尽快展开和促进各项工程任务的完成,工程领导小组以开发大庆油田的那种“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革命精神,教育和鼓励施工队伍,提出了“抢、闯、好”和“借、代、垫”这样两个口号。“抢、闯、好”的口号,是针对缺乏经验讲的,即:要抢时间、抢速度,在苦干实干中闯出一条新路子,确保工程质量,建好输油管道;“借、代、垫”是针对缺乏物资讲的,即:充分挖掘潜力,能借的则借,能代的则代,能垫的则垫,一切围绕着把“八三工程”搞上去。
1970年8月中旬,国家计委同国家建委、财政部、冶金部、一机部、外贸部、燃化部等单位召开联席会议,共同研究议定了“八三工程”的有关问题,并将这项工程补入当年国家的重点工程计划,在工程的经费下拨和物资供应方面给予重点保障。
在此期间,东北三省当地政府给予这项工程以大力的支持,管道沿线的群众都把参加“八三工程”的建设视为光荣的义务,迅速组织起浩浩荡荡的20万大军,分头开赴“八三工程”的沿线工地,开始打响“八三工程”的第一战役。与此同时,萧全夫向沈阳军区领导请示并报请中央军委批准,迅速抽调10个步兵师、3个工兵团、2个舟桥营及部分通信、测量、潜水等特种兵队伍,先后投入到“八三工程”中来,并担负最重要、最困难、最危险的地段施工任务。8月下旬,燃化部又从四川石油管道局抽调500多人的管道施工骨干和100多名技术人员,北上支援“八三工程”。随后,轰轰烈烈的“八三工程”大会战,在茫茫的黑土地上开始打响了。
事件结果
东北“八三工程”的起步,是从抢建大庆至抚顺的庆抚线开始的,这条管道从黑龙江肇源县茂兴穿越嫩江后,向南经吉林省的松源、农安、长春、公主岭、梨树、四平,进入辽宁省的昌图,经铁岭,终至炼厂较为集中的工业城市抚顺。末站设在抚顺康乐屯,以支线向抚顺石油一厂、二厂、三厂供油。庆抚线全长596.8公里,其中直径720毫米的管线558.6公里,1970年9月开工,1971年8月试运行,10月31日正式输油。工程总投资2.93亿元,年输油能力2000万吨。建设长距离、大口径、输送“三高”原油的管道,这在中国是第一次。庆抚线建成以后,指挥部正式组建了勘察设计研究所,施工队伍也全部调入,正式编为管道工程一处、二处、三处(以后更名为管道一、二、三公司)。此后的续建工程在形成了专业队伍的情况下,改变了人民战争式的做法,1972年开工建设了铁岭至秦皇岛管道,1973年10月开工建设了大庆至铁岭复线,1974年10年开工建设了铁岭至大连的管道。在此期间还建成了抚顺至鞍山炼厂、石油二厂至辽宁电厂、丹东至朝鲜新义州、盘锦至锦西石油五厂等短距离管道。到1975年9月,5年中建设输油管道8条,共2471公里,其中主要干线2181公里,形成了以铁岭站为枢纽,联接大庆至抚顺、大庆至秦皇岛和大庆至大连的3条输油大动脉,东北管网逐步形成。东北“八三工程”,为中国管道建设探索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组织建设和管理模式,奠定了中国原油管道勘察设计、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中各项规范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