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828年,公历平年;共365天。
西周共和十四年,共和时期结束,
宣王继位
公元前828年,在霍县政治避难的周厉王
姬胡,死于
避难所,召公、周公把太子
姬静从召公家接出来,继位当了周王,称周宣王。两位首相将政权还给宣王。
就个人道德来说,召公、
周公可称完人,
偌大的
权力,居然长达十四年都腐蚀不了他们的心,时间一到,立即还权。召公更是牺牲了自己的儿子,来换取了国王的生。
但对
国家、人民来说,共和行政的结束,意味着中国重回专制轨道,并且从此以后,再未出现过脱轨现象。中国百姓,在
专制体制下,
三千年辗转求活。就这一点来说,召公、
周公为了个人道德的完善,而置苍生于不顾,畏避责任,不敢担当。这让他们只能成为个人道德意义上的完人,而不是勇于担当扭转历史的大丈夫。
尤其是对于
召公的儿子来说,他遇到了最狠毒的父亲。虎毒尚不食子,无论召公有什么样
冠冕堂皇的理由,牺牲自己的儿子,那都是禽兽行为。这一点,永远不能宽恕。
公元前842年,镐京(今西安市以西)城内的平民和奴隶手持武器,攻入王宫,将贪虐无道的周厉王赶到彘(今山西省霍县),政权由
周公(是西周初期
周公旦的后代)和召公共同执掌,史称
周召“共和”。共和十四年(公元前828年),厉王病死于彘。其时太子
姬静的年龄已长,可以继位为王了。经周、召二公商议,遂拥立
姬静即位,这就是周宣王。
共和
中国的首相执政制度,在公元前841年出现后,历时十四年,于公元前828年结束。
十四年间,中国不是没有国王,但这个国王一直在山西
霍县政治避难,两位首相召公与周公既没赶尽杀绝,也没接他复位,他就像一块被人遗忘的破抹布,在霍县默默度过了人生最后的十四年。
不知道这位以政治高压迫使臣民不敢讲话的周厉王,在这十四年中,可曾悔悟过自己的行为,可曾懂得“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这一句话的道理?
因为缺乏历史记录,周厉王醒悟与否,我们不知道。但我们明确知道,自周厉王开始,近三千年的历史上,中国历代帝王,都在反复做同一件事,那就是:堵住人民的口。
当然,他们堵的是提建议、提意见、曝光亮丑,说怪话发牢骚的口,歌功颂德之口,不仅要大开特开,多数的时候不开口还要获罪。
从没有一个例外,这样“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结果,最后都指向了同一个结果:“川壅而溃”。
王朝如走马灯般更替,帝王们更像蝗虫一样飞来又飞去,这样的“防民之口”,竟从无改变。 举目视之,深长思之,不胜喟叹。
其实一句话就可以戳穿这个问题的症结所在,那就是:专制体制。
只要专制体制存在,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就会无休止地循环下去。
惟一的解决方式,就是政体民主。民主政体是让人
说话的必然前提。
而在公元前841年,民主政体之花,几乎就在中国萌发了,两位首相执政制,让中国在政治体制上,几乎要超前领先于世界。
很可惜,这样的制度,只运行了十四年,就在运行良好的时候,戛然而止。
周厉王防民之口
周厉王在位期间,重用奸佞荣夷公,不听贤臣
周公、召公等人劝阻,实行残暴的“专利”政策,奴役百姓,不让他们有丝毫的言论自由,以至于行人来往,只能以目光、眼神来示意。于是周朝国势更加衰落,朝政更加腐败。百姓
怨声载道、民不聊生,于是开始聚众起义,冲进王宫,试图杀掉厉王,史称“
国人暴动”。厉王只好逃出镐京,越过黄河,逃到周朝边境—彘(今山西北部)死在今山西霍县。周共和十四年(前828年)死。姬胡的
谥号是厉王。
周厉王
(?~前828)西周第十位国王(前878年—前841年在位),姬姓,名胡。周夷王的儿子。在位37年。公元前858~前828年在位。他在位期间,横征暴敛,加重了对
劳动人民的剥削,同时还剥夺了一些贵族的权力,任用荣夷为卿士,实行“专利”,将社会财富和资源垄断起来。因此招致了贵族和平民的不满。他还不断南征荆楚,西北方面又防御游牧部落,西北戎狄,特别是猃狁, 不时入侵。与周边的少数民族也有矛盾。曾臣服于周的东南
淮夷不堪承受压榨,奋起反抗。周厉王为压制国人的不满,任用卫巫监视口出怨言的人,发现就立即杀 死,这些引得国内各项矛盾愈来愈尖锐。公元前841年,发生了国人暴动,人民包围了王宫,袭击厉王,他仓皇而逃,后于公元前828年死于彘(今山西霍县)。他出逃后,召公(召穆公虎)、
周公(周定公)管理朝政,号为共和(一说由诸侯共伯和摄行政事)。自共和元年(前841)中国历史有了明确纪年。
楚熊严
楚熊严介绍:
楚熊严,又名楚熊严,熊勇之弟。
楚熊延之子,
楚熊渠之孙,季连的第37世孙。前838年~前828年在位,在位10年。
熊严有子四人,
长子伯霜,次子叔堪,中子仲雪,少子季徇。熊严十年(前828年)卒,
长子伯霜代立,是为
楚熊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