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第120师,全称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第120师,后改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第120师,是
抗日战争时期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八路军的三个主力师之一,1937年8月25日由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陕北红军第27、第28军,独立第1、第2师和赤水警卫营及红军总部直属队一部,改编而成。
贺龙任师长,萧克任副师长。
部队经历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当局达成协议,将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1937年8月25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陕北红军第27、第28军,独立第1、第2师和赤水警卫营及红军总部直属队一部,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第120师,贺龙任师长,萧克任副师长,周士第任参谋长,关向应任政训处主任,甘泗淇任副主任。辖第358、第359旅,教导团和骑兵营、
工兵营、炮兵营、辎重营、特务营,全师共1.4万余人。第358旅,卢冬生任旅长(未到职,张宗逊任代旅长、旅长),李井泉任副旅长,辖第715、第716团;第359旅,陈伯钧任旅长,王震任副旅长,辖第717、第718团。29日,贺龙、关向应、萧克、甘泗淇、王震组成第120师军政委员会,贺龙为书记。
10月22日,中共中央决定在八路军团以上部队恢复政治委员制度和政治部(处)名称,后关向应任师政治委员,甘泗淇任师政治部主任;李井泉任第358旅政治委员,王震任第359旅政治委员。9月3日,贺龙率师部、第358旅、第359旅(欠第718团)及教导团等部8200余人,从陕西省富平县出发,经韩城县芝川镇东渡黄河,开赴山西省抗日前线;陈伯钧率第359旅第718团和师特务营、工兵营、炮兵营、辎重营留守陕甘宁边区,归八路军后方留守处建制。
9月下旬,贺龙率师部和第358旅进到晋西北地区;王震率第359旅进到五台、平山地区,发动群众,创建抗日根据地。
9月底,第120师以第358旅第716团第2营为基础组成雁北支队,宋时轮任支队长。雁北支队深入雁门关以北同蒲铁路(大同―风陵渡)以西日军占领区,开展游击战争。以师政训处和教导团700余人组成地方工作团,在关向应率领下,分赴岚县、岢岚、静乐、兴县、五寨等地,开展地方工作。第359旅亦组成地方工作团分赴平山、井陉地区,发动群众,扩大部队,组织抗日武装。
10月,第120师配合国民党军在同蒲铁路北段作战,多次截断日军交通运输线。在忻口会战中,先后取得了雁门关、王董堡等战斗的胜利。
1938年1月,部队进行整编,辖由地方游击队发展起来的忻州、平山、崞县(今原平)等独立团分别改编的第358旅第714团、第359旅第718(原第718团已改为留守兵团警备第8团)、第719团。全师发展到2.5万余人。
2月下旬至4月初,日伪军共1万余人对晋西北抗日根据地进行首次围攻,第120师主力部队经40余天作战,歼灭日伪军1500余人,收复岢岚、偏关、河曲、保德、神池、五寨、宁武7座县城,巩固了晋西北抗日根据地。
5月,第120师雁北支队进至平(今北京)西斋堂、杜家庄地区,与晋察冀军区之冀东支队(邓华支队)合编为八路军第4纵队(归晋察冀军区指挥),进至冀东地区开辟抗日根据地。第359旅进至浑源、广灵地区,配合晋察冀军区开展抗日斗争,创建恒山地区抗日根据地。
