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妍:美好、美丽。②登程句:黄遵宪此次旅程自农历八月十二日登船,至此已历四晚,月亮渐趋团圆,故曰“见月四回明”。③泰西纪历:欧洲、美国等使用的历法,即格里高利历(格里历),通称公历、阳历。泰西:犹极西,泛指欧洲美国等西方国家。二千年:本年公历纪年为1885年,举其成数为二千年。④只作句:谓因西方国家没有中秋节,过去近二千年八月十五的月亮只是跟平常一样,没有什么特别。⑤舟师:船夫,这里指舵手。盘:这里指航海导航用的罗盘。⑥虬髯:卷曲的络腮胡须。五代杜光庭有《虬髯客传》。碧眼:蓝色眼睛,旧指胡人,后指白种人。这里都代指乘坐同船的外国人。⑦异方:不同地方,这里指外国、异域。此句语出旧题李陵《答苏武书》:“异方之乐,只令人悲,增忉怛耳。”⑧下床:《三国志·魏书·陈登传》载东汉末许汜只顾购置田地、房宅,而不忧国救世,他经过下邳时见陈登,登轻视许汜,自己上大床卧,让许汜在下床卧,这里指客轮上等级低的舱位。⑨此外二句:谓同船的住下等舱的劳工,在梦中才得暂时不用为人劳作⑩黑甜:深睡、酣眠。苏轼《发广州》:“三杯软饱后,一枕黑甜余”自注:“淅人谓饮酒为软饱,俗谓睡为黑甜。”⑪鱼龙:鱼和龙,这里代指水中各种鱼类。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⑫徘徊句:谓月光流动,写法近似苏轼《水调歌头》“转朱阁,低绮户”。⑬尔:这里称月亮。李白《月下独酌》其一:“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⑭人家亿万户,这里指中国的亿万家庭。⑮几家二句: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九载吴中舟师之歌:“月子弯弯照几州?几家欢乐几家愁?”明冯梦龙辑《警世通言,范鳅儿双镜重圆》载吴歌:“月子弯弯照几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夫妇同罗帐?几家飘散在他州?”⑯四亿万众:晚清时中国人口总数约为四亿,这里代指全体中国人。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都称“四百兆(百万为兆)或“四万万”人民,如孙中山《兴中会章程》:“夫以四百兆苍生之众,数万里土地之饶,固可发奋为雄,无敌于天下。”又如抗战歌曲《长城谣》歌词:“四万万同胞心一样,新的长城万里长,”⑰欹:通“倚”,斜靠。孤篷:孤舟的篷子,代指孤舟,这里指乘坐的客轮。此诗下文有“倚栏不寐心憧憧”。⑱此客句:黄遵宪自同治十三年(1874)春离开家乡往北京参加顺天乡试,至此已阔别家乡十一年,“十载”取其成数。⑲月光句:有贺知章《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意味。⑳三神山:传说东海中仙人所居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见《史记·秦始皇本纪》。或简称“三山”,黄遵宪《和沈子培同年》:“缥缈三山信徐市,横纵六里听张仪。”这里指日本。黄遵宪《日本国志·邻交志》注:“《史记·封禅书》云:齐威宜王、燕昭王皆尝使人入海,至三神山,见所谓仙人不死之药。渤海东渡,后遂不绝,似即今日本地。”黄遵宪于光绪三年(1877)至八年担任驻日使馆参赞,离任时作诗云“欲行六国连衡策,来作三山汗漫游”(《
奉命为美国三富兰西士果总领事留别日本诸君子》)。㉑大瀛海:战国时齐国驺衍认为中国九州仅是大九州中一州,大九州之外为大瀛海环绕,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后用以指大洋,这里指太平洋。㉒即今:如今、现在。㉓乍:刚刚。以上四句谓由于时差原因,各地月亮升落的时间不同,现在隔海遥对的家乡的月亮刚刚东升,而这里的月亮已经往西落下了,完依取:㉔转蓬:随风飘荡的蓬草,比喻生活迁徙不定。㉕凿空:西汉张骞受武帝派遣出使月氏,历经艰险返回,就此开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称为“凿空”。这里将自己四处纵游比作张骞开通西域那样到达极远之地。㉖禹迹:夏禹的足迹,传说夏禹治水时足迹遍于九州岛。“禹迹不到”即谓在九州之外,指外国、异域。夏时;即“夏历”,相传夏代制定的历法,又称阴历、农历、旧历。当时中国仍然使用夏历,而当时日本、美国等均使用公历(即前文所谓“秦西纪历”),与夏历不同,故曰“夏时变”,中国1912年才开始使用公历。㉗九州:这里指大九州,参前文“大瀛海”注。大球:地球。㉘胡:为什么。《诗经·魏风·伐檀》:“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㉙异时:以后、来日。汗漫:广大、漫无边际,这里指远游。㉚憧憧:心神不宁。
光绪十年(1884)黄遵宪的母亲病故,次年时任美国三富兰西士果( San Francisco,一般译作圣弗朗西斯科或旧金山)总领事的黄遵宪乞假归国,农历八月十二日登船西行,八月十五日中秋节舟行大平洋时,黄遵宪望月而作此诗。此诗为黄遵宪手订《人境庐诗草》卷五第一首,而《人境庐诗草》“四卷以前为旧世界诗四卷以后乃为新世界诗”(《人境庐诗草》丘逢甲跋),因此此诗为“新世界诗”第一首。所谓“新世界诗”,是歌咏海外风光和新事物的诗作。望月本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传统题材,但地域范围基本都在内陆或近海,“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今夜月明人尽望”(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都是写不同地方的人同时共望一轮明月。而此诗却写到因为东西半球昼夜相反,正在茫茫大洋上的诗人和万里之外的故乡所看到的月亮此没彼升,不能“共此时”,比古时多了新鲜的经历和不同的感受。黄遵宪另有《今别离》四首,用乐府杂曲歌辞旧题写传统的游子思妇题材,但歌咏的对象却换成了火车、轮船、电报、照相等新事物和东西半球昼夜相反的自然现象。尤其是第四首写“相去三万里”的一对男女,因“昼夜相背驰”,所以“眠起不同时”,“举头见明月,明月方入扉。此时想君身,侵晓刚披衣”,两人“魂梦难相依”。都是以新事物、新语词等书写旧题材,旧酒装之以新瓶,而别具风味黄遵宪诗以五古、七古最具代表性。他称自己的五古“凌跨千古”,七古比白居易、吴伟业“略高一筹”(《致梁启超书》),自视甚高。此诗为七言古体诗(七古)。后来丘逢甲《七洲洋看月放歌》、梁启超《二十世纪太平洋歌》、商旭《海上大风潮起作歌》等诗都受到此诗影响。
黄遵宪(1848—1905),字公度,别号东海公、布袋和尚,人境庐主人。广东嘉应人。光绪二年(1876)举人。历充使日参赞、旧金山总领事、驻英参赞、新加坡总领事。戊戌变法期间署湖南按察使,助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寻奉命出使日本,未行而政变起,遂罢归故里。工诗,喜以新事物镕铸入诗,为“诗界革命”倡导者,被誉为“近世中国第一大诗人”。自定诗集名《人境庐诗草》,另有《
日本国志》《
日本杂事诗》等,今人辑为《
黄遵宪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