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葬
汉语词语
公葬是民葬的一种,公葬是指地方上出资或某些个人、组织集资发送死者的一种行为,对国家、对社会有重要的意义。
由来
死者生前对本地方有功而为上下承认的,由知名人士出面发启举行公葬。这种情况多系备极优隆,极尽哀荣。例如:旧时北京地方上对赛金花的发送就是公葬。当时,人们认为她在“庚子之役”保护北京有功,(有功无功本文不讨论,主要是谈谈民俗礼仪)于是就要求:上至官员,下至乞丐,一律穿孝。停柩四十九天,各大寺院无不义务前往唪经。出殡时用满、汉执事、六十四人大杠,大换三班,安葬于陶然亭。
又如:抗战胜利以后,国民党政府认为,吴佩孚在沦陷区不为日寇所利诱,坚决拒绝“出山”当傀儡。“为表彰忠烈,追赠陆军上将衔”,并于1945年12月以“故旧袍泽”及“平市各界”名义,发启公葬。组成以孔祥熙、李宗仁为主任委员的“蓬莱吴上将军营葬委员会”。
历史介绍
拈花寺的东院是吴停灵的地方。是日门前设了大鼓锣架,搭了黄红两色的牌楼,而且有一色新装的士兵为之站岗,凡来祭者的汽车一停,对儿岗立刻高喊“立正,敬礼!”大鼓马上打三、垫一、击二,号筒长鸣,为之传报。营葬委员会礼宾人员马上长揖相迎,同至礼宾处,双手送上一朵红、黄两色的菊花,下边缀以黄色绸带,让来宾们佩戴在胸前。
前院墙壁上用黄纸贴着“国民政府”当天发来的明令褒扬的电文。二门以内,甬路两旁,竖立着历届政府和各界送给吴的大型锦旗、锦标、万民旗、伞。还有花圈和□联。
吴的灵柩停放在北殿正中,上面扣着一具黄色官罩,满绣着带有莲花座的佛字。大殿正面搭了三门式的大型花牌楼,正中挂着一白布匾额,上书“正气长存”,上款是“吴上将军千古”下款是“蒋中正”。灵柩前是一张供桌,上面摆了五碗苹果,五碗用粉条烧成的《西游记》点景的“艺术品”。前设景泰兰五供,一对红供花、一对红蜡,烫金字:“花开富贵,云现吉祥”。灵堂的对面是雍和宫的喇嘛经和拈花寺的和尚经各一台(均为平地座)。
下午一点以后,华北行营主任李宗仁,总务处长张寿龄,十一战区陈付长官,马付长官(法五)、第二战区驻平办事处黄处长、第十二战区付长官马占山以及吴的旧部、友好均陆续□临致祭,吴大公子道时,站在灵前一一答礼。
下午二时,一辆市府小卧车驶入大门,只听鼓乐齐鸣,礼宾人员率所有前来致祭的来宾列队迎接“蒋主席的代表”何思源市长。鼓乐前引至灵堂,何市长首先上香行礼,然后展读《蒋主席祭文》:
“祭陆军上将吴子玉文:维中华民国三十五年十二月十五日,北平市市长何思源谨代表国民政府主席蒋,以清酌庶满之奠,致祭于陆军上将吴公之灵曰:蓬莱古郡,实生异人,蜚声中外,良非无因。溯公少时,建业农序,学剑学书,允文允武。四方多故,慨想澄清。请缨投笔,久典甲兵。归隐旧京,功成身退。书画怡情,遵时养晦。天祸中国,日冠侵凌。偶撄牙疾,遂殒大星。不为势屈,不为利诱。大节坚贞,洵堪不朽,玉泉山侧,瘗公之灵。穹宫幽邃,千古长扃。呜呼哀哉,尚飨!”
礼毕,全体合影留念。随后,焚化花红纸钱于铁笼内。燃放万头铁鞭一挂。
次日发引。“国民政府”通令全国下半旗致哀。
上午十点,由官鼓大乐参灵后,从拈花寺起灵,由其子吴道时执幡前导。拈花寺十三钟僧众身披袈裟送殡。首先上三十二杠,高扬花红纸钱。抬经八道湾至武庙前,上了载重汽车。
一辆美式十轮大卡,拉着吴的灵柩,上面扎了松木枝的棺罩,正面挂了吴氏遗像。另一辆挂着蒋送的“正气长存”匾额和“国民政府”褒扬令。后面便是孝属、营葬委员会成员以及何思源、吴铸人、陈廷□等人的送殡车,行列长达一里多地。
殡仪行列经过鼓楼、鼓楼东大街、交道口、王府井大街、东单、东西长安街、西单、西四、新街口、出西直门。下午两点到达墓地——玉泉山的西麓。
下葬后,举行了简单的祭礼,由华北行营主任李宗仁主祭,何思源、吴铸人、陈廷□陪祭。李宗仁、吴铸人分别致了词。
公葬条例
第一条
公葬依本条例之规定。
第二条
合于左列各款之一者,身故后,得举行公葬: 一、抵御外侮,戡平内乱,著有功勋者。 二、防御灾患,舍身安众,功绩昭著者。 三、育材兴学,品德卓异,足为表率者。 四、著述或发明贡献伟大,足资崇敬者。 五、从事公益建设,造福社会,足资矜式者。 六、从事公务,勤劳廉洁,卓著勋绩者。 七、对国家社会有其他特殊贡献者。
第三条
公葬由直辖市、县(市)政府决定,报请行政院核定,或迳由行政院会议决定后,呈请总统明令行之。 公葬费用,由各该办理机关公库支给。
第四条
举行公葬,应由各该办理机关设置公葬典礼处,其组织规程,由内政部定之。
第五条
公葬仪式,由内政部拟订,呈请行政院核定之。
第六条
直辖市、县(市)政府应在直辖市、县(市)政府所在地之郊外或选择其他适当地址,设置公葬墓园,并将左列各款报内政部核定: 一、设置地点及设计图式。 二、墓园面积。 三、墓园设备。 四、管理及警卫。 五、经费及预算。
第七条
公葬墓园内,应依面积大小,划分区段及墓基,每一墓基面积不得超过四百平方公尺。
第八条
受公葬者,墓前应建立碑记,载明生平事迹,其有褒扬令者,并予载入。
第九条
受公葬者,应葬于公葬墓园内;其愿择地另葬者,应由直辖市、县(市)政府报请内政部备查。但仍应在公葬墓园内建立碑记。
第十条
公葬举行日,由内政部、直辖市或县(市)政府派员主祭。
第十一条
公葬墓园,应备簿册,载明左列事项: 一、受公葬者姓名、籍贯、生殁年月日,及简要生平事迹。 二、核准公葬年月日。 三、葬期。 四、墓基号数。 五、受公葬者家属姓名及住址。
第十二条
公葬墓园,应于每年民族扫墓节日举行公祭,由各该直辖市、县(市)政府派员主祭,当地各机关团体学校代表陪祭。 前项公祭时,得邀受公葬者之家属参加。
第十三条
公葬墓园之公祭礼节及辨位图,由内政部定之。
第十四条
本条例自公布日施行。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7-08 09:23
目录
概述
由来
历史介绍
参考资料