6月,遵照中共中央军委关于在平绥铁路(今北京―包头)以北大青山地区创建游击根据地的指示,第358旅第715团和师直骑兵营1个连等部编成第120师大青山支队(后改称骑兵支队),李井泉任司令员。随后进军塞外,协同当地蒙汉人民游击队,开辟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
10月,师独立第2、第3支队合编为独立第1团;第4、第5支队合编为独立第2团。
9~11月间,日军5万余人对晋察冀边区举行多路围攻。第359旅在晋察冀军区指挥下,参加反围攻作战,取得邵家庄伏击战等战斗的胜利。第358旅等部为配合反围攻作战,积极向同蒲铁路北段和平绥铁路西段出击,取得了滑石片等战斗的胜利。大青山支队在大青山和蛮汉山地区开辟了绥西、绥中、绥南抗日游击根据地。
1938年12月,贺龙、关向应率领师部及第358旅第715团(欠第2营)、第716团、师独立第1支队和师直属队一部共6400余人,分别由大青山和山西省岚县出发,挺进冀中地区,执行协同八路军第3纵队兼冀中军区巩固抗日根据地和扩大自己的任务。
1939年1月,第120师师部于河北省河间县与第3纵队兼冀中军区领导机关会合。随后,成立了冀中总指挥部,贺龙任总指挥,吕正操任副总指挥,关向应任政治委员。决定以主力部队担任主要战斗任务,同时以师直一部组成独立第2支队派至冀中军区第3分区,以第716团一部组成第3支队派至第5分区,与军分区部队一起,广泛开展游击战并配合主力部队作战。第120师与冀中军民密切协同,粉碎了日军的连续围攻。
3月,取得黑马张庄伏击战等战斗的胜利。4月,在齐会战斗中歼灭日军700余人。
5月,在上下细腰涧战斗中歼灭日军500余人。在此期间,第715团和第3纵队独立第4支队合编为师独立第1旅,高士一任旅长,朱辉照任政治委员,另成立第120师独立第4支队,进至第2分区活动;第716团与第3纵队独立第5支队合编为师独立第2旅,魏大光任旅长,王同安任政治委员。同时决定组成第120师独立第5、第6支队,分别到冀中第4、第6分区活动。第358旅旅长张宗逊、政治委员张平化率旅机关干部一部到达冀中后,组成纵队指挥部(又称张纵队),张宗逊任司令员,张平化任政治委员,统一指挥独立第1、第2旅作战。同时,留在晋西北地区的第714团、警备第6团与独立第1、第2团及雁北第6支队等部编成新的第358旅(又称彭358旅),彭绍辉任旅长,罗贵波任政治委员。至此,第120师在冀中的部队发展到1.9万余人。
1939年8月,第359旅由恒山地区调往陕甘宁边区以增强黄河河防力量。
9月,第120师主力转进到北岳区整训待命,其第2、第3、第4、第5、第6支队,由第3支队司令员贺炳炎、政治委员余秋里统一指挥,继续坚持冀中平原的游击战。
9月,张纵队番号撤销,独立第2旅改称第358旅(又称张358旅),张宗逊任旅长,张平化(后李井泉)任政治委员。
9月下旬,第120师在晋察冀军区部队一部的配合下,进行陈庄战斗,歼灭日伪军1200余人。年底,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第一次反共高潮。国民党阎锡山旧军向山西新军发动武装进攻,制造十二月事变(又称晋西事变)。彭358旅配合山西新军进行自卫还击,打退了旧军的进攻。
1940年2月,贺龙、关向应奉命率第120师主力返回晋西北抗日根据地。
2月下旬,驻晋西北的山西新军组成新军总指挥部,续范亭任总指挥,罗贵波任政治委员,辖暂编第1师、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第2、第4纵队和山西工人武装自卫旅等部,归第120师指挥。
4月,晋西北的彭358旅改称独立第2旅,彭绍辉任旅长,张平化任政治委员。
6月,第120师在夏季反“扫荡”作战中,取得了米峪镇战斗的胜利,歼灭日军500余人。
8月至1941年1月,参加百团大战。
1940年11月7日,为了统一指挥晋绥地区的武装力量,成立晋西北军区,其领导机关由第120师领导机关兼。贺龙兼任司令员,关向应兼任政治委员,续范亭任副司令员,周士第兼任参谋长,甘泗淇兼任政治部主任。辖4个军分区和晋西北新军总指挥部及其所属部队,由旅或纵队领导机关兼军分区领导机关。
至1940年底,晋西北军区部队发展到5.1万人。
