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云南巡抚陈用宾为抵御外侵、“威定 边疆”,奏请朝廷在中缅边境门户要道上修筑八个关口,并每关设守备 一员戍守。这八个关口分为上四关和下四关。上四关指的是神护关、万 仞关、巨石关和铜壁关;下四关是铁壁关、虎踞关、汉龙关和天马关。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乾隆下谕分别在今腾冲县、盈江县、梁河县、陇川县境内设置“九隘”,由北至南分别是古永隘、滇滩隘、明光隘、大塘隘、止那隘、猛豹隘、坝竹隘、杉木笼隘、石婆坡隘。
历史沿革
关址全在当时中缅边境地势险要的山上,据险而立,易守难攻。每个关 口还建有四五丈高的楼台和一些建筑物,如士兵的营房、水井等,使守 关的士兵便于常年防守。 到了清朝初年,清王朝忙于中原地区的巩固和管理,在高宗时丧失 了天马、汉龙两关。后来中缅划界,虎踞、铁壁两关所在地又被划入了 缅境。这样我国境内还有四个关留下(均在今云南省盈江县境内)。清朝灭亡后,士兵逃亡,这些关口的建筑开始损坏和倒塌。现在仅神护关 还保存着部分城楼。近年在云南省盈江县铜壁关和巨石关发现了刻有关 口情况的石刻,这些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物,为研究古代边防情况增添了 新资料。 随着清王朝的巩固,对云南边疆的管理也逐步重视起来。乾隆 四十五年(1780年),乾隆下谕在 铜壁关、铁壁关等险要关内,择沿 途要地增设隘所,分别在今腾冲 县、盈江县、梁河县、陇川县境内 设置“九隘”,由北至南分别是古 永隘、滇滩隘、明光隘、大塘隘、 止那隘、猛豹隘、坝竹隘、杉木笼 隘、石婆坡隘。后来又增加了茨竹 寨隘,但时间不长。这些“隘”在 建制上比“关”小一个等级,因守 卫的人员不多,没有大规模修建楼 台之类的建筑,只是“立木为栅” 作为守地。“八关九隘”的设立, 上四关中的铜壁关遗址 对明清两代至民国云南边疆的安定起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