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声杜鹃,是鹃形目杜鹃科八声杜鹃属鸟类。八声杜鹃是灰褐色或棕色的小型杜鹃。成鸟头灰色,背及尾褐色,胸腹橙褐色。亚成鸟上体褐色并具黑色横斑,下体偏白色而多横斑,似栗斑杜鹃成鸟但无过眼的深色带。虹膜绯红色;喙黑黄色;脚黄色。因其鸣声尖锐,似“ka……pie”的八声一度,常彻夜呜叫不休,故名八声杜鹃。
形态特征
雄鸟整个头、颈和上胸灰色,背至尾上覆羽暗灰褐色。肩和两翅表面褐色而具青铜色反光。翼缘白色。外侧翼上覆羽杂以白色横斑;
初级飞羽内侧具一斜形斑;尾淡黑色,具白色端斑,外侧尾羽外缘具一系列白色横斑。下胸以下及翼下覆羽淡棕栗色。尾下覆羽黑色,密被窄的白色横斑。
雌鸟上体为褐色和栗色相间横斑;颏、喉和胸淡栗色,被以褐色狭形横斑。其余下体近白色,具极细的暗灰色横斑。
幼鸟上体淡黑灰色,具桂红和淡棕色横斑及斑点;尾淡黑色,外侧缀以一系列棕色横斑;颏、喉和胸淡棕色,具淡黑色细横斑和斑点;腹近白色,具黑褐色横斑。
虹膜红褐色,雌鸟围以灰色和黄色。嘴褐色(冬季)或角褐色,下嘴基部橙色(夏季)。脚黄色,雌鸟深黄色。
大小量度:体重♂23~32克,♀31~35克;体长♂210~241毫米,♀210~234毫米;嘴峰♂16~21毫米,♀18~22毫米;翅♂106~120毫米,♀107~116毫米;尾♂116~130毫米,♀106~124毫米,
跗跖♂16~18毫米,♀17~19毫米。
(注:♂雄性;♀雌性)
栖息环境
栖息于低山丘陵、草坡、山麓平原、耕地和村庄附近的树林与灌丛中。有时也出现于果园、公园、庭园和路旁树上。
生活习性
习性:单独或成对活动。性较其它杜鹃活跃,常不断地在树枝间飞来飞去。繁殖期间喜欢鸣叫,常整天鸣叫不息,尤其是阴雨天鸣叫频繁,鸣声尖锐、凄厉,故有哀鹃及雨鹃之名。
叫声:哀婉的
哨音tay-ta-tee,tay-ta-tee,速度音高均升,有时晚上能听见。另种叫声为两三个哨音减弱为一连串下降的pwee、pwee、 pwee,pee-pee-pee-pee声。鸣叫声开头慢而低,最后高而快,为八音一度。
食性:主要以昆虫为食。尤以毛虫等
鳞翅目幼虫最为喜食。
分布范围
原生种分布:孟加拉、不丹、文莱、柬埔寨、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
迷鸟分布地:尼泊尔。
在中国主要分布于西藏东南部察隅、四川西南部、云南西部、广西南部、广东和福建沿海以及海南岛。
繁殖方式
八声杜鹃自己不营巢和孵卵。通常将卵产于其它鸟巢中。繁殖期较长。在华南地区4月即已见到幼鸟,而7、8月仍见产卵。在香港7月和9月都见过
缝叶莺在喂八声杜鹃的幼鸟。也有报告说八声杜鹃的繁殖数量视缝叶莺而定,并占有一定的巢域,一旦选下了寄主,就不容许另一同类来此巢域活动。八声杜鹃的卵多呈青蓝色或白色,具锈红色或血色斑点,大小为18.3×13.5毫米。
亚种分化
注:1、C.m.subpallidus常归入C.m.threnodes,视作同一亚种。
2、以前的Cacomantis merulinus passerinus亚种,现单列为一种,即Cacomantis passerinus(灰腹杜鹃)。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The IUCN Red List):
无危物种(LC),2012年评估。
种群现状
全球种群未量化,但在原产地属常见物种(del Hoyoet al. 1997)。中国境内约有10,000~100,000繁殖对,迁徙候鸟约1,000~10,000只(Brazil 2009),种群数量不普遍,应注意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