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理论名词。见《秘传眼科龙木论》。八廓是指中医眼科在外眼划分的8个部位(或方位)。
解读
八廓,历代命名繁多。一般多用自然界8种物质现象或八卦名称来命名。即天(乾)廓、地(坤)廓、风(巽)廓、雷(震)廓、泽(兑)廓、山(艮)廓、火(离)廓、水(坎)廓。称之为廓,系取其有如城廓护卫之意。至于八廓的位置、内应脏腑以及临床意义等,历来说法各家不一。如《审视瑶函》认为八廓在眼各有定位,可凭(气)轮上血丝“或粗细连断,或乱直赤紫,起于何位,侵犯何部,以辨何脏何腑之受病”;但《银海精微》认为八廓“有位无名”;《医宗金鉴》却主张八廓分属于六腑、包络和命门,因脏腑相应,其位又多与五轮相重。
中医应用
八廓的位置、内应脏腑以及临床意义,历来说法各家不一。且八廓在临床上的应用远不如五轮普遍。本节从针灸临症实用的角度出发,以明代傅仁宇《审视瑶函》的“八廓”理论为基础简介八廓诊法。
1、八廓脏腑归属
《审视瑶函》说,“夫八廓应乎八卦,脉络纬体于脑,贯通脏腑,以达血气,往来滋养于目廓者,如城廓之谓,各有门路往来。”指出八廓并非有名无实,其间的经脉上通下达,与全身脏腑气血有密切的关系。八廓的具体划分首先要通过瞳孔引一水平线,然后再通过瞳孔和水平线成45°、90°、135°引三条直线,这样四条线即将眼球和目眶分成八个相等的区域。而以瞳孔为中点又有八条线,鼻侧的水平线为起点,作为第1线,依次为2、3、4、5、6、7、8。八廓的每一廓是以每条线为中心的45°范围内。具体以第6线为乾廓,络通大肠、肺,肺与大肠相为表里,上连清纯,下输糟粕,为传导之官,又称传送廓;第7线为坎廓,络通膀胱、肾,肾与膀胱相表里,主水之化源,以输津液,所以又称津液之廓;第8线为艮廓,络通三焦(上焦),命门与三焦相为脏腑,会合诸阴,分输百脉,又称会阴廓;第1线为震廓,络通胆,肝与胆相表里,主清净,不受秽浊,故又称为清净廊;第2线为巽廓,络通中焦、心胞,心胞与中焦相为脏腑,胞络营血以滋养中焦,分气以化生,故又称为养化廓;第3线为离廓,络通小肠与心,心与小肠相表里,为诸阴受盛之胞,故又称为胞阳廓;第4线为坤廓,络通于胃、脾,脾与胃相表里,土纳水谷以养生,故又称为水谷廓;第5线为兑廓,络通下焦与肾,肾与下焦相为脏腑,主阴经化生之源,故又称为关泉廓。
左目为阳,“阳道顺行”,故廓之经络脏腑的排列按顺时针;而右目为阴,“阴道逆行”,故廓之经络脏腑的排列按逆时针。临床运用之时简记,二大皆为震,二小皆为兑,上为离,下为坎,则能辨明阴阳顺逆。
2、诊查方法
八廓诊查方法,主要是观察气轮,白睛上的经络形态。具体如《审视瑶函》之“盖验廓之病,与轮不同……惟以轮上血脉丝络为凭,或粗细连断,或乱直赤紫,起于何部,侵犯何部,以辨何脏何腑受病”。也就是说临床上主要是观察白睛上的脉络的起止、形态、颜色。以此来判断气血虚实,正邪盛衰以及脏腑自病传经,经络生克逆顺等。
3、八廓主病
外感病分经络:白睛赤脉从上而下者,为太阳病,赤脉从下而上者为阳明病,赤脉从外走内者为少阳病,赤脉从内走外者为少阴病。
内伤病则分脏腑:乾廓出现赤脉为肺与大肠;坎廓赤脉为肾与膀胱;艮廓赤脉为命门上焦;震廊赤脉为肝、胆;巽廓赤脉为肝与中焦;离廓赤脉为心与小肠;坤廓赤脉为胃脾;兑廓赤脉为肾与下焦。眶侧为腑,瞳侧为脏。根为本病,末为传病。根据梢未的指向,确定传变,根据粗细确定虚实;根据颜色判断浅深,易治者断,难治者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