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八五七农场,位于密山市东南部,北邻完达山,南依小兴凯湖,地处
东经132°5′到132°40′
北纬45°20′到45°42′范围内。
简介
八五七农场境内环境优美,资源丰富,总面积567平方公里。西距密山市64公里,北距卫星车站15公里,南临
小兴凯湖,辖25个农业生产队,27个工商运建服单位,总人口15639人(2010年),地貌多属
湖积平原和
冲积平原,气候具有
北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境内环境优美,资源丰富,总面积567平方公里。地貌多属湖积平原和冲积平原,少数为漫岗。境内有丰富的石灰石、草炭资源,而且土地、草原、河流资源都很丰富。农场始建于1951年,现拥有耕地40万亩,人口两万人,其中职工8789人, 辖有25个农牧业生产队,22个工、商、运、建、服企业,是一个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工商运建服综合经营的大型国有农场。农场先后被国家农牧渔业部、国务院授予农业生产先进企业和粮食生产先进单位称号。1996年,农场被评为黑龙江省文明单位标兵。1999年,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称号。2001年,又获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称号。1994--2000年,农场共生产粮豆95.5万吨,累计实现经营利润6120万元,上交税金3961万元。2002年,农场经受住了遭受7 0年一遇的冷害袭击,面对农业收成减产、农场党政班子成员更替频繁、 入世后水稻价格下调、职工收入降低等诸多的考验,实现
国内生产总值25055.8万元;利润总额480万元;人均收入4770元。
由来
八五七农场,原为“密山农场”。1951年由沈阳市劳改大队建立,为劳改农场,对外称“沈阳市密山农场”。1954年8月,划归
黑龙江省公安厅管辖,改名为“黑龙江省密山农场”。1957年5月,划归国家农垦部领导的铁道兵农垦局。1960年2月,改为八五七农场。1968年6月,组建
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将八五七农场编为第四师第四十二团。1976年2月,撤销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改为朝阳农场,是
黑龙江农垦总局系统国营农场。隶属
牡丹江农垦分局管理。1979年恢复八五七农场名称
规模
八五七农场地处穆棱河——兴凯湖冲积平原,土壤肥沃。全场土地面积85.8万亩,其中耕地面积38万亩,主要种植小麦、大豆和水稻。1992年粮食总产量6.77万吨,商品率占60%以上,农业总产值达6993万元。场办工业有木材综合加工、乳品加工厂等。场部所在地朝阳镇,始由热河省朝阳川垦户到此垦殖,故名“朝阳”。镇内总人口达6000人,已成为新兴的农垦城镇。一九五一年三月十五日
沈阳市法院在此建场,历经老
铁道兵,五八年转业官兵,
山东、
河南、
四川、
辽宁等地的移民和下乡
知识青年的垦荒建设,农场已形成了集政治、经济、文化、旅游为一体的有机整体,并以此为依托,发挥辐射功能带动农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高速发展,这种新兴的城镇化建设和发展布局适应了农场经济的高层次发展需求。形成了全新的特有的
北大荒文化。农场已拥有各类农业机械1500余台套,农业机械化程度达97%以上。
内有朝阳小学、朝阳中学,培养出十余位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学子。八五七农场虽小,却是个人才辈出的地方,同时风尚良好,治安井然,重视教育,尊老敬老。
教育
八五七农场文教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全场实现了集中办学,教育教学楼总面积2万平方米。农场小学1989年成为总局唯一的省示范小学,2002年又被评为省示范小学。农场中学2002年被评为总局示范高中,自恢复高考制度后已向国家输送大中专学生1500余人。
八五七农场学校简介
八五七农场学校,创建于1951年,当前实行的是“科校合一、分部管理”的办学体制。学校占地面积14万平万米。有教学班36个。在校生1600多人,其中住校生600多人。有教职工160人,其中专任教师104人。在专任教师中本科学历59人;大专学历37人;教师学历100%达标。有高级职称21人;中级职称63人;有省骨干教师2人,总局骨干教师8人;省教学能手5人,总局教学能手6人;省优秀教师2人,总局优秀教师10人。子弟校拥有教学楼两幢,建筑面积11520平方米。宿舍楼一幢,建筑面积3800平方米。食堂两座,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
几年来,