从1940年底开始,第359旅进驻延安以南南泥湾地区,开展生产运动。
1941年,抗日战争进入严重困难时期。第120师兼晋西北军区同日伪军的“扫荡”“蚕食”和“治安强化运动”进行了艰苦的斗争。
3月和5月,先后成立直属军分区和第5军分区。为战胜困难,坚持抗战。
1942年3~10月,先后两次进行精简整编。晋西北新军总指挥部并入第8军分区。撤销大青山骑兵支队番号,部队划归塞北军分区。独立第1旅兼绥德警备区司令部。
6月,在延安正式成立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部,贺龙任司令员,关向应任政治委员,第120师隶属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建制。
9月,晋西北军区改称晋绥军区。整编完成后,主力部队由3.9万余人减至2.5万人。在此期间,开展了整风、生产和拥政爱民运动,加强了地方武装建设,实行了主力军、地方军和民兵、自卫队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同时,第120师部队和晋绥军民坚决执行中共中央军委关于“把敌人挤出去”的方针,运用各种形式,扩大根据地。至1943年上半年,基本上把日伪军挤到主要据点和交通线附近。
1943年秋,为了准备应付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第三次反共高潮,保卫党中央,吕正操奉命率八路军第3纵队主力6个团,由冀中先后到达晋绥地区。随后,吕正操任晋绥军区司令员,林枫任政治委员,续范亭、周士第任副司令员。10~11月,粉碎了日伪军的秋季“扫荡”。
1944年10月,为了建立以五岭山脉为依托的抗日根据地,使华南成为战略一翼,根据中共中央决定,以第359旅一部为基础组成第18集团军独立第1游击支队(又称南下支队),王震任司令员,王首道任政治委员,共4000余人,于11月9日由延安出发,向湘粤赣边挺进,主力于1945年8月到达广东省南雄地区。后因日本投降和遭到国民党顽固派军队的重兵围攻,随即北返,于10月回到中原地区,恢复第359旅番号,编入中原军区序列。
1945年6月,以第359旅另一部组成第18集团军独立第2游击支队,刘转连任司令员,张启龙任政治委员,由延安出发南下至河南省新安地区时,因日本投降,形势发生变化,即奉命开赴东北,后编入东北人民自治军序列。
1944年秋~1945年夏,晋绥区部队连续举行三次攻势作战,全区面积由1944年7月的8.3万余平方千米,扩大到8.7万余平方千米。
1945年8月,晋绥区部队向日伪军展开全面反攻。
8月,成立晋绥野战军,贺龙兼任司令员,李井泉兼任副政治委员,第120师所属第358旅,独立第1、第2、第3旅,归晋绥野战军建制。第358旅和独立第1旅由陕甘宁边区东渡黄河,参加全面反攻作战。
9月,为了便于指挥南北两线反攻作战,成立吕梁、雁门、绥蒙3个二级军区。南线全面反攻作战以太原为中心,由张宗逊指挥;北线以归绥(今呼和浩特)为中心,由吕正操、许光达指挥。晋绥区部队经过连续奋战,收复了离石、中阳、文水、交城、陶林、武川、左云、右玉、朔县(今朔州)、平鲁等城镇。在全面反攻中,主力部队发展到4.5万余人,地方武装发展到4万余人。
主要贡献
在八年全国抗战中,第120师暨晋绥军区部队作战1万余次,毙伤日伪军10万余人,俘日伪军1.8万余人。地方武装、民兵配合主力部队或单独作战1.8万余次,毙伤日伪军7700余人,俘日伪军1800余人。主力军、地方军、民兵共歼灭日伪军12.8万余人,建立了晋绥抗日根据地,还协同晋察冀军区部队开辟了恒山区,加强了平西区、巩固了冀中区,并保卫了陕甘宁边区,为夺取抗日战争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发布者: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编审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