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允价值是一种会计要素计量的计量属性。
会计计量是为了将符合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登记入账并列报于
财务报表而确定其金额的过程。企业应当按照规定的
会计计量属性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确定其金额。计量属性反映的是会计要素金额的确定基础,主要包括
历史成本、重置成本、
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等计量属性。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
所谓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是指以市场价值或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作为资产和
负债的计量属性.有人认为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将取代沿用了几百年的历史成本计量属性,成为21世纪最主要的计量模式。
基本准则规定了五种主要的
会计计量属性,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
可变现净值、现值和
公允价值等。这几种会计计量属性有其内在联系,基础是历史成本。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采用
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
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后四种计量属性都相对于历史成本而言,重在反映资产、
负债的当前价值。从实质上讲,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也是公允价值,但又不能全部统一采用公允价值,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还需要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等计量属性,如重置成本适用盘盈资产的计量;可变现净值通常适用存货的期末计量;现值适用固定资产等资产的使用价值的计量等。公允价值具有综合性,涵盖了前面三种计量属性,前三者是特殊情形,是“白马”,公允价值是一般情形,是“马”。
财务报告的目标决定了需要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新会计准则规定了
财务报告的目标,也是
会计准则的目标。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
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
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从财务报告的目标可以看出其作用包括两方面,一是有助于使用者从不同角度根据准则形成的财务报告做出经济决策,侧重反映未来信息,体现了决策有用观;二是财务报告反映企业
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侧重于反映过去的信息,体现了
受托责任观。
财务报告使用者包括投资者、
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其中最主要的是投资者。资本市场的发展有两个关键要素,一是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投资者的可持续投资。投资者的可持续投资是企业可持续发展和资本市场发展的重中之重。投资者首先是根据
财务报告进行决策,而且除机构投资者外,一般投资者主要也是根据财务报告进行决策。决策有用观和
受托责任观两者之间不是对立和矛盾的,而是相互有机统一于财务报告的目标之中。财务报告不仅要满足投资者的决策需要,同时也反映了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其目标是双重的。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主要都是针对企业外部使用者,而且,财务报告的作用也体现在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需求方面,对内部使用者而言,财务报告也非常重要。
财务报告的目标要求企业提供的
会计信息应当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做出评价或者预测。这就是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相关性。会计信息是否有用、是否具有价值,关键是看其与使用者的决策需要是否相关,是否有助于决策或者提高决策水平。相关的会计信息应当能够有助于使用者评价企业过去的决策,证实或者修正过去的有关预测,因而具有反馈价值。相关的会计信息还应当具有预测价值,有助于使用者根据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预测企业未来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
现金流量。
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要求企业在确认、计量和报告会计信息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使用者的决策模式和信息需要。但是,相关性是以可靠性为基础的,两者之间并不矛盾,不应将两者对立起来。也就是说,会计信息在可靠性前提下,应尽可能地做到相关性,以满足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决策需要。
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将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全面衡量企业经营业绩,及时反映市场价值的变动信息。无论中国会计准则还是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引入公允价值的目的都是使企业的财务信息更具相关性,更反映企业的现时价值,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信息使用者的决策。由于历史成本自身的局限性,使得引入公允价值成为必然。如果会计准则还完全按照原来的规定,固守历史成本处理,会存在很多问题,因为会计上所反映的信息可能越来越无法达到决策有用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会计就可能被边缘化。要想使会计不被边缘化,就必须保证财务报告所反映的会计信息能够基本符合市场的规律,在可靠性的基础上必须考虑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