农场领导十分重视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形成了“党以重教为本,政以重教为先,民以重教为荣,师以重教为乐”的社会氛围。在农场领导的关怀支持下,子弟校在创建平安、卫生、健康的和谐校园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2003年中学部被评为总局示范初中,小学部被评为省示范小学,2004年顺利通过了省“双高普九”检查,2005年,子弟校在教科研工作上成绩显著,荣获教育部颁发的国家“十五”重点课题中华美德教育与社区道德建设互动研究“先进实验校”、创新教育研究与实验课题组颁发的创新教育研究与实验“先进学校”荣誉称号,被总局评为 “十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集体”、“十五”基础教育科研工作“先进集体”。2006年中小学部分别被授予“黑龙江省一类学校”称号。2007年被部总局授予“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农场从优化育人环境入手,高目标部署、高强度投入、高标准要求、高效能管理,使教育实现了快速发展。农场在学校的基础建设和大型设备的购置方面,计划外投入1200多万元,改造了两幢教学楼,硬化了广场,新建了“六室”,购置了大量的现代化教学设备,大部分设施得到了维修和改造,使学校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学校现有新建的理、化、生和自然实验室各一座,
多媒体电教室两座。有语音室一座,微机室四座,师生拥有微机300余台,全部宽带上网。
电化教育设备适时更新,为课程改革和教育科研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学校有10台
液晶投影仪,两部DV格式摄像机,两部专业数码照相机,1台激光彩色打印机,14台黑白激光打印机,10台数码实物展示台,60台电视机,40台录音机,4台速印机。
为了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环境育人目标,农场计划投资100万元,为子弟校建一座
垦区的植物园和硬塑篮球场,并进一步改造相关设施,购置相关设备,优化教育环境,建设和谐校园,发展一流教育,为农场老百姓的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成长环境。
经济建设
八五七农场坚持“立足长远、分步实施、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增强功能、整体发展、确保二十一世纪不落后”的方针,加快了农场小城镇建设步伐,形成了服务全场、辐射周边、拉动农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卫生和信息服务中心。 农场自筹资金修建了8 0公里的场内循环公路,新建了朝卫公路和朝卫大桥,沟通了密山虎林地区的场乡、城乡往来,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农场建起了通信楼。安装了
程控电话和有线电视,队队电话畅通,8 0%的居民看上了2 0套以上的电视节目。农场陆续建成了集贸市场、集市大棚和商业一条街,开办了“逢八”大集。
畜牧业
八五七农场畜牧生产发展迅猛,牧工商一体化生产体系已具规模,建成了年产5 000吨的饲料加工厂,2 002年年末奶牛存栏4217头;鲜奶总产13285吨;生猪周转7700头,家禽22万只,产蛋680余吨,畜牧总产值达3580万元。农场1998年被黑龙江省授予“科技兴牧先进单位”称号
农业
2003年,八五七农场使占全场耕地面积8 0%的水稻调优、调绿、调特,20%旱作农业大力发展种、经、饲,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以“小湖牌”水稻、双高大豆为重点,建设名优
农产品生产基地。
(1)建成3 2万亩高标准的“小湖牌”优质绿色有机稻米生产基地。
(2)建设万亩优质双高大豆品种八五七一一1号种子生产基地。
(3)建成3万亩有机大豆生产基地。
(4)建成万亩水飞蓟生产基地。
(5)建成万亩白瓜子生产基地。
(6)建设2万亩青贮、玉米、饲草生产基地。
同时,农场重点规划建设6个奶牛专业连队,力争2004年专业队奶牛存栏500头以上。积极发展大鹅及特色养殖,在14连队建设万只大鹅及香鹑鸭生产示范基地。 万亩双高大豆857—1号种子基地简介 857—1号大豆是八五七农场四队农艺师周长流从
合丰25号群体中经过多年系统选育的品种,1997年1月通过了
黑龙江农垦总局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命名推广。857—1号大豆已在牡丹江分局推广117万亩、密山地区推广达1 02余万亩。该品种生育日数120天左右,需活动积温2350—2450摄氏度,平均产量175—200公斤/亩,脂肪含量21.4%,蛋白质含量43.75%,属双高大豆品种,适宜在黑龙江省一、二、三积温带种植。2003年,八五七农场建立万亩双高大豆857一l号种子生产基地,实行单品种生产、纯品种推广经营,以满足农户对857—1号大豆用种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