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清
汉族弹拨乐器
双清,也叫福建月琴、台湾月琴、八角琴,中国南方汉民族乐器,是福建闽派音乐的重要弹拨乐器。双清由古代的阮演变而来,保留有旧式的特点。其形制与京剧月琴相似,但是琴杆更长,用2到4根弦,以2弦最为普及。流行于旧时的闽地(今包括福建、台湾、潮汕和浙南地区)。
形制特点
它的音箱各种尺寸与形状都有,常见的有圆形的,八角形的,偶尔还有见到花形的。音箱与月琴音箱结构相似,音箱内牵有1-2跟钢丝盘成的蚊香形或柱形弹簧(即琴胆),可使音色更亮,共鸣更好。早年有用拨片或指甲弹奏,现主要以拨片弹奏。双清用缚弦系弦,根据需要使用2-4根弦不等,以2弦琴最为普及,并根据需要四度、五度自由定弦。有用钢弦、蚕丝弦、尼龙弦、尼龙缠弦,甚至直接用鱼线做弦。其音色清脆柔和,不亢不闷,有特殊的共鸣质感,颇为动听,独具地方特色。
清朝续文献通考》载:“双清,类阮。中音部乐器。长三尺二寸,头六寸五分,槽八寸,厚一寸四分。三弦,二音,十三品,弹用拨”。在台湾的词典中对双清的解释是:八角月琴的别称。福建人为了区别它与京剧月琴,有时会称之为南月琴、闽月琴、长杆月琴。
闽地山多又靠海,双清在形制上没有进行统一,在福建各地都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所谓和而不同。每个城市有自己的形制,每个地区有自己的风格,这也是八闽各地传统音乐爱好者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历史演变
双清早期为四弦,这四弦分成两组,每组音的两根弦挨得很近,同组音定音一致,两组之间定四度或五度(如:11 55),演奏时同组音同时弹挑,当成一根弦来用,成音清脆,双双两两,故得名双清。后来,低音逐渐退化成为一根弦,高音保留一组两根弦(如:1 55),再后来高音也退化成为一根弦,变成最为常见的二弦琴(如:1 5)。到了宋代,共鸣腔圆形的乐器,演奏时揽月入怀,都称为月琴。现今,福建地区的琴双清和月琴的名称都有使用。有的琴还带有“双清”的功能,但称作月琴,有的琴叫做双清,但已经没有成组的同音弦了。四弦琴(11 55)和三弦琴(1 55)现今已经很少见了。
到了90年代,由于中国民族音乐的蓬勃发展,传统二弦琴的形制弊端日益凸显,应用领域狭窄,约束了技巧和表现力的的发展,在福州、泉州d等地都出现了五四度、四五度定弦的三根弦(弦距均等)的改良型琴(如 151, 515等),定弦和大三弦类似。改良过程中也有出现和中阮、柳琴一样的五四五度或四五四度定弦的四弦琴,但是导致琴杆过于宽大,失去双清的修长美感,同时4弦太粗对缚弦拉力加大,因此最终定为三弦(五四、四五度)形制。
分类
福州琴
福州琴跟据需要用2-4根弦不等,最明显的特点是琴杆较其他地方的琴长很多(早期的琴,琴杆甚至与中三弦相仿),共鸣箱稍小,它的形制比例和越南月琴相近。音箱内牵2根铁丝缠成的弹,保留古代阮咸全音柱的品位形制。因其琴杆较长,故音色较其他地区的琴来的低沉浑厚,为中音、次中音乐器。
闽剧、曲艺中的应用
双清在福州传统闽剧乐队中,和月琴、小三弦合称为闽剧传统弹拨乐器三大件。 用于“洋歌”、“江湖”、“小调”等唱腔伴奏。用2-3弦,定弦g、c1。音域g—b2。四弦者,分为两组,每组两弦定同度音。三弦者,里弦定一音,中外两弦定同度音。福州伬唱、禅和乐、安南伬中均有使用。在福州文派(鼓楼地区)十番音乐中也有使用。
莆田泉州琴
在福建莆田、仙游地区用于“十音”、“八乐”以及莆仙戏的伴奏。在泉州地区用于北管、车鼓及一些戏曲的伴奏。音箱做八角形,故又称为八角琴、八角弦。五度或者四度定弦。八角琴以其别致的造型在福建独领风骚。
在台湾,词典中对双清的解释是:八角月琴的别称。
漳州琴
流行于漳州和台湾地区。因其音箱在福建各地的琴中数最大的,大如圆月,所以素有福建月琴之称,在当地多直接称为月琴。用于漳州南词、芗剧(歌仔戏)、锦歌等。与福州琴相比,音箱大而杆稍短。在后来的发展中,上方把位汲取了琵琶相的形制,故一把变为用“四相”。多用两弦。
台湾学者认为,月琴是20年代从台湾传入福建的,但实际上福建早在古代就已经有这种形制的乐器存在了。
台湾乞丐琴
与福建琴基本相同。早期台湾俗称乞丐琴(乞食琴),意思是靠乞讨为生的人所用的弹唱伴奏乐器。
龙岩梅花琴
龙岩琴,有的琴受到广东梅花秦琴的影响,将音箱做成花的形状。在福建省主要流行于龙岩客家地区。用于客家音乐及闽西汉剧等。
闽北浙南双清
闽北、浙南多用八角小双请。杆细长,较泉州、莆田琴而言,共鸣箱更小,用于南平南词、遂昌十番等。
双清与秦琴
许多人喜欢将双清(福建月琴)与秦琴作比较,二者形制有些相似,但仍有明显不同。最明显的是音色的不同。秦琴音色尖锐有力,而双清音色较为柔和清脆,有特殊的不亢不闷的共鸣。音箱构造上的差异是区别二者最重要的地方,福建琴琴箱内有音梁、音柱、琴胆弹簧等部件。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0-07 16:34
目录
概述
形制特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